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章 后记2——古诗的创作:诗以寄情
作者:小周郎      更新:2021-06-02 03:36      字数:1252
  这本是我应该写于2014年的一篇论文,只是当时有些迷茫,才没有写。如今我已经知道我的未来在哪里了,所以我现在就把没完成的事完成。
  2012年,我进入大学,起初我是冲着研究古诗去读大学的。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我在高考结束之后写了一首诗:
  高考失意作
  六月聚丰城,诸生色匆忙。
  天高白云霁,风过落木狂。
  不才弃名校,欲济失船桨。
  何时大风起,化鹏守四方。
  这是我在进入我那所三本大学之前写的一首诗,就是这一首诗,让我发现写诗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我进入大学后虽然读的是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可是我却一头扎进了唐诗当中。从王杨卢骆,到李白杜甫;从李白杜甫,到李商隐杜牧;从李商隐杜牧,到刘禹锡白居易。
  最终在白居易那里发现了写诗的方法。
  白居易提出了一个观点: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个观点在初中的时候就学过,当时我的理解是文章应该为时而写,诗歌应当为事而写。但是当我无意间读到白居易写的《新乐府序》时,我才明白我误解了白居易的意思。白居易的这个观点应该用互文来解读,即文章和诗歌都是为了时事而写作。
  我觉得这确实是一个非常正确的观点,但是我的心里还有一个问题,那就是时事为什么会让人创作诗歌和文章?当我继续深入阅读白居易的诗时,我明白了。因为时事触动了人的感官神经,这时人就有一种感情要寄托出来。寄托情感的方式多种多样,诗歌只是其中的一种情感的寄托方式而已,简而言之就是诗以寄情。
  诗以寄情——创作诗歌就是为了寄托情感。当我把我的这个观点告诉我的一个同学时。他立刻提出了反对,他认为诗歌要讲韵律。
  这时我的脑海里,又有了一个问题,那就是诗歌创作是不是一定要押韵?有没有不押韵的诗呢?于是我又扎进了唐诗当中,最终孟浩然写的一首诗和乾隆皇帝进入了我的视野。
  夜归鹿门歌
  山寺钟鸣昼已昏,渔梁渡头争渡喧。
  人随沙岸向江村,余亦乘舟归鹿门。
  鹿门月照开烟树,忽到庞公栖隐处。
  岩扉松径长寂寥,惟有幽人自来去。
  这首诗押韵吗?押的是哪一个韵?
  这首诗一点都不押韵,可是最后却能传唱千古。乾隆皇帝所写的诗每一首诗都讲究押韵,可是又有哪一首诗流传下来了?为什么乾隆皇帝的诗无法流传下来呢?
  因为乾隆皇帝犯了舍本逐末的错误,他片面的要求诗歌押韵,却忽视了诗歌的创作的本质是为了寄托情感。他写的那一首首没有寄托情感的诗,就像一个人在无病而呻。这样的诗是成不了经典的,成不了经典的诗就像沙子,被时间的浪淘一下,最终只能化为乌有。
  或许孟浩然的《夜归鹿门歌》只是一个特例,并不能说明全部。我并不是说诗歌不需要押韵,诗歌追求朗朗上口,追求韵律美,押韵是对的。而且,诗歌要求押韵,就会逼着诗人炼字,通过炼字可以提高写诗的人的才华。但是人在写诗歌时,应首先考虑的是寄托情感,然后再考虑押韵。如果实在不能押韵,那就弃押韵而选择寄情。
  诗者,为事、为物、为景、为人所感,而述诸于诗。所以诗只是一种形式,一种寄托内心情感的形式而已。这就我对诗以寄情的全部解释。我们如果要写诗歌,应当首先注重寄托情感,不能像乾隆皇帝那般舍本逐末,弃重就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