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章 一个“通”字安身心
作者:茂林居士      更新:2021-05-11 15:51      字数:1476
  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才,一方俊杰成就一方气象。明清五百年中,以商人籍贯为区分标志,中国崛起了十大商帮。这其中,以晋商、徽商、潮商势力最大,三大商帮中,又以徽商影响最远。而徽商供奉的财神,就是以一个“通”字安身心的管仲。
  管仲一生,前半生为布衣,凭力气辛苦谋生,却遭受四次创业失败、六次被人辞退;后半生为宰相,施妙计国强民富,使齐国九次称霸诸侯、一次匡扶天下;可以说他是一个成功的宰相,却是一个失败的商人。既然是经商失败者,徽商,乃至天下经商者为什么要敬奉管仲,甚至把其尊为与赵公明、比干、范蠡、关羽齐名的“五大财神”之一呢?
  除了因为管仲是安徽籍的一位知名度很高的先贤,还因为管仲治理齐国时展现出的“任其所长”的人才策略,《管子·轻重篇》中重点阐释的“予之为取”的经营思想,以及他身上绽放出的“屡败屡战,永不言弃”的做人精神。
  笔者曾采访过一位安徽六安的老板,他家附近就有一座供奉管仲的财神庙。对于拜财神,他的解释是:明智的商人拜财神,更多时候是一种榜样学习行为,并不会祈祷天上掉馅饼,更不会乞求神仙帮自己坑人害人。所以,前辈老人修庙时,在管仲财神庙上题的对联是:“伤哉贫也,我亦没钱惠你;苦矣老实,汝需尽力酬他。”对于管仲,他的看法是:管仲成为齐国宰相后,以“治国之道,必先富民”为富国强兵的目标,反对空谈、不兴无用之事、不用奸巧之人,用经商的智谋,在不到十年的时间里,通过“购鹿之谋”“衡山之谋”“金龟之谋”等,让不产铜的齐国储备了最多的铜,让不产丝织品的齐国人都穿上了丝织衣物,让没有处于边缘的齐国都城临淄成为了当时最大和最繁华的城市,让原来在诸侯中没有地位的齐国迅速成为了“春秋五霸”之首,这样的商业头脑和成功经验是无人能比的!
  其实,作为商业领域的榜样人物,视管仲为“财神”,敬仰并学习管仲的又何止这位老板!且不说国内已有越来越多的商人把目光投向了这位中国经营学之父,就国际视野看,《管子》一书的英文版早已在欧美发行,美国通用公司的“斯隆”经营模式,日本稻盛和夫的“阿米巴”管理模式,德国汉高公司的“感性”销售模式等,均能看到明显的管仲思想踪迹。从管仲身上学习中国式经营智慧,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
  那么,回到中国,当代商人应该从管仲身上学习什么样的经营之道呢?
  在中国,学习管仲最好、受管仲影响最深的是明清时期的徽商。他们不同于晋商的“义中取利,信誉第一。”也不同于潮商的“敢想敢干,敢为人先。”徽商“贾而好儒,财自道生”,崇尚“管鲍遗风”,以“木秀于林,风必摧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为人生态度,所以只要认为正确的事,个个敢作敢为,并不在意别人的想法和看法,大有管仲做事“不避世风”之象。此外,通过近五百年的实践摸索,徽商还发现管仲作为财神,最需后人学习的是他身上以“通”字为代表的智慧。
  像学习财神范蠡的“止”字,是为了明白“见好就要收”;学习关羽的“义”字,是为了明白“莫见利忘义”;学习赵公明的“正”字,是为了明白“赚钱在明处”;学习比干的“公”字,是为了明白“私心坏大事”一样,学习管仲的“通”字,是为了知道“天不一时,地不一利,人不一事”,所以经营要“不慕古,不留今,与时变,与俗化”,明白“福祸相依”“予之为取”事物规律,做到“通情达理”“通权达变”,最终实现《易经》中的“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讲了这么多,能否用一句话说明什么是“通”呢?
  管子曰:“出诸礼义,籍于无用之地,因扪牢策也,谓之通。”
  徽商曰:“钱,泉也,泉有源方有流,狡诈生财者,自塞其源也!”又曰:“读书好,营商好,效好便好;创业难,守业难,知难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