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章 帝国的崛起(44)
作者:
此心光明 更新:2021-05-15 21:10 字数:1783
帝国的崛起(44)
关中被搞定了,项羽封的王接二连三的跑到刘家班入职,刘汉王见到眼前局势一片大好,就寻思着把中央机关和总指挥部迁出南郑,顺便把大汉国的国都也给挪一下,毕竟,南郑这个国都是项羽指定的,而且南郑这个地方,虽说不能够讲是鸟不拉屎,但最多也只能算是十八线城市,用来做国都的话又跌份又不实用,必须重新找。选哪里比较合适呢?既然是实际上的关中王,那么咸阳肯定是最合适不过的了,原因如下:一、咸阳是大秦帝国的国都,用咸阳做大汉国的国都,象征意义重大。二、咸阳是大秦帝国的国都,民丰物富,经济基础良好。三、咸阳是大秦帝国的国都,地理位置十分优越,易守难攻,可攻可守。四、咸阳是大秦帝国的国都,虽然被项羽放了一把火,但是宫殿、政府机关等等重建起来的话,应该要比新建来的快,相对来说也要经济的多。按常理来说,有了这四条理由,刘汉王就没有理由不把国都定在咸阳。然而,刘汉王果真是没有按照常理来做事,他果真没有把国都定在咸阳?不是咸阳是哪里呢?答案是栎阳。关于栎阳,先简单的说两句。栎阳大概也许应该可能是在今天陕西省西安市,它是战国时代秦国的国都,不过,它做为国都的时间很简短,只有34年。公元前383年秦献公将国都迁到栎阳,公元前350年,商鞅在栎阳第二次颁布变法令,将国都由栎阳迁往咸阳,所以,商鞅变法实际上是从栎阳开始的。在项羽称称西楚霸王之后,栎阳是塞王司马欣的国都。
刘汉王为什么不按常理选择咸阳,而选择栎阳呢。答案从个两方面来说一下下。第一个方面:在当时的情况之下,刘汉王不能选咸阳(原因可参考上一段中,咸阳为什么适合做国都的第一条原因),即:咸阳是大秦帝国的国都,用咸阳做大汉国的国都,象征意义重大。如果刘汉王这个时候把国都定在咸阳,那这只出头鸟就绝对不止项羽想打的了。第二个方面:栎阳也是适合做国都的。矮子里头找高个,除了咸阳,栎阳是比较合适的第二选择,毕竟也,它也是大秦帝国的前国都。
国都选好之后,刘汉王终于可以安心安意的抢地盘了。第一个被抢的是陇西。陇西是大秦帝国吞并义渠国之后设置的两个郡之一,在今天的甘肃省境内,据说陇西的地盘很大,有二十一个县之多:狄道县、西县、兰干县、略阳县、上邽县、冀县、邸道县、故道县、临洮县、獂道县、绵诸县、襄武县、阿阳县、下辨县、辨道、戎道、武都道、予道、薄道、成纪县、枹罕县(以上皆是古县名),如果这些据说是真实的可靠的,那么就意味着,刘汉王抢到的这一地盘,最保守最保守估计,那也应该最少达到了5万平方公里。
不过,从来就没有人会嫌地盘多,只会嫌地盘少,刘汉王自然也是一样的,为了最大限度的吸引小弟加入刘家班,同时也最大限度的调动手下小弟抢地盘的积极性,刘汉王开出了十分诱人的待遇:“以万人若一郡降者,封万户。”翻译过来就是带领一万个人或者一个郡来投降的,封为万户侯。这类似于现在流行的消费满多少钱,就送多少赠品之类的,应该说,这个创意还是很有建设性的。同时,为了能让自己和手下的小弟们安心安意抢地盘,刘汉王制定了一系列的安定后方收揽民心的政策:“缮治河上塞。故秦菀囿园池,令民得田之。”总结起来就是:治河、分田。这两项政策,放在任何时代都是要得人心的,所以说,对于造反打天下的人来说,政治水平和军事水平是同等的重要,项羽精于军事而疏忽或者轻视政治,就注定会失败,刘汉王的成功,可以说是必然的。
刘汉王在关中巩固了自己的统治,项羽自然也不会闲着,他带着项家班的主力在齐国,一心一意的盯着田家人,具体来说,这个田家人就是田荣。和项羽对着干是件很痛苦的事情,因为,论起打仗的本事,当时的项羽如果说自己是老二,就绝对没有人排第一。而排名在一百开外的田荣自然也就更痛苦了,还好,痛苦的过程并不算太长。到了正月,田荣和项羽在城阳(在今天的山东青岛)干了一仗,田荣毫无意外的被干趴下,郁闷的田荣逃到了平原(大约应该有可能是在今天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县,是后来刘备做过县令的地方。)不过在平原,田荣就不止是郁闷了,因为这里成了他的最后的归宿:“荣败平原民杀之。”田荣一死,齐国就树倒猢狲散,绝大多数人都投降了,齐国基本上被项羽拿下。可惜的是,是基本上。
本来,仗打到这份上,人都投降了,也就不存在什么基本上这一说法了的,可偏偏项羽老毛病又发作了,而且是发作的无缘无故,毫无道理毫无征兆。前头说过,项羽在战场上有一个,不两个毛病,一个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