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花坑往事
作者:金易生      更新:2021-05-16 14:30      字数:2677
  一~高山峯终于登上太平庄
  父亲高山峯第一次上太平山庄,是1974年深秋的一天,那时我还没有降生这个人世间。这也是高山峯插队花坑4年多来,终于实现的愿望。
  那时的太平山庄,依然展现它昔日嵯峨的雄姿。
  太平山庄这个名称,是我在写这本书的时候,为正名而杜撰的。花坑村的村民习惯称它邵家老屋。
  我曾祖父姓邵,是从邵家老屋迁至花坑村的。我母亲金玉芳的高祖母汪氏,和一些女眷们,也先后从邵家老屋来到花坑村安身落脚的。
  原本可以延用这个名字,实在是我心里过不去这个坎。撇开这个名字它名不符实不说,更确切的原因;是这座城堡似的庄园,它的原主人和这座庄园一样,背后有着谜一般,离奇、浓重的色彩。
  庄园的原主人大有来头;他是清末咸丰、同治年间,农民起义军太平天国的侍王李世贤,他是太平天国忠王李秀成的堂弟,亦是太平天国后期的军事统帅。曾统兵数十万,转战于江、浙、皖、赣、闽一带,和曾国藩、左宗棠统领的清军周旋。
  侍王李世贤在清同治元年;也就是公元1862年元月,至1865年元月,用了整整三年的时间,这不包括前期一年的筹备期。耗费了庞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建造了这座谌称杰作的隐秘山庄。
  为正名,也为叙述方便,邵家老屋下文统称太平庄。
  太平庄位于皖南山区东南隅,天目山脉中段。处于皖、浙两省交界的崇山峻岭之中。
  在高山峯那几天的日记中,有这样几段描叙,摘录如下;我作了些补充:
  ……。
  邵先锋曾多次,用很夸张的语气提及太平庄的宏大建筑。说实话,我听后,从心底里觉得他少见多怪,见识有限,说了过头话。
  今天,当我零距离面对它时,我的神情,先是惊讶,后是惊叹和无比的兴奋了。
  我仰望着天幕下,高崖危峰环峙中的太平庄,心中充滿着崇高、肃穆之感,久久说不出话来。
  太平庄建在一块很大的山顶台地上。(确切的说是崩塌了半边山的坡地上。)山庄的北面是涧壑深邃、陡壁似峭的悬崖,山庄的南面、西面是高达七、八十米壁立的青崖,尤其是西面,黑黝黝的岩壁上几乎寸草不生。山庄被三面的天然屏障所环抱。
  山庄的正面,是太平庄唯一进出通道。它是一个凹字型石台顶,它是一个高达十几米的凹字型石台。台基中间的凹陷处,是原生态峭壁,它左右是凸出的高平台,用不规则的巨石垒砌而成。
  依着中部凹进的岩壁;靠着北面凸出高台内边的墙基,往上筑有45度的石阶,径直而上十五级石阶,到一个转角小平台。
  出小平台,石级呈45度角,往南面高台斜上。(仅七十公分宽的石级,是凿在原生态岩壁上,因势而赋形。有几处实在无法借势连接,石级之间,用阶级式的短栈道相连接。)石级沿途靠外悬空的一边,均筑有石柱和之间串起的铁链。
  石级到南面凸出高台内边的石墙处,又上到一个转角小平台,出平台后,向右呈45度角往北面斜上,到北面高台墙内边的第二个转角小平台,出小平台后,石级向左,折上中间一座小石桥。
  人站在下面往上看;中间凹处的峭壁上,石级在南北凸出高台的内墙间,呈之字形上行。
  小石桥用独石凿成,在石桥朝外悬空的一边,筑有石柱和护栏板。俨然形成一个绝妙的观景平台。(闲看山林四季变化,尤其是秋季山林绚丽多彩的颜色。)
  小石桥面向太平庄的一边,没有筑石栏杆,它平接宽大整齐的石阶,拾脚上十五级台阶,来到石台顶。
  我现在才算真正到了庄门前,双脚急切的想踏进山庄探秘。说心里话;我后悔来得太晚了。(应该拍照留影,可惜了。)
  庄前的石台顶,底边和庄园正面等长,它南北长约三十米,其中间十米的门楼前,宽只有五米。它南北各连接一个巨石垒砌的凸出高平台,都是南北十米宽,东西二十米长。(高平台朝外悬空的三边,均筑有石柱,石栏。)
  南北高平台上均建有同样款式的木廊亭,它呈东西走向,由三个亭连接而成,中间一亭稍高。一人抱的木柱,和巨梁、雀替、梁撑、平盘斗、象鼻组合成廊亭的结构。朵字头的亭顶上,残存着一些黑瓦。中间稍高些的亭子,它朝外廊柱间是飞来椅;又称美人靠,此处用飞来椅应该更贴切。它的靠背朝外成弧形。廊柱之间,上有花格掛落,间隔有花格栏板。亭子的梁枋上,一些彩绘图案,至今仍清晰、艳丽。亭子中央设有石桌,石凳。
  这又是一个观景的好地方,尤其是北边高台上的廊亭,视野很开阔。
  太平庄的门面,是高度、宽度都达十米的高墙体,墙顶起小屋面墙脊,三段式跌落,端头鹊尾翘起。高墙的下部墙体上,筑有单层重檐大歇山式门楼。
  门楼青瓦屋顶,飞檐、砖雕等均无残缺,斑驳的柱梁间,还能见原来的色彩。门楼面宽五间,进深一间。六根主柱合围均达1.5米,开裂的朱漆下,窥现纱布裹着黑漆的底子。(此柱我见过,邵姓曾祖父的楠木棺材,就是用此料打造的。其柱上工艺是先用纱布包着木柱,在纱布上涂抹约一公分厚的熟桐油石灰,晾干后,刷涂黑色生漆,最后再刷朱漆。柱底用生漆处理,再在柱底和石础间加一层柱垫。此柱垫是在布上抹上熟桐油石灰后晾干,涂上生漆后作隔离层,以防柱底腐蚀。太平庄很多裸露在外的柱子,均作如是处理。)
  柱子落在硕大的等腰八角型石柱础上,石础上凿有莲花座,老虎脚。(此石柱础中间有三角形花纹和上圈的回字纹。我现在的木屋外有很多此类柱础。立柱连接门楼正面上方五根粗硕的月梁,上面彩绘的图案为民间包袱式。)
  柱子上方镂雕的支撑平盘斗,及用雕花雀替承托厚重巨梁的梁头。檐口的斗拱美轮美奂。(檐口斗拱为五踩,柱头科为插拱,平身科为十字形斗拱。以柱、梁、枋之间的榫卯契合,支撑起整座门楼。)
  门楼里有大小二扇门,大门平时紧闭,硕大的兽面门环,泛着绿褐色锈斑。小门此时洞开着。
  门楼高墙两侧是用标准划一的条石,砌起高约六米的石头围墙,上起小屋面墙脊。(石缝间用糯米汁拌熟桐油石灰粘合。)外观呈高墙封护整座庄园。
  在重峦叠嶂,古木齐天的原始森林中,兀现这座气势恢宏的庄院,无疑是极具震憾的视觉效果。反差之大,不太像在现实中,有恍如隔世的感觉。
  ……。
  进到庄里,尤其是第二进楼房,褪色、陈旧的雕梁画栋,飞檐翘角。照样吸引我的眼球。整个楼房,甚至旮旯里,竟然找不到一絲蛛网、虫迹。如果砍去天井石缝间的蒿草,扫除楼房内的陈年积尘,完全可以住人。
  以上是我从高山峯三天的日记中摘录的,每当我翻看这些日记,和高山峯、邵先锋等人有关太平庄盛衰的叙述时,心中不由然的叹息花坑村民们的愚昧,时时然会激起我的极大愤慨来!
  当年带高山峯登上太平庄,是我的爸爸邵先锋,他是我二十岁以前的爸爸,我现在管他叫叔。这也合我们花坑当地的习俗;管亲爸,亲妈大都喊叔或姨的。
  高山峯是我二十岁以后的爸爸,是和我有血缘关系的亲爹。对我而言;1996年6月4日,正好我的二十岁生日,是我邵金生,不!是我高金生人生的被转折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