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章 仁义道德
作者:
会画画的狗 更新:2021-05-16 22:12 字数:2130
“碧儿,这世界上每个生命来到世界上都是独立自由平等的,除却教会他们仁义道德,还要建立他们的人身观和价值观。”
这些新奇的词语,就宛如是清朝末年一位有志之士站在课堂上,向学生提出新奇的观点。
而之所以选择《道德经》,他有自己的打算,道法提倡人淳朴简单,清净无为。
他才不会假借圣人虚名以仁义为幌子达成自己目的之人,想起鲁迅的《狂人日记》中一句话——我翻开历史一查,这历史没有年代,歪歪的每页都写着“仁义道德”,我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两个字“吃人”。
他不想推翻大文朝,再说也没有那能力呀!
不过这几个月,从凉州城便可知,大文朝物产丰富,人民安居乐业,凡古代揭竿而起的多半都是官逼民反,人民无法活下去了。
而现在盛行儒学,推崇文人,最起码人民能吃饱肚子了,谁还想着造反啊,那是吃饱了撑的。
他现在这日子可过的舒服的很呢,如果一直这样过下去,那也是幸事一件。
“公子,墨研好了。”
“有劳小姐了!”
他便提笔开始书写,想着时间不早了,尽早歇息才是。
为人者,自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儒倡仁义,道重智悟,或入世、或出世,都应秉持本心,慎独而处之。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儒家之人,“穷”亦可兼济天下,道家之人,“富”也可独善其身。
通彻儒书道典,自当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或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或红尘翻滚,我自岿然不动。
集古今达理之大成者,应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洋洋洒洒五百余字的序,一气呵成。
秦逸是想到谁的就写谁的,反正大文朝之前出现的就少写几句,唐宋后的教义儒道法礼随便写,都算是自己的原创。
“这万事开头难啊!序言写出来,后边的也就顺畅多了。”
“公子写《道德经》为何写到儒道之学。”
“大文朝以儒立国,因此断然不能弃,而儒道又有很多互补共通之处。虽不能一言以蔽之,倒也能将道理讲的清楚。”
其实之所以这样写,一方面是政治因素,总不能世人都风轻云淡,不忧国事。这样大家谁还工作种地,都干脆修道去了。
他写这本书的意义,并无怎么教导人,劝人向善,这本类似于说教类的《道德经》,说白了,起初就是为了感谢无为道长,不过得知了对方的身份,心中自然便多了一份尊敬,另外万一以后出啥事了,上边有人好办事啊!
……
道可道,非恒道:“道”如果可以用言语来表述,那它就是普通的“道”。
【真正的道,是无法讲述的】
……
所谓天有天道,地有地理,无尺难以知长短,无秤难以知重量,无晷难以知天时。
君子应当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便达格物致知之理。
行文通体为文言文,却也有几丝白话文的踪迹,重要的是解释当中有许多小故事,暗含大智慧。
这便是秦逸觉得自己所写内容和别人的不同之处。
他特地从众多版本当中选择南怀瑾先生的译本,一方面是文字简练,老少皆宜,另外其中也有可以帮助理解的小故事。
既然是道观的赠送书籍,对象多半是繁广,走夫贩卒,商人平民,而他的这本书就是让所有识字的人都能看懂。
大道至简,或许就是如此。
七日时间,飞速而过。
他的收获是巨大的,与无为道长对话就是与古人对话,每到了动情感性处,心里倒有一种豁然开朗的通畅感。
虽说无为道长问的问题,句句不离论语道法,可他都能巧妙回答,有的回答则是中规中矩,不惊喜也不失望。
秦逸走后,他想起和对方闲聊的时候,两人的对话,想来倒也有趣。
秦逸说道:“若是日后出现百家争鸣,足以媲美春秋,涌现无数文人志士,文豪大家,这个时代也许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可我觉得那时候定是国力衰败之时,那个时代可以称之为民国。”
“什么是民国?”
“民国,民国,那就是人民之国,人人平等之国。”
“你这小子,人毕竟有尊卑之分!”
“道长,那隐王陈胜曾说过王侯将相,宁有种乎?”
“既然存在天授皇权,则水有分岭,人有尊卑。人无尊卑之分,无纲常之约,这还不乱了套了?虽然我同意你的观点,人人理应平等,这世间无公平之事。”
“那只是未发展到那一步。”
秦逸走后,他面露微笑,年轻一辈也只有对方和他争论,其余所见之人皆是恭维奉承,或尊于他的学问,或尊于道法,或尊于他的兄弟,这一切都已经不重要了。
回家的路上,陈碧儿笑道:“今日公子为何要和道长争那盛世出大师还是乱世出大师呀?”
“我还是坚持乱世出大师……算了……还是回家吧。”
秦逸想到民国时期,耳熟能详的大师蔡元培、陈寅恪、胡适等,在乱离之世,万里流亡,辗转於途,仍不忘学问,其经历令人唏嘘感叹。
“公子,我觉得是你说的对呢,你想正因春秋战国时期时局动荡,国危民弱,这才涌现出无数的大师,孔孟墨、庄荀韩,还有流传至今的著作,《论语》、《孟子》、《庄子》和《山海经》,还有那抱石投江赋《离骚》的屈原……正应了公子的观点啊!”
“春秋乱世诸子百家,三国乱世曹氏父子、宋朝动荡词之巅峰、明清战乱文学派别。”
“公子你说的春秋三国我倒是知晓,只是不知那宋朝明清是何朝代,书上并无此记载啊!”
“为了押韵乱说的。”
陈碧儿早就习惯了,要是考究秦逸用词,那怕是找不到根源,便话风一转道:“那汉朝盛世也不是出了司马迁、班固、司马相如、贾谊等大家。”
“此问题,结论往往是莫衷一是。日后再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