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帝国的崛起(40)
作者:此心光明      更新:2021-05-15 21:10      字数:2038
  帝国的崛起(40)
  时光荏苒,岁月如梭,转眼之间就来到了四月。项羽环顾四周,感觉应该是大事情都干完了。大秦帝国被刘沛公干趴下了,刘沛公又被自己吓趴下了,举凡成规模、成建制的队伍,都被自己收做了小弟,一派兄友弟恭、海晏河清的和平景象。所以,项羽把小弟中的十八个老大的工作安排完之后,就想着可以安安静静踏踏实实的做甩手掌柜了。重点被安排的还是刘沛公,刘沛公当时号称手底下是二十万小弟,实际上是十万小弟,处于众所周知的原因,项羽对刘沛公进行了一系列精兵简政的措施,经过一番外科手术式的改革之后,刘沛公的的小弟只剩下三万人。不过,这三万人可能是刘沛公的老家底,是嫡系中的嫡系。事实上,如果按照《汉书》上说的,刘沛公的刘家班应该是没有损失多少,《汉书》上是这样给刘沛公脸上贴金的:“楚子、诸侯人之慕从者数万人。”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好几万人自愿的加入了刘家班。《汉书》上没有量化数万人具体是几万几千几百人,因此,可以很肯定的说,这个数字绝对是有夸大的嫌疑。只不过,数字准确不准确并不是这里想要表达的重点,这里的重点应该是说,刘沛公赢得了民心,取得了政治上的胜利,项羽这样式的不过是一时的猖狂,注定以后是要被拉清单的。反过来想一下下,项羽的猖狂正是意味着刘沛公的怂,这个时期,恰恰是刘沛公事业上升期之中的第一个低谷。
  从杜南(地名,不知道是在哪里)到蚀中(地名,不确定是哪里,很大的可能性是子午道)的时候,张良辞职了。虽然张良并不是主观故意的,他是因为劳务派遣任务结束,加上原单位领导(韩王)转正高升,他必须得要回原单位述职了。但不管是如何,头号智囊在这个时刻离开,对刘沛公来说,是一种莫大的打击。刘沛公依依不舍的送了一程又一程(汉王送至褒中),大概是在今天的陕西汉中褒中县(嗯,还在陕西境内,看来送的路程也不算太长。)张良是清楚刘沛公的性子的,他的这份对自己的依依不舍,百分之百不会是出于个人情感,不过,张良也不在乎刘沛公是真心还是假意,所以张良直接给了刘沛公想要的东西:“因说汉王烧绝栈道,以备诸侯盗兵,亦视项羽无东意。”这句话翻译过来的的意思,就是:明修栈道,暗度陈仓。这个典故,还是具有一定的知名度的,所以,这里就不多啰嗦了。张良归韩国的这一个行为,虽然让刘沛公郁闷到不行,但那确实是正常的工作调动,所以,刘沛公此时还只是郁闷而已,而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让刘沛公心慌慌,透心凉了。
  事情是这个样子的。刘沛公按照项羽的要求,来到了他分封的王国的都都城南郑(今天的陕西汉中南郑)。就发现有很多的小弟在唱思乡的歌,而且不仅仅是小弟们唱,小弟们的老大们也唱。毕竟,刘沛公的老家底大都是江苏、山东人,要是长期的待在陕西,那家里头老婆孩子父母怎么办?以前是因为革命工作需要,条件不允许,不能回去。但是现在大秦帝国玩完了,革命胜利了,为啥子还不能回去?所以,有很多人唱着唱着就溜号了(从这一点看,上头说的“楚子、诸侯人之慕从者数万人”,纯属瞎扯淡)。溜号是个很严重的事情,人都溜光了,那刘沛公还混个屁!有小弟的老大腰杆子才能硬,小弟的数量和质量才是决定一切的基础。更要命的是,这表明大家伙都不愿意替刘沛公卖命了。
  这个不愿意替刘沛公卖命的大家伙里面,有一个比较著名的人物,他的知名度可能要比刘沛公的知名度还要高上那么一丢丢,这个家伙就是韩信。韩信当时担任的职务是治粟都尉,在军队中管后勤,按普通人的眼光来看,都尉这个官也不算太低了,好歹也是个中层管理人员,而且油水多,又不用上一线,多好一差使啊!只可惜的是,韩信不是普通人,所以他压根就瞧不上啥子都尉--打心底里瞧不上。而且更重要的是,韩信也觉着刘沛公也瞧不上自己,这个问题就麻烦了,领导不赏识,还咋个往上爬?哪里还有上升的空间?所以韩信觉着跟刘沛公混是没有前途的,必须得跳槽。虽然还没有联系好新的工作单位,但张良也不在乎,先跳了再说。还好,张良没有能跳成功,因为有一个人把他拉了回来,这个人就是萧何。这个故事的具体过程,请大家伙自行度娘:萧何月下追韩信。
  这个溜号的人多的是,为什么萧何偏偏只追韩信?要知道,萧何在刘家班里,那可是地地道道的二号人物,一人(刘沛公)之下,最少三万人之上,是汉王的丞相了,抓逃兵的事情,实在不是他这个丞相亲自管的,就算是这个丞相要亲自管,那也只需派几个小弟就是了,不至于亲自骑马去追。那么到底是什么原因促使萧何做出这样的行为呢?到底是因为人性的扭……额,对不住,说杂了,言归正传。是因为萧何觉得张良很重要,实在可能是要比一万个小弟还要重要。下面复制一下下萧何对刘沛公说的理由:“必欲争天下,非信无可与计事者。”这话的意思大概是说:没有韩信,干不成事。
  刘沛公和项羽最大的不同之处就是,刘沛公善于纳谏,也就是听劝。而且,这次劝刘沛公的,还是刘沛公的二把手,是他最信任的小弟,所以,刘沛公就采纳了萧何的建议,一下子就把韩信从一个逃兵提拔到了大将军(这里的大将军是三军总司令)的位置。不得不说,刘沛公的成功,是有原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