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孙权的挣扎
作者:dinkum      更新:2021-06-06 11:47      字数:6875
  丁泰点头道:“这个我没意见。只是,文和尚须选拔一些中下层官吏派遣过去,只有县令一级都换成忠于徐国的人,这青州才能逐渐稳固下来。”
  然后又讨论军团事宜。在徐庶的提议下,将太史慈的第二军团安置在青州,原先广陵的防务交给赵云的第一军团。
  商量完这些,丁泰又道:“前段时间,有人上书道,政务院与枢密院不相统属,一旦有关联问题须得相互商量或者找孤决定,降低了效率。若是两院没有矛盾还好,万一将来继承者有所矛盾,诸事则难以顺利开展。孤思来想去,觉得也是这么个道理,因此决定,成立一个新的机构:内阁。这个机构主要是辅助孤参议决策军政大事,内阁最高首领称为首辅,又设次辅一名,阁员五名。遇到重要事情,由七名阁员协商解决。如果所遇大事,多数人意见与首辅不同,可由孤来裁定。”随即丁泰又按照后世明朝的内阁进行了一番解释,直到众人基本都听明白方罢。说白了,就是丁泰再次放权,解放自己,免得大事小事的都来烦扰自己,毕竟好多事情军政难以分开,尤其是战争年代。
  最后丁泰说道:“关于内阁首辅的设置,不再单独任命新人。孤决定,战争时期,首辅由枢密使担当;和平时期,首辅由尚书令担任。次辅反之。其余枢密副使、政务院的尚书左右丞及都御史皆为阁员。”枢密院三人,政务院三人,加上都御史,正好七人,有这个团队班子在,丁泰就不用大事小事都过问了。
  众人一齐起身,躬身道:“喏。”虽然大家对于内阁这个名字既陌生又不解,但丁泰也不想过多解释,毕竟这是直接硬生生地剽窃的后世的制度,有些东西说不清楚。于是首任内阁便产生了,首辅徐庶,次辅顾雍,排在第三位的,虽然丁泰没说,大伙儿也自觉地给都御史田丰留下了位置。
  下隽城中,周瑜正在神情落寞地看着书。训练士卒的事情都不需要他亲力亲为,只是指导好训练方式就成了,一共才三千名士卒,早就被周瑜训练得快成为特种兵了。因此,周瑜大多数时间便是在看书,偶尔间便失神想起逝去的孙策。
  如果伯符还在,我一定能大展身手,可是,如今,我的路已经断了。我既不能背叛孙氏,又得不到孙权的信任。悲乎!
  “启禀都督,有人求见!”本来周瑜是大都督,可是他只有兵三千,将两员,周瑜干脆便让人将大字去掉了,别听着心烦。
  周瑜问道:“何人?”
  那亲卫说道:“来人不说,说是只能面见都督才能说明。”
  周瑜纳闷,伸手将旁边的七玄琴拨弄了几下,说道:“既然如此,请进来吧。”
  来人是个彪形大汉,警惕地看了看周瑜旁边的四个亲卫,不肯说话。周瑜笑道:“说吧,这几人都是吾之亲卫,绝对可靠。”
  那大汉单膝跪地,双手将手中函件递给周瑜,叫道:“吴侯帐下亲卫胡明拜见都督。”
  吴侯帐下?自从孙权称王以来,再也没有听到吴侯这两个字了,此时来人自称吴侯帐下,周瑜不禁纳闷,伸手将函件接了过来,拆开来看。
  刚刚看了两句,上面熟悉的笔迹使得周瑜蹭一声站立了起来,颤声道:“这,这是……伯符的笔迹,他,他……”
  那胡明低声道:“吴侯目前无恙,正等待都督前去相会。”
  周瑜双手颤抖,急匆匆将信函看完,问道:“他在寿春?怎么会在那里?”
  胡明说道:“吴侯说有事请都督过去商议,其他属下并不清楚。”周瑜问道:“吴侯护卫,我皆相熟。如何汝如此面生?”
  胡明笑道:“吴侯只身从汉寿逃出,身边并无护卫。属下原本是徐侯亲卫,现调拨给吴侯作为护卫。等吴侯重新占据荆南之时,或许吾等便要回去徐侯身边了。”
  周瑜点头道:“原来如此。”周瑜强自按捺住激动,吩咐亲卫道:“准备一下,连夜启程,我要去趟寿春。这里的事,让周敬照看着。”
  下隽至寿春,中间水路陆地交替,快马也需接近三天的行程。但是焦急的周瑜,愣是昼夜兼程,用了一天半多的时间便赶到了寿春。第三天凌晨,便抵达了寿春城下。
  此时的寿春,还没有打开城门,周瑜率领亲卫十余人,全是一人双骑,也不敢造次靠近城门,只得距离城门两里之处暂歇。
  卯正二刻,城门开启,周瑜留七人在外,自己率领四人进城。在周瑜眼中,寿春作为徐国的治所,应该盘查很严,然而令周瑜惊异的是,城门处并没有特别的盘查,只是进行简单登记了事。不过胡明自己明白,这是他原先所属的天卫营身份所致。
  自从那日与丁泰交谈之后,孙策便搬进了驿馆居住,享受着外国使者的待遇。有胡明的带领,周瑜顺利找到了驿馆。
  周瑜急匆匆来到孙策馆驿前,没等他进去,就已经发现孙策正在晨练中,一杆乌沉沉的大枪使得圆转如意。周瑜哪里还能等到孙策练完?上前叫道:“伯符。”
  孙策听到有人呼叫,抬头一看,正是自己日夜思念的周瑜来到,不禁手一抖,就手中大枪扔了出去,疾步上前,握住周瑜双手,颤声道:“公瑾,你来了。我就知道你会来。走,进去说话!”
  孙策、周瑜放下了初见时的激动,逐步恢复平静。孙策将前因后果详细跟周瑜说了一遍。
  周瑜怒道:“好个孙仲谋!如此大逆!伯符,且随吾回下隽,发兵汉寿,擒拿此贼报仇!”
  孙策因子被拘禁,妻被气死,早就对孙权恨之入骨,听周瑜提议起兵报仇,略一思索,问道:“可有胜算?”
  周瑜呵呵笑道:“孙权手下,尽是伯符昔日故旧。即便有几个为孙权所收买,也根本不成气候。吾料伯符只需一经露面,荆南顷刻翻转。”周瑜是有这个自信的,毕竟吴国重臣将军皆是孙策时收录的人才,比之孙权,孙策更加有号召力。
  孙策一拍几案,喝道:“好,不雪此恨,吾心难安。今日吾便向徐侯辞行。”
  丁泰对于孙策的辞行早有心理准备,无论孙策如何疼爱弟弟,但对于孙权的这种行为绝对不可能姑且,否则孙氏整个家族都可能毁在孙权手中。何况孙策那刚烈的脾气,岂能让孙权如此欺凌?
  只是丁泰提出是否需要派兵相助时,骄傲的孙策一口拒绝了,在孙策眼里,捉拿孙权比之当年平定荆南要简单多了。不过,丁泰还是传令豫章的张辽,襄助了孙策五万石军粮,数千大军的器械兵甲,毕竟,下隽小城只有三千军马,各种辎重并不多。
  五月,太史慈所部经海上北上青州驻防。第一军团的张郃所部移驻淮阴,同时也将张郃的第二军校迁移到了淮阴。第一军团有赵云、张郃两员上将,丁泰还是非常放心的。
  太史慈北上之后,甘宁的海军终于再度撤了回来,不过这次由于琅琊港口与黄县港口已经基本建成,甘宁留下四千海军驻防琅琊,加上原先屯驻在黄县的四千海军,便有了八千的机动力量——用甘宁的话说,就是光能揍人而不被人揍的一支队伍。
  很快,孙策从下隽起兵,声讨孙权的檄文传遍吴国境内。
  对于这个结果,也许就孙权自己想得到。孙策从灵柩里逃走之后,只有孙权才知道,因为守卫灵柩的都是孙权的亲信。为此,孙权不惜在下葬孙策的空棺之后,将知情的亲卫尽数灭口。
  孙权也就一直担心着这一天的到来,也为这一天的到来准备好了无数的措施。
  接到檄文的当天,孙权便召集文武大臣于殿堂。孙权不知怎地偷师刘备学到了大哭这招,嘶声叫道:“兄长啊,你诈死埋名这是为何?这吴国本就是你一手开创,何必这样来争夺?只要你回来,这里的一切本就是你的。孤也不过是为你看守门户罢了。”
  下面众文武当面大都崇拜孙策,纷纷建言遣使前去看看孙策是真是假,如果是真,就赶紧接回来复位吴王。
  孙权一愣,心想这些人怎么立即便将孤扔到一边去了?坏了,自己忘记这茬了,是应该先派人查探真假的。别人都知道孙策已故,突然出现自然要查阅真假,孙权却是深信不疑,因此就没有提出这个疑问。
  不过孙权还是很能表演的,说道:“孤听说兄长还在世,都欢喜地忘记还有可能假冒这个可能了。嗯,孤当派人查看兄长陵墓,当初尸首可还在?再派使者前往交涉,一探究竟。”
  这个过程并不长,因为下隽距离汉寿并不远,两天后前往探视究竟的朱治就回来了,消息也大大震惊了在场所有人:孙策确实还活着。当然对于孙策所言的,是孙权谋害了孙策一事,还是没有说。因为朱治虽然颇为相信,但也不敢确定事情的真假,自然不能乱说。何况,在孙策檄文中,也基本说明了当年孙权何以加害孙策的。
  这下群臣炸锅了,群臣强烈希望前往迎接孙策回归。
  孙权冷冷地看着下面,见大家都说得差不多了,便道:“程老将军(程普),你是孙氏老臣了。这事便由你去办吧!孤的首级你也一并带去吧。”
  程普躬身道:“大王何出此言?昔日吴侯素来亲爱兄弟,何来加害之言?”
  孙权冷笑道:“兄长在檄文中,强加给孤谋害兄长之名。谋害兄长,篡位谋逆,难道孤还有活路吗?孤敬重这个兄长,不会让他担负杀害亲弟弟的恶名,就让孤自杀成全他吧。”
  众人一下子沉默了。是啊,孙策声讨孙权的罪名很大,是谋逆。长兄为父,加上荆南吴国基业是孙策所创,孙权这个罪名绝对不可能存活下去。殿中大都是吴国老臣,张昭、张纮便是孙策延请而来,程普、黄盖、朱治、韩当等人更是孙坚时代的老人,他们不愿看到孙氏兄弟反目,但如今似乎反目之势已成,如何?奈何?
  黄盖叹口气上前,抱拳道:“大王,让老臣等前往伯符营中劝说一番如何?”
  孙权问道:“以何劝说?”
  黄盖说道:“如果伯符能善待大王,便请伯符回来吧。总不能让他在吴国之外孤身飘零。”
  孙权嘿然一笑,道:“如果他不肯答应呢?”
  黄盖惨然道:“臣会随机应变的。”
  试探试探也好,他们都是孙氏老臣,利用他们迷惑一下孙策也是不错的,这样自己便有精力调集忠于自己的将领和军队剿灭孙策、周瑜区区三千兵马。
  程普、黄盖、韩当、朱治四人都是孙坚时代的老臣子,他们四人主动请缨前往孙策营中劝说孙策。可是如何劝说,劝说到什么地步谁也说不准,因为他们并不知道孙权与孙策谁对谁错。孙策声称是孙权谋害于他,而孙权表示很冤枉,而且为了孙氏家族,宁可自杀以迎孙策回来继任吴王。在这些老臣眼中,最好是这些事情都没有发生,孙策孙权两兄弟都能和睦相处。可是如今的情势,怎么可能?
  怀着忐忑的心情,四个老臣来到了孙策大营。孙策一见,以为四人前来相投,连忙上前迎接。等开口时,方才知道这四人是来劝说孙策能否谅解孙权的。孙策不禁大失所望。
  在路上,最为机智的朱治已经想好了主意。因为他知道兄弟两人矛盾很难调和,即便孙策表示原谅孙权,孙权也未必敢冒险放弃权力,重新做一只温顺的小猫。因此,朱治说道:“伯符,如今汝兄弟两人反目,老主公在天之灵肯定难过。吾有一策,可暂解此困,伯符可愿听否?”
  孙策心中老大不快,心想这些原先都是自己的忠实部下,怎么反而吞吞吐吐地为孙权所用?
  朱治继续道:“如今吴国共有四郡,伯符于此有攻伐之功,仲谋也有治理之劳。既然兄弟二人难以相合,何不各分两郡,彼此保持和美?”
  孙策怒极反笑,问道:“汝让我让给这逆弟两郡自行治理?哈哈,真是好笑,真是好笑。如此大逆不道之徒,尚有人为他说项,真是滑天下之大稽。”
  孙策刚烈的态度,使得四个老臣脸色灰白。孙策又劝道:“四位都是昔日吾先父旧臣,如何能追随逆贼反叛?不如归于吾之帐下,早日擒拿此逆贼。”
  程普扬天长叹:“老主公啊,吾不料有今日之事。两难啊,两难!”程普说完,拔剑自刎。
  孙策慌神道:“老将军,老将军。”
  黄盖三人也是彼此相互对视一眼,跟着拔剑自刎。
  孙策大哭:“四位世叔,这是为何呀?”
  周瑜叹道:“伯符,此事是吾失却计较了。”
  孙策抹泪道:“为何?”
  周瑜说道:“没有想到孙权甚会蛊惑人心,让吴国群臣误以为他无辜了。早知如此,我们便不应该发那檄文,只是说明伯符在世,让他们前来迎接就好了。那样的话,孙权即便有什么伎俩,也无法施展。如今,恐怕,吴国众臣,心都散了。”
  程普四人自杀的消息,传到汉寿,吴国众臣人人忧心。几日之内,众臣纷纷声称下野归乡,既不助孙策,也不帮孙权,其中便包括闻名于世的张昭、张纮,以及孙氏宗族孙静、孙辅、孙河等,孙权身边,只剩下周泰、蒋钦、邢道荣等寥寥几人。
  孙策闻讯,更是烦躁。喏大的一个吴国,竟然就此七零八落。
  六月中,孙策兵临汉寿城下。孙策一路收降故旧所部,人数已经从三千扩张到七千余人。而孙权在汉寿城中,也有一万三千余人,作为守城一方,孙权还是占有一定优势。不过,孙权对于这个优势并不放心,毕竟,孙策的能征善战,那是深入人心的,城中所部,基本也都是孙策的旧部,没准,一夜之间,城头便换上孙策的大旗。
  虽然只有七千兵马,远逊于城中守军,但孙策还是立即展开了攻城之战。
  看着自己部下不要命般地攀爬城墙,孙策也自信满满,觉得今日肯定就能拿下汉寿,将孙权绑到自己面前。虽然孙策还没有下定决心怎么处置孙权,但将他先赶下吴王的宝座,自然就大快人心。
  然而,城头还有三个猛将的存在,彻底破灭了孙策的幻想。周泰、蒋钦、邢道荣三人完全抵挡住了孙策军的狂攻,一天下来,孙策军损伤一千余人,愣是没有占据城头那方寸之地。孙策勃然大怒,亲自持枪杀上城头,来战周泰、蒋钦、邢道荣三人。
  周泰、蒋钦都是孙策旧部,只是孙权见周泰甚为英勇,因此平素对待周泰也便特别亲厚。值此危难之机,周泰没有舍得弃孙权而去。而蒋钦与周泰交厚,见周泰留下,自然也便跟随留下。此时,周泰蒋钦见孙策亲自杀上城头,面对旧主,无颜抵抗,只得避开。他们虽然不肯直接面对孙策,但杀起士卒来却是毫不手软。
  孙策见周泰、蒋钦不肯与自己为敌,也不去计较,大枪横扫,决定先占据一片城墙,让自己的士兵上来。然而还有一个未领教过孙策之勇的邢道荣在侧,见周泰蒋钦避开,当即率军围了上来。
  邢道荣也算是少有的猛将之一,虽然抵挡不住孙策,但城头之上毕竟还是他的部下为多,一时之间竟然旗鼓相当,孙策也在众多的敌军包围之中渐渐地力气衰减下来。
  孙权见周泰蒋钦不肯与孙策为敌,心中大急,只得派自己的亲卫死士拼命上前,欲将孙策剿杀。
  孙策在城头上厮杀了一个多时辰,力气渐渐不支,城下周瑜眼见取胜无望,遂令鸣金收兵。孙策恨恨地亲自断后,退下城墙。
  战后计点战果,孙策军战死九百余人,重伤六百余。孙权军作为守城一方,按理说应该要好一些,可是竟然也没有占到太多便宜,死亡一千二百余人,重伤不能再战的也有七百之多。
  当夜,便有仰慕孙策的城中校尉偷偷溜出城池,前往孙策大营之中归降,一夜之间,竟然逃亡三千余人。若非周泰蒋钦等人早就担心这种情况的发生,亲自镇守城门,恐怕当夜城门都失陷了。
  年仅十八岁的孙权木然坐在空荡荡地王殿之中,似乎觉得末日已经来临。这时他才觉得安稳地当个王弟其实也不错,可是如今他已经没有退路可走。
  痴痴地坐到夜半,孙权接到城内不断有人出逃的消息,终于在精神上支持不住,心一横,手持长剑,来到王宫后面的奉安殿。反正都是死,就让我死在祖宗面前吧。孙权冲着祖父孙钟、父亲孙坚的灵位磕过头,然后缓缓地将剑横在自己脖子上。
  跟随而来的小太监,本来还以为孙权是来祈求祖宗保佑的,如今眼见孙权将剑横在自己脖子上,这才知道大事不好。如果没有了大王,自己这个小太监也就没有了用处,由于跟随孙权已久的缘故,或许连命都保不住。
  因此这个小太监急急地叫了一句:“大王!”
  孙权闭上眼睛,低声道:“孤斗不过兄长,你逃命去吧!”
  那小太监尖声道:“大王,奴婢有一策,当能退得孙策大军。”
  孙权眼睛一亮,但凡有活路,谁愿就死呢?孙权将剑放下,问道:“汝有何策?”
  那小太监指着灵位道:“大王这不是有祖宗保佑吗?”
  孙权摇头道:“祖宗也不知道该保佑谁的,毕竟我们都是一个娘胎里出来的子孙。”
  那小太监大着胆子道:“若是大王能恕罪,奴婢就放胆直言了。”
  孙权眼睛中露出热切之意,说道:“说,如果果然能退敌,吾封汝为关内侯,过继一族中子弟给你继承爵位。”
  那小太监眼中闪出光芒,说道:“大王,既然孙策与大王乃是同胞兄弟,想必对于先大王也当恭敬有加。大王何不令人将军中盾牌尽数制成先王灵位模样?树立在城头,看那孙策敢不敢破坏先王灵位攻城?”
  孙权大喜道:“好计,好计。走,传令去!若是计成,汝便是孤王的第一个关内侯了。”
  次日,孙策再度攻城。他攻打了一日城池,虽然伤亡一千五百有余,但夜半前来归降的却有三千之多,兵力不但未曾减少,反而更加多了。
  看着城头上密密麻麻地盾牌,孙策嘿然一笑,说道:“若是有盾牌便能御敌,天下哪里还有能攻破的城池?”
  周瑜眼力较好,忽然说道:“不对,这些盾牌上有字,却看不清是什么。”纵然周瑜天纵英才,也猜不透孙权搞的什么鬼,更猜不透这个绝顶聪明的主意竟然来自一个大字不识一个的小太监。
  孙策也疑惑起来,当即遣人前去查看。不一会军士来报:“启禀吴侯,城墙上并非盾牌,而是无数先王灵位。”
  孙策失惊道:“啊?”
  周瑜也苦笑摇头,知道这是个无敌的杀手锏,孙策再勇猛,再有恨,也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去破坏自己父亲的灵牌。
  孙策痴痴地坐在帐下冥思苦想,周瑜也只能暗中叹气,帐外无数将士已列阵待命,却迟迟得不到出发的命令。
  孙策无奈地望着周瑜,问道:“公瑾可有良策?”
  周瑜也是无奈,说道:“唯有退兵一途了。”
  孙策忿恨不已,说道:“既然吾不能攻城,就围困城池,静待彼军自乱。”
  周瑜叹道:“既然孙权使用此等无耻招数,焉能让伯符围困?若是彼军手举先王灵位来攻,伯符是战还是退?”
  孙策默然片刻,长叹一口气,说道:“罢了,罢了,先便宜了此逆贼吧。传令,退兵,掉头攻占临沅,就以临沅为治所。”
  临沅,距离汉寿不过数十里,中间间隔着沅湖沅江。孙策既然不能一棍子将孙权打死,那便慢慢将孙权耗死吧。有孙策在,孙权的威望将无限接近于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