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2.17章 交火
作者:舞雩仙      更新:2021-06-06 21:01      字数:2219
  就在阿班加德的信徒们匆匆忙忙布置阵地的时候,马特和他的士兵们也终于选定了他们的位置,他们决定在天台防御。这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射程最远,而且这里也最方便他们逃离。
  现在的马特被他的士兵们层层保护,再也不用担心自己受到威胁,外面的暴民对他来讲也不是多大的威胁,只要再过几分钟,他也就可以坐着直升机逃离,也就在这时候,他重新考虑起来应该如何把阿班加德一并带走。
  超市的天台上面空无一物,预制板直接裸露在空气之中,接缝处也没有填上沥青防雨,塑料管道露出断裂的一段,不知道什么时候能够得到修复,而且一侧天台的栏杆全部消失不见,不过如果排除这些,这个天台几乎尽善尽美。
  在天台之上,很容易便可以看清楚周围的情形。通往超市正门只有一条道路,而现在黑压压的人群已经占据了整条道路,匆匆估计一下,马特觉得这些人不会低于两千。两千人聚在这么一小块地方,其喧闹的声响似乎形成了一股声浪,近乎有形地冲击着挡在人群前面的一切,在密密麻麻的人群面前,个人的力量被无限地缩小。
  超市的左右两侧是一幢高耸的居民楼,那里只有一条小路,自然也早就被封堵,而超市的后面是一大片的公园草坪,只是还没有种上任何的草木。深褐色的土地上只有寥寥十几人站在那里,在夕阳的霞光下不断挥舞着手中的横幅,他们的喊声早就淹没在正门口的声浪之中,但是马特似乎能够隐约听到他们的呼号:“????????”(真主万岁)。
  这个场景无疑带着一些讽刺性,宽阔的泥地之上,矮小的人挥舞着绿色的标志,他们的狂热在空气中被逐渐稀释,最后融入毫无意义的嘈杂背景之中,彻底被人忽略。
  超市里的人没有想着从后方突围,因为远处,也开始出现蜂拥而至的人群,他们比正面的同伙晚到了一会,人数也少上不少,因为他们只是负责封锁住所有的出口,强攻还是会出现在正面。
  在超市里至多有两百人,还包括那些无法战斗的妇女儿童,却要面对着十倍的敌人,马特甚至有些怀疑,他们究竟能否坚持十分钟。
  与此同时,维迪亚达则和阿班加德站在他的房间之中,任由着外面越来越喧闹。和参加过中东反恐战争的马特不同,维迪亚达很难适应此时的环境,在电视上面看大马士革的街头起义和身处战乱现场完全是两种不同的体验。
  当人要开始担心起自己来的时候,他们的态度可能会发生巨大的变化。
  而一旁的阿班加德则要平静很多,虽然外面那群暴徒的目标就是他,但是他没有流露出任何的紧张来,就像是看一场多幕喜剧一般,不管台上多么纷乱紧张,都影响不到台下的观众。
  而欧格拉菲亚和伊涅特夫这两个把维迪亚达一步步拖入这般境地的人,则是自愿去帮忙安抚那些紧张的妇孺,虽然他们并没有坚定的信仰,但是有着丰富的经验处理类似的情况。
  “你有一个拉丁语的名字。”不知道为什么,维迪亚达突然想起了一些完全与现在无关的事情。
  “si ', e' un nome di roma(没错,这是一个罗马名字)。”
  “我看你的样子……不像是欧洲人。”维迪亚达犹豫地说道。
  “我的国籍是意大利,来自于巴基斯坦,如果这是你想知道的。”阿班加德终于把目光从室外收回,转向维迪亚达,外面已经传来枪声。夜色逐渐深沉,只能看到影影绰绰的人影就在大门之外,不知道是哪一方率先开枪。
  “你是怎么成为先知的?”维迪亚达不由自主地问道,这是他心中一直隐藏着的困惑。
  “难道不是受到神启才成为先知的麽?”阿班加德的语气使人一下子不知道他究竟是认真的还是在开玩笑,但过了一会他又接了下去:“我在米兰大学读的哲学系,后来进入晚邮报工作,刚开始做体育记者,跟着意甲联赛跑遍了意大利,那时候正是经济复兴的时候,大家都乐观地估计未来一定会变得更好,不要说什么民族主义,那段时间犯罪率都下降了不少,黄金的十年啊……”
  阿班加德的话被一声爆炸打断,橘黄色的火焰伴随着玻璃碎片四散,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莫洛托夫鸡尾酒”就和街头暴乱捆绑到一起,就像是恐怖分子一定要拿着一把ak47扫射,腰上挂着一节节的炸药,高喊着政治宣言。
  看来那群暴徒已经到了足够近的位置,枪声也越发密集,不时可以到到尖利的惨叫声,燃烧瓶的爆炸声,还有大块石子相互投掷的沉闷声响。
  阿班加德停顿了一下,没有管近在咫尺的爆炸,继续说道:“.…..后来我成为驻外记者,和一个摄影小组前往伊朗,拍点异国风情。那时候伊朗核问题还没有导致封锁,玛拉塞恐怖组织也没有引起太多的关注,但是就在那里,我突然明悟了自己存在的意义。
  我们去的时候也是在六月,在出发前,摄制组就预定了德黑兰的希尔顿酒店的套房,我们按照习惯以为在旅游旺季都要提前订好房间。但是事实上,除了我们,整个酒店就没有多少顾客,按照我们聘请的导游所说,只有外国人才住在这样的酒店里面,而最近来的外国人越来越少了。
  于是在一个星期的酒店生活之中,我只看到过一对穿着花衬衫的美国夫妇,一个不知道是日本人还是中国人的商人,还有三个结伴环游世界的丹麦小伙,而他们没有一个会讲意大利语。
  在这段日子里面,我记得最清楚的就是我们从来没有准时吃过一顿晚餐。也许是入乡随俗,酒店自己并不提供餐饮,于是我们只好去街对面的一家当地餐馆。不过因为餐馆大厨是虔诚的玛尔斯蒙,所以每次到晚餐的时候,就正好赶上他们去大礼拜寺做晚祷,于是我们一群人就只好坐在餐馆里面,靠着油腻腻的桌子,饥肠辘辘。电风扇在头顶慢悠悠地转着,带来一丝丝的阴凉,餐馆大门敞开,傍晚的夜风带着热气和黄色的尘土吹了进来,成群的苍蝇先我们一步享用晚餐,它们停在送餐口的卡巴巴上,没有人想去赶跑它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