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5章 平安
作者:刺猬的小螃蟹      更新:2021-05-23 06:02      字数:2050
  十一年前,那一场前所未有的腥风血雨,世人杀红了眼,血流成河,钢水浇墓。
  林昆当时年纪尚幼,却也一辈子将这件往事镌刻在脑海里,挥之不去。
  风笛人自称是上天的使者,被赐予非同寻常的能力,他们因此成了世上最无忧无虑的人。
  他们足智多谋,却支庶不胜,族中人丁稀薄,不得兴旺,故而未曾登上大沅王权宝座。
  大沅重武,勇士皆高大魁梧,风笛人却一副文气,唇红齿白,斯文书生模样。
  风笛女子清秀迤逦,男子眉眼身段却更为精致,故人常道,笛男多妖。
  风笛族人不善武,往往为谋士,大沅开朝之年,便是有一个冠冕威武,衣袂飘飘的风笛男子,巧妙计算,攻城夺池,将这万里江山划入大沅。
  他便是风笛族长易之,易之少有才,闻于众人,长年之后更是英才冠世,神机妙算。
  规则曲,盈则损,过高易攀折,一人之上,万人之下的高位,岂是好坐的,免不了整日胆战心惊,唯恐狡兔死走狗烹,被人夺了性命。
  由此,易之远离朝堂是非,辞了皇名,带着族人移居深山,闲云野鹤,以望风笛血脉经年不衰。
  易之临终前,窥探天机,万般叮嘱族人不可出山,需听他临终遗言,守得根基。
  易之才华,族人皆知,更是瞻仰其姿态,当年事迹,亦为人传颂。
  族人不解,为何在烈火烹油之际远离那至高无上的华美,心中更是显露出无限憧憬,不过易之临终之言,告诫族人,族人亦不敢擅自违背,害怕触动天神怒火。
  多少年来,男耕女织,采桑种豆,族人的野心也发膨大,不再甘心于桑麻。
  可众人依稀记得,当初最有名望的族长易之临终之言,不敢擅自行动。
  族中年轻人蠢蠢欲动,想要光复以往声誉,族中长辈多有劝告,也未曾压制住,不过是略微的表面功夫实则,谁不想风笛人再次现世,一朝扬名万里,做朝堂上最有谋略的谋士?
  终究,该发生的还是会发生,历史的洪流推动着一切的发展,兴衰灭亡,都是注定的。
  一个年轻人自称是易之再世,口口声声要光复风笛,带领大家走出深山老林,前往繁华都城,一展风笛往日风采。
  这样的话,让谁听了都会心动,为之向往,诱惑,常常使人为之倾倒,不能自已。
  年轻人唤作平安,平平安安之意,谁知道一语成戳,带来的却是难以抵挡的灾难。
  平安偷偷溜出村子,怀着一副憧憬走到了天子脚下,万人朝圣的的盛京,以风笛族人的名义,走到了朝堂上,年轻人怀着宏图大志,眼中没有一丝敬畏。
  他以自己的身份谋得了一个一个好官职,为了百官臣服,当中显露出自己的才华,风笛族人,一辈中往往有最出色之人,尚能窥得天机。
  而平安,确实是这一辈人中最为出色的,若是留在村中,必定是族长的不二人选。
  当时西狄与大沅征战数年,兵荒马乱,沙场之上,两军交战,实力不分上下,僵持已久,百姓苦不堪言。
  皇帝为此事愁白了头发,更是扬言,若有人能够献计,将西狄一举歼灭,必定许其士大夫上卿官职,以表酬谢。
  平安便是这个献计之人,一招空城计,将敌军引入城中,团团包围,乱其军心,最后取得统帅首级,悬挂于城门三日三夜,以示威武。
  西狄本来因为战事劳民伤财,哀鸿遍野,如此一来,顺既便投降,割让西馆、平阳二城,年岁进禄。
  此战胜利,可谓是朝野上下无不喜笑颜开,统领将帅更是叹:“平安,吾难望其项背矣”。
  此话一出,满堂哗然,统帅乃是征战沙场多年的老帅,素来机敏,武功盖世,为大沅立下汗马功劳,如今却自叹不如一个面生后辈,怎么不让人惊奇。
  朝野上下,无不是些见风使舵、惯会看局势的老狐狸,如今都来奉承巴结平安,恨不得将他捧到天上去,最后重重扔到泥潭里,让他常常天差地别的钻心疼。
  一招捧杀,确实下得妙,最后以目无纲纪,藐视君上罪名,将平安打入深渊,再无翻身之可能。
  平安得势那几年,频出妙计,辅佐皇帝,将天下治理得井井有条,百姓乐得其所,无不赞颂这位智勇双全的上卿。
  街坊小巷,人人歌功颂德,以为谈资,平安每每为此事被人调侃,都只是抿嘴一笑,“溢美之词罢了,不必当真”。
  大概是当事人不当真,背后有的是善于编排的人,竟然将此事添油加醋告知皇帝。
  帝王生性多疑,坐在巍峨宝座上,无时不刻不再怀疑奸佞臣下夺取他的万里江山。
  皇帝听了虽然默不作声,面无变色,心里却是默默记下来,秋后算账,等到有机会借口时,便随意打发了。
  当初皇帝也是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出身寒微,一步步爬到这个万人敬仰的位子,宵衣旰食,处理朝政,无不用心。
  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尊贵位子又岂容他人亵渎垂涎?
  郊东别院,乃是皇家别院,多年来少于修缮,宫室破碎,木材都老化了。皇帝下令修缮,可如今正是春忙,国库不尚充盈,如此大兴土木,怕是于国无益,于百姓又是一场苛捐杂税,难上加难。
  平安极力劝谏皇帝,以国事为重,别院之事可稍作停当,有朝一日,国库充盈,再动工也是不迟的。
  朝中无人敢反驳皇帝,都哑口无言,闭上一张锦绣诗文的嘴,充当起瞎子哑巴。
  皇帝对平安本就心怀不满,多番筹谋,要将他除去,以绝后患。可君要臣死,便需要一个正当的,堵住天下人悠悠之口的理由,故而他一直未曾找到发泄档口。
  如今,平安极力劝谏,倒是让他找到一个藐视君上的理由,只需要稍微发酵,便可以做成此局,将这个眼中钉肉中刺除之后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