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角质族
作者:
冬蛰 更新:2021-05-17 01:21 字数:5384
角质族的世界很好理解。他们起源的星球,盖晶十,位于古门星区,是一颗拥有浓厚大气的行星。并且,它还地处其恒星系统最外围的区域。由于距离恒星太远,盖晶十的公转周期变得十分漫长,换算成地球上的计时单位,也就是以一千两百年作为一个轮回。另外,这颗行星的轴倾斜的角度略高。所以,在这里,春夏秋冬可谓是以三百年为界,并且格外分明。当然,角质族能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已经是很久之后的事情了。
由于盖晶十上的海陆分布十分极端,北半球高山林立,南半球汪洋一片。因此,这里的陆生生物全都蜗居在北半球之上,共享着一个季节。
转眼之间,又到了北半球的初春。拥有智慧的高等生物诞生在了这颗神奇的行星之上,蝍类出现了。如同其他的角质族生物一样,蝍类也不存在任何形式的消化系统,故然不需要狩猎与进食。因此,角质族的各大物种之间并不存在杀戮与竞争,而是相安无事。没错,他们的生物圈就是以这样一个怪异的模式存在着。在人类的眼里,这些问题全是疑难。
然而,万千生命殊途同归,在经历了漫长的发展之后,蝍类终于代表起所有的角质族,走到了对自身进行思考的那一天。比如:我们从何而来?
当然,听到这种问题,绝大多数的人类第一反应便是父母:我们是由父母而生。但是,对于角质族来说,“父母”这种概念确实太难理解。
没错,蝍类作为角质族的智慧生物,率先考虑到的问题便是自身的由来。但是,当他们刻意地去统计这些数据的时候,结果却是匪夷所思。如同其他的角质族生物一样,蝍类也并不存在任何形式的生殖系统,故然没有“父母”这种说法。
然而,他们的繁殖却是无处不在,或是车水马龙的街头,或是山清水秀的郊外,甚至是无人问津的荒野。新生的婴儿就那样忽然地出现,于大地之上突兀地发生化学反应,冒起白烟,从而形成躯体,毫无规律可言。
于是,角质族的第一个生命起源论诞生了:自然发生说。
观点认为:生命是从无生命物质自然发生,是一个从无到有的过程。类似于人类世界的“腐草化为萤,混水则生鱼,烂肉可产蛆”的说法。
这个观点一直被蝍类所接受,并成为一大铁打不动的事实,持续了许久。直到有一天,蝍类的世界出现了一名著名的探险家,是他的亲身经历,让自然发生说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不得不说,蝍类历代生活的区域皆属于高原,他们建立的城镇也全都处于海拔四千米以上,从未涉足过低海拔的平原。在此之前,走下高原的探险活动也频有发生,但是,能下降到海拔两千米以下,这位探险家一马当先。
探险家的历险,不仅开拓了蝍类的眼界,更重要的是他首次发现了一项有关于“繁殖”的现象:当海拔处于四千米到三千米之间的时候,路边还能偶尔看到蝍类的出生。当海拔处于三千米到两千米之间的时候,蝍类的出生基本上消失。当海拔低于两千米的时候,出生的情况完全杳无踪迹了。
这一现象的发现,径直轰动了当时的学术界。无数的科学家下降到平原,只为解开蝍类的诞生之谜。然而,最初的说法却是可笑而幼稚,一些肤浅的科学家直接套用了表面现象,认为蝍类的出生是受到海拔高度的影响。因为,蝍类是角质族唯一的智慧生物,是万物之灵长,故将高高在上,才能藐视群雄。
这种说法的愚昧很快就暴露无遗。科学家继续探索,又陆续提出了各种新奇的理论,可全都以失败而告终。但是,探索从来不会因为失败而停止。随着数据的累加,实验的增多,一位年轻的科学家出类拔萃,终于使真相浮出了水面。
导致这位科学家发现真相的最初事件又纯属一个偶然情况。
那日,他一如其他科学家一般,率领着自己的科考队从高原上出发,推着小木车准备下降到海拔两千米以下寻求真理,不巧,却在半路上拾得一具时更虫蜕下的表皮。一时雅兴,他竟然将这具干瘪的表皮缝补上了缺口,并充满空气,如同气球一般挂在车头用作观赏。然而,神奇的事情发生了。当海拔有所下降时,这个气球竟然莫名其妙地受到挤压,从而凹陷了下去。并且,伴随着海拔逐渐降低,气球受到挤压的情况还越发变得明显。
这一现象顿时吸引了他的注意,并使他在第一时间内做出了各种天花乱坠的猜想。是的,这位科学家聪慧过人,经过他之后多次地进行实验,最终发现了一个新的物理现象:气压。
科学家立即把气压的现象同蝍类出生的原因联系了起来。他们圈出一块固定的区域,定时观察,并多次改变了其内部的气压指数,以求答案。果然,实验的结果令所有的蝍类都目瞪口呆了。气压指数竟然影响着角质族的物种分类。
如果气压指数的设定是海拔一千米以下,那么,繁殖出来的生物大多为水腹虫;如果气压指数的设定是海拔一千米到两千米之间,那么,繁殖出来的生物大多为钢罩虫;只有当气压指数达到海拔两千米以上的标准时,蝍类才会陆续出现。最后,众多科学家还联合做出了一个十分极端的实验。在圈选地区的范围之内,他们竭尽全力地将气压指数进行无限制地增强或者降低。终于,当气压指数超出一个阈值之后,生命繁殖的现象停止了。
于是,角质族的第二个生命起源论诞生了:气压控制说。
观点认为:生命是由气压阈值内的作用力而产生,只要气压相对合适,生命就会诞生。并且,气压又是靠海拔所决定。因此,当海拔处于两千米以下的时候,蝍类受到气压的限制,无法获得新生。
这个观点的持续时间,相比于之前更为长久。为此,发现气压的科学家也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荣耀。直到蝍类的世界出现第一台天文望远镜,这一说法才得到了质疑。
蝍类通过天文望远镜,首次于地面之上,观测到了与盖晶十同处在一个恒星系统中的其他几颗行星。在它们之中,一共有三颗亦然存在大气,也就是说固然拥有气压。但是,这三颗行星的情况却全然与盖晶十相反:地表一片死寂,根本找不到任何生命存在的痕迹。
这一发现径直冲击了气压控制说。它的种种迹象全都表明,就算是一个星球上存在着气压,也未必能形成生命。那么,生命真是由气压阈值内的作用力而产生吗?众人议论纷纷。然而,学术界的顽固派却依旧坚守着曾经的理论。他们首先给出说法,声称必定是因为这三颗行星之上的气压不够稳定,从而导致生命无法形成。但是,这种说法很快就被推翻。优质的天文望远镜陆续出炉,用于测量的仪器也日趋精良,数据说明了一切。紧接着,顽固派又提出了新的看法,宣布在这三颗行星之上应该存在着生命,也许只是藏在暗处,我们尚未发现。没过多久,清晰的照片来自于三颗行星之上,他们再次失利。然而,顽固派还是没有放弃,他们东拼西凑,总是能找出一些奇怪的假设,只为守护最后的尊严。
后来,一个跨时代的伟大发现,终于将气压控制说永久地送入了坟墓。
那是北半球的秋季即将结束。当然,我也说过,盖晶十的公转周期十分漫长,并且,蝍类又是诞生于北半球的初春之时。因此,他们并没有经历过整个周期,也全然不知道公转一圈的全部季节分为春夏秋冬。
这时,北半球的冬季已经临近,气温日趋寒冷,星球上的整体气压指数也随之降低,从而导致了蝍类的繁殖数量逐渐减少。这一现象顿时让蝍类的世界惊慌失措。他们从来没有遇到过这样的情况,以为是末日降临,还片面地推测,总有一天气压会超出阈值,繁殖终将停止,蝍类必定灭绝。
但是,精明的科学家却是临危不乱。他们不但没有放弃自我,还倍加精神地研究起了这一难得的现象,根据实时的数据推测出了新的定律:气压不仅仅是由海拔高度所决定,还会随着温度的升降而改变数值。
于是,防止灭绝的方法找到了。蝍类的世界开始致力于寻找一切能够提高星球气温的方法。在不断探索的过程当中,他们逐渐发现当物体在做机械运动的时候,其间造成的摩擦能够产生一种可以提高温度的热能。起初,一些科学家认为热能只是一种由机械运动所带来的附属品。因为,当时的他们也如同人类一样,被力的传递现象蒙蔽了双眼,相信永动机的存在。后来,随着实验次数的增多,科学家才真正领悟到热能的本质:热能是由机械运动所产生的动能转化而来,且转换的总值,刚好等于动能损失的部分。
有了这条真理作为支撑,蝍类总算对准了研究热能的方向。没过多久,科学家又得出了新的结论,不仅动能可以转换成热能,而且热能也可以转换成动能,二者之间可以相互进行转换。再后来,一位超群绝伦的科学家用能量守恒定律总结了这一切。
毫无争议,能量守恒定律就是那个跨时代的伟大发现。但是,它从真正意义上获得学术界的承认却经历了一个极其漫长的过程。
然而,一旦蝍类的世界意识到这一定律的存在,气压控制说就完蛋了。因为,气压所产生的那一丁点微弱的能量,完全无法支撑起一个生命在形成时的消耗之需。
一个角质族的生物少说也能活上五十个亘期,又不需要进食。那么,在这期间,生物在运动时所输出的能量从何而来呢?这不是违背了能量守恒定律吗?
众多科学家为此苦恼不已,百思不得其解。不料,很久之后,却从一起惊天的命案中意外获得了线索。这起命案说来也十分奇怪。从数量上来看,遇害的蝍类共计六十二名,并且事发当天,他们身处异地,毫无关联。之所以把他们归为同一起案件,是因为他们死去的方式完全统一,并且发生于同一时间。
遇害者死亡的原因确实令人费解。他们既没有受到物理所致的外伤,也没有受到病变所致的内伤,而是在突然之间莫名其妙地呜呼一声,摔倒在地上失去了生机。当时的世界为此震惊不已,到底是什么原因造就了这一切?
然而,一波未平,一波又起。大约半个亘期后,又有九十四名蝍类以此方式同时死去,并于不久之后发生了第三次,第四次,以至于无休无止……
这时,盖晶十的北半球正式进入了严冬。气温的骤降一直是众多蝍类的心结,外加上如今频繁发生惨案。一些科学家只好陆续提出观点,认为是低温造就了悲剧。一时间,呼吁升温的组织纷纷建立,历史上称这一事件为“保温运动”。他们大多把精力投放在对机器的制造之上。当然,这其间的作用,大抵是为了将一切可用能量充分转化成热能,类似于地球上的“空调”。
为了操控盖晶十上的气温,保证出生率,蝍类的世界早在能量守恒定律被认可之初,便倾力研发了不少这样的机器。当保温运动爆发之后,这样的机器在数量上足足翻了好几倍。
另外,显而易见,要使这些机器正常地运转起来,消耗又是必不可少。自然而然,藏匿在地底的一些类似于煤炭的资源,也随之被蝍类的世界重视起来。于是,一艘又一艘的地底采矿机脱颖而出,深入泥土,开始疯狂地进行挖掘。
然而,无论温度如何提升,集体死亡的现象却是有增无减。
调查必然在持续,只是徒劳无功而已。在此期间,最大的成就莫过于对遇害者出生地的汇总。他们发现,只要是隶属于同一起命案的遇害者,他们的出生地就必定相邻相近,并且在地图上以一个圆形呈现,历史上将这一现象称之为“死亡之圆”。
但是,这又能说明什么呢?
终于,在经历了一系列的挫败之后,一名出色的推理家从一个看似无关却有关的事件中找到了头绪。
那是蝍类所制造的地底采矿机。推理家就是在此找到了线索。他发现,每当有命案发生的时候,就必然会有一艘采矿机深入到地底超过两千米。更令人吃惊的事情是,如果经过死亡之圆的圆心画出一条垂线,那么,这些深入地底超过两千米的采矿机就刚好位于这条垂线之上。也就是说,这些采矿机的位置到死亡之圆的边缘的距离完全相等。可是,在地底两千米之处,同采矿机相遇的物质又仅仅只有岩石啊!究竟是怎么回事?
果然,推理家将这一想法同能量守恒定律联系了起来:在地底两千米之处的岩石是否存在着这样一种属性?它们可以催生最近范围内的无生命物质转换成生命,随后,又持续性地为之提供能量,维持生存?所以,应该是采矿机深入地底的时候,不幸将其挖毁,中断了能量的传输,才导致生命失去供给,发生了命案?并且,在提供能量的时候,这种神奇的岩石也应该存在着最大距离吧?不然,为什么其他三颗行星上的物质不会受到影响,从而形成生命呢?
是的,推理家的这一猜想既符合能量守恒定律,也解释了离奇的命案。它的理论一经发布,顿时就受到了众人的支持。采矿活动必然被限制在了两千米以内,地底科研机也随之而生。在经历了无数次的探究之后,角质族的诞生之谜就这样意外地真相大白了。
没错,就在盖晶十超过两千米深度的地底之中,确实藏匿着一种外表类似于岩石,但却具有放射性的独特物质。它们的存在与角质族的生死息息相关,蝍类将其称之为“魄珉”。
于是,角质族的第三个生命起源论诞生了:魄珉主导说。
观点认为:第一,生命是由魄珉提供的能量而生。其中,生命的形成遵循就近原则,能量的提供存在最大距离。第二,物种的差异是由气压的指数而定。其中,指数必须在阈值范围内,但并不包括已经形成的生命。
所以,一些蝍类认为,能够决定他们物种差异的气压就是他们的父亲,而能够提供能量并藏匿在星球内部的魄珉就是他们的母亲。另外,由于每尊魄珉的影响范围时常有交叉,无法划清界限。因此,每尊魄珉具体影响着哪些生命,几乎难以辨别。于是,在所有角质族的生物之间,他们全部相称为“兄弟”。
获知了这一真理。低温不再是蝍类的噩梦。他们只需要小范围地建立温棚,保证新生儿的摇篮即可。就这样,蝍类运用自身无价的智慧,于盖晶十上第一次战胜冬季。不久之后,春季回归,蝍类再次繁盛起来。这是蝍类历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在这一次公转当中,他们不仅没有灭绝,还弄清了角质族诞生的本质,也明白了四季竟然是一个轮回。至此,蝍类从古至今的付出终于得到了回报。
之后,角质族的科技日新月异,先是飞出盖晶十,拓荒异星;再次迈出星盘,遍布八方。最后,角质族凭借长久以来积攒的实力,一跃成为了古门星区的主人,荣登六大种族之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