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司马颖失势
作者:
胖老吴 更新:2021-05-31 18:42 字数:5383
匈奴五部正在如同盼星星盼月亮等刘渊回来的时候,他堂堂正正带着皇家使命,回到左国城。左国城,在现在山西理石县附近。当年匈奴右贤王降汉后,汉朝廷就把此地封为左国城,来收养这些匈奴人。
匈奴五部自投降汉朝之后,一方面要受汉朝廷统治,另一方面,内部分成五部。身上还流淌着祖先狂野的血脉,何等压抑,可想而知。无奈无论强汉,还是魏晋,对他们即怀柔又防范。自己本身还不团结,只能有贼心,却没贼胆。到了刘渊这一辈,晋朝正盛,更看不到希望。以至于刘渊干脆随了姥姥的姓,改成汉姓刘。
十多年前,在长安当质子的刘渊,终于有机会回来了。这才让分离五部的匈奴人,终于勉强统一起来。刘渊不简单,博览群书,能文能武,在匈奴人中渐渐建立了自己的威望,也让这些匈奴人终于有了盼头。
无奈三年前,混居于汉人中间的一部匈奴人,和当地汉人发生民族冲突,杀了很多人。朝廷震怒,要出兵剿灭这些闹事的匈奴人。刘渊挺身而出,一人承担所有责任,平息了冲突。救了这些匈奴人,但是又把自己当人质留在了邺城。
刘渊走了之后,匈奴人这才发现刘渊对匈奴是如此重要。所以想尽一切办法,要把刘渊接回来。
匈奴人正走投无计之时,晋朝兄弟相残,居然放回刘渊,并且还是堂而皇之,身负使命。真可谓久旱逢甘霖!
匈奴五部,现在异常团结。司马颖以朝廷的名义封他为北单于。匈奴人不买账,一致拥推刘渊为大单于。刘渊先让后受,成了真正的匈奴之首。
各部首领建议刘渊,趁现在晋朝内乱,已经无暇顾及边疆,可以独立为王,摆脱晋朝统治,恢复匈奴旧制。刘渊哈哈一笑:“天下纷乱,正是吾辈承继先辈之时。岂能自保而足矣!”下令五部首领各回本部,召集人马。不足十日,就有五万之众,汇集于左国城。
旌旗飘舞,人鸣马嘶。让这些匈奴人,又想起祖先纵横草原的壮举。刘渊看后也是百感交集。应大家呼声,改左国城为离石,定为都城,自己变成一个有名有实的大单于。立儿子刘聪为鹿蠡王,从此脱离被晋朝廷摆布的命运。
刘渊回匈奴,是来搬救兵的。他没有忘。一方面他才当大任,需要时间发展;另一方面他更想捞得更大筹码。所以并未耽搁,派刘宏率铁骑五千,火速驰援邺城。时间是304年十月。
然而,还是来晚了。邺城被攻破。
司马颖爱听刘渊的那番话,但是心里很清楚,远水不解近渴,也就没有指望。只不过当时刘渊的慷慨陈词,震慑大殿,少了其他嘤嘤嗡嗡的声音,这是他需要的。于是不计后果放走刘渊。
战局果如他的预料。兵败如山倒。王浚和司马腾的军队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就杀到了邺城。邺城还有一万五千军队。要是积极防御,守上几天,刘渊的援军就能赶到。但是他没有守,而是准备用这些军队掩护他撤退。挟持皇帝,退到洛阳。
虽然败局已定,但是有序撤退也是能接受的结局。打点好行囊,也准备好了路线。就等第二天拂晓,在这一万五千军队的掩护下,开始撤退。可是奇怪的事情又发生了。直至第二天下午,太阳都要偏西了,还没接到司马颖发出的撤退命令。
众人心急呀。这可是逃命,晚走一步,后果不堪设想。等得实在不耐烦了,纷纷派人打探消息。原来司马颖的母亲程太妃,贪恋这么多年积攒的家产,说什么也不走。司马颖和众人什么招都用了,老太太死活不干。说要走你们走,我可是舍不得这家产这房舍,就是死也死在这里了。
就这样,大家轮番来劝,直到下午,老太太就是赖着不走。
因为要撤退,守城兵力不多。很快就被攻破。司马颖还不死心,还要继续劝说。卢志气喘吁吁跑来说,敌兵离此仅有两条街了,再不走,真来不及了。司马颖这才下令撤退。
不过这个撤退命令已经没啥意思了。大家一看这情况,早就纷纷溃逃了。一万多人的军队溃逃了,身边的大臣卫士也溃逃了。司马颖身边仅剩几十人,和卢志一起带着皇帝司马衷,仓皇出逃。至此,司马颖辛辛苦苦经营多年的势力,现在可谓分文皆无。
下午开始跑的,晚上都没敢停留。到第二天放亮,听听后面没有喊杀声,这才停住脚步。大家又累又饿又害怕,惊魂未定。司马颖这才想起皇帝还在身边。
司马衷没有骑马,而是坐马车。他没心没肺,如此危险,他睡得还不错。虽然经常被颠簸惊醒,转头又能睡着。所以等司马颖来见他时候,他像没事人似得说:“尚好,唯腹内饥渴。”
那就找老百姓买点粮食吃吧。可是大家把手伸进衣兜,才发现昨日走的太匆忙,都没带财物。大家面面相觑,苦苦一笑。卢志发现有个小太监不太对头。别人都翻出衣兜向大家证明自己真无分文。唯独这个小太监遮遮掩掩。叫到身边,搜了半天,找到贴身一腰带,缝得结结实实,里面有三千文钱。
小太监一看钱被搜出,五体投地,哭诉:“此乃终年累计所蓄,只因母贫难为生计。此钱乃母亲生计,断不能用。”
众人一听,无不唏嘘。一个小太监,从牙缝里,一文一文,攒了好多年,本打算近日省家,为母尽孝。谁无父母,怎忍用此钱也!
卢志对小太监说,此乃小钱,以备急用。来日十倍偿还与你就是。小太监犹跪,涕零不起。卢志没办法了,让皇帝司马衷出面,写了一份欠条,亲自签名盖章。这小太监这才起身,拿了欠条,送出这三千文血汗钱。
三千文买的东西,也仅够大家吃两三天的。剩下的日子,大家不得不吃糠咽菜,好不艰难。
有个老翁,看这伙人衣衫褴褛,狼狈不堪。问及乃是皇帝。老人家心善,杀了下蛋的母鸡,蒸好献给司马衷。司马衷多日未尝肉味。食之如同珍馐。为谢老人家献鸡,自己颁下诏书,免此地一年钱粮。短短几日之内,皇帝亲自打了两个白条。在历史上也算是创造了记录。
一行人到了温县之后,才算终于脱险。温县乃司马一族的老家。司马炎的陵墓就在这里。大家随皇帝司马衷一同来拜谒。大家在司马炎的陵前,唏嘘泪下。当年何等盛世,这才几年,竟是如此光景!
现在洛阳被张方占据。闻报派人接驾。
就这样皇帝司马衷又回到了洛阳皇宫。时间是304年十月下旬。八月出征被挟持到邺城,短短不到三个月时间,对皇帝司马衷来说,比三年还要长。
司马颖和司马衷算是安全了。邺城怎么样了?
司马腾和王浚带领的部队,除了自己的部队之外,还有鲜卑人。进城之后,大肆抢掠,稍有抵抗,遍行屠杀。无辜平民被杀者愈五万之多,伤残者更是不计其数了。虽未命令屠城,却比屠城还残忍。鲜卑人更是抢了妇女七八千人,准备带回东北为其繁衍生息。
但是走了司马颖,必须全力追击。带着这些妇女影响追击,王浚严令:“有携带妇女者杀!”。鲜卑人就把这些妇女全部推进易水淹死。
风萧萧兮易水寒!易水为什么这么寒?有这么多妇女的冤魂,岂能不寒!
追到黄河边,也没追上司马颖。两路人马就撤兵回到幽并两州。
刘渊派来的军队,晚了五日。进城一看已是废墟。敌兵已经撤回,司马颖和皇帝也不见踪影。只好回报刘渊。
刘渊闻听,慨然言语:“颖不用我言,弃邺南奔,真是奴才!此人已废。但吾尝受他知遇,寓邺以来,待我不薄。虽废,吾为其倡义也!”
然后重新部署,出兵两万,征伐鲜卑人。众人不解,问道:“晋人不道,待我如奴隶,吾辈恨无力报复。今骨肉相残,乃天厌晋德,授我重兴机会。鲜卑与我同类,可以依以为援,奈何发兵攻击?”
刘渊带领大家走出大帐,指着生龙活虎的匈奴骑士们说:“卿言亦颇有见识,然尚为器小,未足喻大。今我众已至十万,人人矫健。鼓行向南,与晋争锋,一可当十,势若催枯。上为汉高,下为魏武,岂能自保而足乎!鲜卑之众,或于我前,或于我后,现听命于晋。如不立威,他日必为其患也!”
众人听完,原来刘渊不满足于匈奴独立,而要一统天下。群情激昂。更有人劝刘渊马上称帝。刘渊摇摇头说:“天下未定,此事当缓。目前之务,扫荡北方。”
于是刘渊开始了北方征伐,先打鲜卑,再打王浚司马腾,声名大振,势力日盛。一个月后,威震北方,无人能敌。局面稳定了,大家纷纷进言,请求刘渊封王建国。
刘渊心里很想,但是知道这是一条不归路。一旦称王建国,就是完全和晋朝廷撕破脸,心里颇为踌躇。就在这时候,有消息传来,远在益州的氐人李雄已经称王建国了。
此事还得慢慢说。
益州氐人,经过三四年的血战。赶走罗尚,打退荆州兵,数次击退雍州兵。终于牢牢占据蜀地。当然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李特兄弟先后阵亡。李特的小儿子李雄成了领袖,但是年轻。蜀地已经半年多没有战事了,局势也慢慢得到控制。他们本是流民,只想过个安生能吃饱的日子。现在这样的日子终于来了,下一步怎么办?
蜀地有个名人叫范长生,家有巨资,又乐善好施。不为官,但民心相倾。益州缺粮时候,他本着人道主义的立场,即给朝廷军队送过粮,也救济过很多氐人。李雄就隆重邀请范长生主政川蜀。
范长生年龄大,但是一点都不糊涂。江山是人家氐人血拼得来,自己岂能越俎代庖。干脆顺水推舟,代表蜀地老百姓,拥戴李雄为益州之主。
李雄大喜,封范长生为丞相。自己称王。建国,国名为成。(史称成汉)。分封功臣,重用能士。晋朝统一全国后,仅仅25年,第一个分裂国家的民族政权就成立了,时间是304年九月底。
那时候信息传播速度很慢。传到刘渊这里,已经到了十月下旬。正好刘渊刚刚连战连捷,威震北方。匈奴各部纷纷劝进。还有点犹豫刘渊,因为这个消息,终于下定决心。称王建国。
自称为汉王,建国名为汉。尊刘禅为孝怀皇帝。史称前汉。
刘渊久在洛阳,人脉很广。在他组建的小朝廷里面,不仅仅有各部能打能战的匈奴人,也有真才实学的汉人。其朝廷执政能力和军队作战能力,远远超过目前晋朝廷。
就这样,在304年年底,两个势力很强的小朝廷在乱世中成立了。
可是,国家领土被人家分割分裂,还是没能唤醒正在窝里斗的司马家的儿孙们。
司马颖来到洛阳之后,才真正明白,自己已经全部输光了。没地盘,没势力,身边也没了追随自己的人。张方仅仅是司马颙的一个部将,现在把持朝政。皇帝都不放在眼里,更何况自己仅是一个一无所有的皇太弟呀。
司马衷终于回到了洛阳,他吃过了苦头了。现在打死也不想离开洛阳。他回宫之前,张方已经废了皇后。回来后又把她从金镛城里请回来。夫妻都经历了各种变故,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安稳日子。皇后羊献容,经历这么多,也才是二十刚出头的妙龄美女。司马颖能折腾,现在老实了,也许日子也就不会波折了。
好日子过了也就一个月,司马衷又不得不离开洛阳!这次要西去长安。自然皇后又被废了,又一次去了金镛城。
此事定是张方所为。
张方现在在朝廷是大权独揽。但是他是个武人,在朝廷里面根本玩不过这些久在官场的老油条们。
他给人讲权利,人家给他讲理;他给人讲理,人家问他要钱要粮要人。他在军中,说一不二,具体事情自有人来做。在朝廷里这办法根本行不通。上有祖制,下有律令。一件很简单的小事,能给他白天连黑夜,扯皮扯上三天三夜。可把他给愁苦了也。
今天在朝堂之上,更让他领教了什么是老油条。
按惯例,百官上朝要给皇帝行礼。礼毕之后,百官议事。皇帝回来了,走散的大臣们也都回来了。朝廷又开始运转。
他引领群臣,说了几句冠冕堂皇的话,无非是要求大家要一心为国,努力工作之类的官话。
他话音刚落,以司徒王荣为首的百官连声称颂,说张方以社稷唯念,真乃国之柱石。有此栋梁国家岂不兴旺。这话听起来真舒服,张方也不再端着了。虚心请教大家,国家现在这个情况该当如何治理。
王戎就让內侍宣读范阳王司马虢和东平王司马楙送来的议表,大题内容如下:
第一个内容,是关于司马颖的。说他当皇太弟以来,受人蛊惑,是个不称职的皇储。应该给予惩戒。念其曾有大功于社稷,降为藩王,保全性命。
第二个内容,是关于司马颙和张方的。说司马颙为太宰,行止关乎国运。数次救社稷于安危之中,是国家不可或缺的倚重。朝廷上下要以其为楷模。关西乃社稷安危之地,委以重任于太宰,则社稷无忧。
张方是司马颙带领下的良将,更是国家忠臣。出生入死,立下赫赫战功。朝廷应该加倍赏赐。只是张方乃武人,秉性强毅,未达变通,朝廷之上行走,并非强项,一旦因此秉性,一念之下,有了过失,岂不成了国家罪人。所以他也一定会以社稷为念,不久就会西去长安,为国卫戍。相信只要国家有难,他还会像以前一样,成为社稷之救星。
第三个内容,恢复朝廷秩序。王戎老臣,久经国家大事,经验丰富,可以倚重。司马越曾经主政,也能任职。朝政归此二人,可以尽快恢复秩序。
第四个内容就是边关守卫。并州东瀛公司马腾,镇北将军王浚,经过实战,证明他们是有能力的人。北方交给他们应该安定。镇南将军刘弘,更是南方屏障。所以朝廷要信任他们、支持他们。
最后是总结,如果皇帝能把这些安排好,在朝官员将各司其职,在外武将也能各守其地。百姓得以休养生息。我等各路藩王自是全力支持。用不了几年,又能看到太康盛世壮举。
张方越听越郁闷。词是好词,意思却不简单。明着说我是良将是忠臣,其实是说我就是一莽夫,就一个带兵打仗的料。还说我会主动西去,这不是明着赶我走吗!
司马越、王浚、司马腾,居然成了忠臣,还是可以倚重的忠臣。我带兵就是和他们打的,他们是忠臣,我算什么?!
不过,两个王爷所给建议,的确是目前朝廷所急之事。人家两位都是皇室宗正,是站在国家角度来说事的。人家还占理。
特别大家议论时候,说张方带的军队,在洛阳城里不守军规,大肆扰民,洛阳老百姓已经苦不堪言,给朝廷带来极坏影响。让张方终于明白了,自己要想给这些人玩政治阴谋,根本不敌招。
再有就是洛阳已经破败严重,物资匮乏。实在不是久居之地。我还是走吧,不过不能自己走。我要把皇帝一起带走。让皇帝和大臣们去给司马颙玩政治吧!
经过深思熟虑,张方终于决定挟持皇帝,离开洛阳,西去长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