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作者:
那年晨曦炊烟 更新:2021-06-04 18:20 字数:1321
“若非杨嗣昌御前参奏,事情也不至于此。”吉温怨愤地说道。
李林甫目光仍旧盯着奏报,却突然哑笑起来:“御史台的那些个官员,哪一个是省油的灯?这些年来,罢官者有之,杖毙者有之,流放者有之,可风闻奏事之吏依旧屡禁不止。这些科甲出身的清流官员,终究还是不懂变通之术啊。”
(注释:1.风闻奏事,指古时御史等任监察职务的官员可以根据传闻进谏或弹劾官吏,也泛指据传闻向上检举官吏。2.科甲,汉唐时举士考试分为甲、乙等科,因此也常用科甲代指科举出身之人。)
“这个杨嗣昌当真不识时务,李相且将此人交予下官,下官保证让他此生再难开口。”吉温面露凶色,咬牙切齿地说道。
“不妥,你现在是户部的属官,不便介入。”李林甫轻挥衣袖,继续说道:“再说,杨嗣昌是圣上钦点的查案官,倘若其陡遭不测,势必在京城引起非议授人口实。此事还是交予王鉷折衷处置吧,毕竟他是御史大夫,你就不要插手了。”
吉温似乎还想再说什么,却被李林甫挥手制止,只得悻悻作罢。
李林甫又提笔在襄州刺史呈递的奏报上略批数字,抬头问道:“对了,今日朝会他怎么没来?”
吉温连忙答道:“下官今日散朝后向臣僚们打听,听闻其似是罹染风寒,前日就已向朝廷称病告假,一直在府内卧床静养。”
李林甫目光阴郁,他沉声说道:“昨日朝堂上若有王鉷在场,局势也不至于险些失控。”
吉温也蹙眉道:“是啊,参与朝议的御史官列里,王鉷称病去朝,杨国忠又心怀不轨隔岸观火,才由得那杨嗣昌目中无人鼓噪朝堂。”
(注释:御史台设有大夫一人,正三品;中丞二人,正四品下。其时王鉷为御史大夫,杨国忠与杨嗣昌同为御史中丞,杨国忠同时还兼任兵部侍郎。)
李林甫冷笑道:“杨国忠其实是想表态支持杨嗣昌的,他对老夫提携王鉷之举早已心怀怨恨,但却又不敢公开在朝堂上与老夫作对。他呀,巴不得老夫早些死了,好顺理成章地接替宰相之位。”
吉温轻蔑地笑道:“杨国忠虽意欲与李相分庭抗礼,然终究乃一介市井浪荡之徒,难成气候。若非杨氏姐妹提携,他何以混迹朝堂?若将其比于李相,则犹街口贩夫之与春秋管子,李相犯不着同他置气。”
(注释:管子,即管仲,齐国国相,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其任相期间,在齐国掀起改革以富国强兵。)
李林甫干咳一声,对吉温说道:“好了,你先回户部吧,务必于近期内将高仙芝西征所需之饷银摊派妥当,这才是正事。”
吉温拱手道:“李相放心,下官归部后便即刻着手办理。”说罢,他便躬身退出了政事堂。李林甫将目光停留在悬浮在水面的茶叶上,又陷入了沉默。
他之所以重用高仙芝、安禄山、哥舒翰等蕃人将帅,其实也有自己的心思。把镇守边陲的统军要职交予蕃人,便可掐断汉臣以边将归朝拜相的源头,从而扫除威胁自己相位的隐患,此为其一;这些由自己举荐的蕃人将军坐稳边镇手握重兵,便会逐渐成为雄踞一方的骄兵悍将,自己在朝廷的分量自然也会增重不少,此为其二;隶属陇右道的西北军镇多暗中支持东宫,杨国忠则在私下竭力笼络以剑南道为主的西南军镇。而安西都护府的高仙芝,则是他在陇右道中安插下的一枚钉子,此为其三。
现如今,高仙芝已然从一个身份卑贱的高丽奴隶跻身于大唐名将之列,安禄山也深得圣上恩宠,统领河东数镇兵马。李林甫内心得意,却从不对外显露,只因此中缘由不便为外人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