第133章 坤舆万国
作者:勒村少侠      更新:2021-06-08 09:00      字数:2164
  天启元年,三月初一,皇帝上朝亲政。
  在袁可立平定叛乱的这几天,朱由校和工部尚书徐光启谈论了组建外交部的事项。现在朱由校已经批准广州、fj、zj等沿海省份可以进行海上贸易,这一点就如同以前隆庆开关的那种做法,设立市舶司和督饷馆来增加海贸税收。
  但这些税收其实并不多,其中很大一部分税收朝廷没有收到。因为朝廷往往是在一个地区指定一个港口来进行合法贸易,只有这个港口朝廷能收税款。但是中国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只要放开海禁,商人就会不顾死活的走私商品以逃避应该缴纳的税款。
  现在海贸的大头是大明朝的商人与外国之间的商品交易,朱由校想设立外交部,让万里之外的欧洲国家在bj设立大使馆,以便于规范欧洲海商的合法贸易地点,而且还方便购入欧洲军事器械和引进欧洲的技术思想。皇帝还有一个想法,就是建立长期的外交关系,明朝就能够保持与全世界的信息通畅,不致于落入后世所谓闭关锁国的落后状态。
  朱由校的想法很好,主张西学东渐的徐光启也很赞成,内阁首辅孙承宗为了能引进优良的火炮也表示同意。皇帝的主意一提出来,却遭到朝堂上大部分文官的反对,因为明代士大夫对外交的普遍观念与现代的国际惯例格格不入。这须从当时人的世界观念说起。
  在中国古代,依据儒家的经典,皇帝为“天子”,代表“天”来统治地上的一切。皇帝直接统治的地区,相对于周边的“蛮荒”之地,为“天朝上国”。“普天之下,莫非王土”,《诗经》中的这两句话,经常性地被人引用说明当时的土地制度,实际上也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心目中的世界观念,即“天下”的观念。由于交通等因,中国文明的圈子主要在东亚地区。因此,中国皇帝长久地自以为是“天下共主。”
  由于明王朝前期的强盛,使周边各国的君主,处于种种动机,纷纷臣属于中国,受明王朝的册封,向明王朝纳贡成为藩属国。对于藩属国以外的各国,包括欧洲等西方国家,明朝一概视之为化外蛮夷之邦。
  根据传统的礼仪,明王朝拒绝与非朝贡国进行正式的官方交往,只与他们有着通商关系。由此,明朝在对外关系上,自认为是“天朝”,不承认有平等国家的存在,用当时人的语言,即所谓“敌国”。明王朝也没有外交事务的机构。藩属国的朝贡、册封等事宜,由执掌王朝典仪的礼部来主管。
  设立大使馆就更加荒唐。在中国的文化传统中,没有平等国家的概念,须分清天子与诸侯的关系。在中国的政治传统中,即使出现了群雄并立的政治格局,那也必自称“正统”,视对方为“贼”,表现出“汉贼不两立”的气派。
  因此,尽管中国历史上也出现过苏秦、张仪、晏婴等使节,但办理的都是诸侯之间的外交,且为解决危局而临时派出的差使;中国从来没有过西方模式的“常驻使节”,当时的中国人甚至没有这种概念,因为这在根本上就违反了儒家的政治理念。如果再仔细地从历史上寻找,又会发现,常驻在对方京城的只有“监国”之类的太上皇或“质子”之类的抵押,这无疑是一种屈辱。
  面对朝臣的反对,皇帝有他自己的解释和说法,他称此举是仿照汉武帝派遣张骞出塞沟通西域对付匈奴,目的是为了更好的对付后金鞑子。朱由校自以为这个说法能震住这些腐儒,没想到却被另外一种评论驳回。
  “陛下,资治通鉴写道:汉武帝穷奢极欲,繁刑重敛,内奢宫室,外事四夷,信惑神怪,巡游无度,使百姓疲敝,起为盗贼,跟秦始皇的暴虐没有什么差别。陛下不可学汉武帝啊!”一个臣子正义凛然地讲道,不少官员附议。
  还没等朱由校回话,新上任的礼部尚书温体仁则回击道:“宋朝人竭尽了全国的财力,交纳岁币来贿赂北虏,每日每夜苟且偷生;致使百姓生灵涂炭,沦为奴隶。退缩到渡江航海的地步,还在以议和误国。宋人根本不配议论嘲讽汉武帝的丰功伟绩?”在朝会之前,温体仁就已经得知皇上要设立外交机构的事,为了在官途更进一步,他极力地帮皇帝讲话。
  天子对礼部尚书的识相很是赞赏,他下令让秉笔太监刘若愚和几个宦官拿出了一幅长约两丈宽约一丈的巨型地图。这幅在皇极殿由太监展开的地图叫《坤舆万国全图》,它是由现任户部尚书李之藻在万历三十六年绘制,是中国最早的彩绘世界地图。
  《坤舆万国全图》与现代世界地图已经很接近了,并且考虑到中国人的接受度,把中国尽量放在了世界中间。该图对于中国地理的描绘是极其详尽的,李之藻增补了大量关于中国的地理信息,超出对于其他国家的描绘,对于中国省份、重要城市的都有详细标注,地图还描绘了中国主要的山川、河流,例如黄河、长江,详细表现了其发源地、流经的省份。另外,世界著名河流也有提及,例如幼发拉底、尼罗河、伏尔加河、印度河都出现在图中。
  这幅地图大体上只用了三种色彩:南北美洲及南极洲为粉红色,亚洲为土黄色,欧洲和非洲近于白色。少数几个岛屿的边缘晕以朱红色,山脉用淡绿色勾勒,海洋用深绿色绘出密密的水波纹,显得汪洋浩淼。五大洲各用朱红色书写,其他地名包括国名均为墨书,以字体大小作为区别。
  天启皇帝从御座上走下,他用一杆檀香木所制的手杖,向臣子们指明大明朝在世界中的位置。这幅巨型地图一直放在皇帝的府库之中,见过的士大夫并不多。现在的官员们都目不转睛的盯着他们心里所谓的“天下”久经有多大。
  “孙子兵法云: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你们这些大臣好好地给朕看一看,你们读得那些书还远远不够了解这个世界。都给朕看半个时辰。”朱由校说完,就大摇大摆地走出皇极殿,秉笔太监刘若愚没有跟出来,他负责为朝臣们讲述这幅图的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