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章 溜墙根的高僧
作者:
桃溪山人 更新:2021-05-15 10:57 字数:2075
“道家认为人要依照“道”的指引来做事,这是没错的。但是因之而产生的清静无为的黄老学说,却有些问题。
这种学说低估了人的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的意思是,人改变这个世界的意愿。若是人什么都不做,不去改良耕作方法和器具,不去优化种苗,那么也就不会有充足的食物,日子也不会过的更好。
虽说佛道两家的思想都有他们的问题,可也都有可取之处。道家的长处在于对事物之间联系的研究,佛家也有类似的观点。比如三论宗认为世间、出世间万有诸法,都是从众多因缘和合而生,是众多因素和条件结合而成的产物,这叫缘起。《十二门论》中曾说,‘众缘所生法’,便是这个道理。他们就对事物的因果联系有着很深刻的阐述,我对此还是非常认可的。
不过啊,佛家的追求自我圆满,和万事皆空的思想我却不喜欢。
这个世界的基本构成是物质,你想的再怎么空,太阳也会照样升起。人活着,想要什么就努力去拿,想活在什么样的世界里就自己去改造。光是看透了,又有什么用?
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又反作用于物质。这里的学问很深,比如物质是在不断运动的,是普遍联系的,人的行为实践对物质运动的拖动和影响等等。
所以,与其拜佛,不如拜拜自己,自己才是改变世界的最大动力。”
李弘冀的这番话,让林月婵陷入了思索,旁边的林书航也在低头沉思。李弘冀对佛、道的思想阐述的非常清楚,分析也十分的有道理。尤其是他对物质和意识的认识,让林月婵有耳目一新之感。
“阿弥陀佛,施主学问精深,老衲佩服。”
一声佛号响起,从旁边的月亮门里走出了三位僧人。为首的是一位长眉的老僧,正向李弘冀施礼。旁边的两位身材中等,一位与老僧年纪仿佛,另一位则是中年光景。
三名僧人看起来都是慈眉善目的,神态也都安详,没有因为李弘冀在佛门地臧否佛法而带上半点不满之色。
“哈哈,大师谬赞了。小子也是随便胡说,当不得真。”
在寺庙里为唯物主义大唱赞歌被抓了现形儿,李弘冀心中还是有些尴尬的,连忙起身回礼。
林月婵心中则是一惊。这一路上周围都是自家人,还没有觉得有什么异样。结果在这个幽静的地方碰到了其他人,其中的一个自己还见过。心中竟忽然生出了一种私会情郎被撞破的感觉,不免心如鹿撞。
“见过文益大师。”林月婵连忙起身施了蹲礼,林书航也站起身来行礼。
“原来是林家的公子小姐当面,却不知这位又是哪家的年轻俊杰?”文益大师认出了林家兄妹,又看向了李弘冀,显然他听出了刚才高谈阔论的就是这个年轻人。
“文益?”李弘冀搜索了一下记忆库,还真有这位大师的信息。记忆的主人是一位笃信佛教的居士,他阅读过大量的佛经和佛教的历史书籍。自己大多数佛学知识都是从他那里来的。
这位文益大师贯通佛、儒两学,死后谥号法眼,他所创立的佛学宗派法眼宗便因此得名。与禅宗主张的万法皆空不同,法眼宗主张在不忽略内在的修行的前提下,更要睁眼去看整个宇宙。这种学说,显然比禅宗更靠近唯物辩证法。
李弘冀拱了拱手,“原来是文益大师,小王李弘冀,见过大师。”
“呵呵,原来是燕王殿下。我等几人并非故意偷听殿下的谈话,原是路过,随即便被殿下高见所折服。
按道理,应该是老僧等人具帖拜访求教,只是和尚这位老友听殿下说出了三论宗的经要,心情激荡之下不断催促和尚现身相问,失礼之处还请殿下勿怪。”
李弘冀笑摇头,“无妨,倒是小王在佛门清净地大放厥词,还请大师包涵。”
随即又看向文益大师身后的两位僧人,“不知两位高僧法号?”
“阿弥陀佛,老衲慧宽。”
“阿弥陀佛,贫僧德明。”
不得了,这两个人都是著名的僧人。慧宽这个法号不为人知,可是提及伏虎禅师却是名声显赫。到后世,甚至被奉上了神坛。据说,有用法力感化伤人饿虎的事迹。
另一位德明禅师的法号也不被世人所知,可是说起《韩熙载夜宴图》大家就太熟悉了。德明作为韩熙载的好友,在画中也占了不少的笔墨。
文益大师呵呵一笑,指着德明向李弘冀道。
“就是这位德明大师,对各宗佛法都有研究,听到燕王殿下知晓那已经失传的三论宗经典,便怂恿老僧出来询问。只是不知殿下是否方便解说一番呐。”
“阿弥陀佛,有劳燕王殿下了。”德明禅师也赶紧上前施礼。
李弘冀看向德明禅师,颔首示意。
“三论宗在贞观之后日渐衰颓,经文确实失传良多。
我也是因缘际会中遇到了一位倭国僧人,从他的口中得知了一些佛经。
只可惜只见了一面,那倭国僧人便往吴越去了,说是要回国。”
李弘冀随口胡诌了个故事。不过,这个故事还是经得起推敲的。事实上,很多已经断绝的佛经确实是从日本传回的,不过传回时间是在宋朝而已。
明德大师眼中难掩失望之色。
“阿弥陀佛,会昌法难后,佛家典籍多有失传。三论宗佛藏也不知去向。这些佛法要义,都是无数高僧大德日夜参悟的结果,而今却不知在何处蒙尘。当真令人叹惋。”
见明德大师情绪不佳,慧宽大师便开口劝慰,“明德无需伤神,缘起缘灭自有定数。倘若这些佛经与我中土佛家有缘,它日自会再度传诵于此。你又何必急于一时呢?”
李弘冀心中一动,看了一眼慧宽大师,斟酌了一下才开口。
“我这有一个故事,不知三位大师是否愿意听一听?”
“哦?刚才听到殿下举例,便觉得有趣。殿下又有什么故事?和尚愿闻其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