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乡间道人
作者:闪过的剑      更新:2021-05-11 15:08      字数:2801
  匈奴叩边,朝野震动,朝堂之上,是和是战吵得不可开交,最后,赵宏下诏,命司翰领兵夺回伏奴。
  同时,任夏侯方为破虏将军,内侍蹇婴为监军,领虎贲,屯骑,射声,步兵,越骑五部,共一万五千人前往辽州。
  北军五部乃是齐昭帝赵征所设,召司隶良家子入内,负责拱卫京师。赵宏派他们前往,足见对此战的重视。
  只是,赵宏如此迫切的想要夺回伏奴,却与司翰的打算相反,他早就已经派人上奏赵宏,说了自己的考虑。
  如今关外大雪不断,积雪足厚三尺,攻城器械难以搬运,不说能不能攻下城池,哪怕是把伏奴夺回来,比起伤亡的将士数量也绝对是得不偿失,毕竟伏奴可不是什么低矮的城池。
  曹荣是疏忽大意才给了匈奴可乘之机,如今伏奴城内的匈奴可绝不会给齐人这个机会,可以说天时,地利,人和都不在我,绝非反攻的时机。
  此时应该做的就是稳固防守,待明年雪化,便可出兵夺回伏奴。
  司翰的奏章分析的面面俱到,实乃老成之言,实际上,他还有一点没说出来,由于戍边将士的冬衣被动了手脚,不少将士的手都肿的跟个馒头一样,还裂了不少口子,连兵器都握不住。
  原先赵宏看了,也考虑是不是等到明年再反攻匈奴。
  结果第二天廷议的时候,主战派大臣一个个怒目圆睁,全力苦劝赵宏夺回失地,说到激动处,吐沫星子横飞。
  他们的依据就是,齐昭帝北却匈奴,南征百越,西平诸国,那时的齐国是何等的威武,伏奴城不光是齐国的领土,亦是齐国的荣耀,岂可被匈奴盘踞。
  同时,搬出一堆华夏诸国对战匈奴的史料,当然都是胜利的战役,在他们口中,匈奴简直就是一群拿着棒子的小孩,估计风吹吹都能倒。甚至有人揶揄司翰是不是已经老了,失了雄心。
  就是不知这群官员真到了关外,看着那足以淹没膝盖的三尺积雪,还能不能如此轻易的说出这些话。
  至于可能会死伤多少将士他们根本不在意,在他们看来只要拿下伏奴,就是死了大半也没什么可惜的,毕竟,士卒的职责就是守卫疆土。
  主和派同样据理力争,不过还是主战派占据上风。
  而最终让赵宏下定决心开战的,还是一位须发花白的老臣声泪俱下的哭诉。
  “昭帝之齐不可欺,今之齐便可欺耶!”
  赵宏下了决定也不拖泥带水,甚至特地派出了北军五校尉,在他看来,自己给了司翰这么多人马,哪怕有些困难也足够了,若是司翰依旧拿不下伏奴,那就不得不怀疑他的能力了。
  ——————————
  匈奴进犯的消息传到弋阳县的时候已经过去一个多月了,这个消息成为了不少人茶余饭后的谈资,不过他们所说的都是匈奴人凶恶之类的话语,甚至许多人谈论的时候都是一脸嬉笑,不少乡间少年都“意气风发”的说自己一人便能杀了多少匈奴人,说到精彩处,忍不住手舞足蹈,惹得众人哈哈大笑。
  几乎所有人都对匈奴犯边毫不在意,谈论这个也无非是找个乐子。
  农耕文明的齐国,无数人一辈子都呆在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内,能去趟郡里都算了不得的事了,足够吹嘘好久,眼界自然被限制的死死的,这也是为何李泰在听到孙游张嘴是整个齐国时,便对刘治的身份深信不疑的原因。
  除非打到家门口,否则全都与我无关,北边打仗和我南边有什么关系。
  刘治在得到消息的时候特意观察过乡人的反应,结果不由有些失望,不过刘治也没纠结这个,他听说过司翰的名声,想来有这位久经沙场的老将驻守镇北关,匈奴也打不进来。
  不知不觉,刘治担任游缴也已经两个月了,来到溪安乡安定下,刘治便把蒯乐和张仇派了出去负责巡察缉捕,并让董厄,荼石保护二人,兀突骨则被刘治留在身边,原本董厄二人还有些担心,不过也遵循了刘治的命令。
  刘治倒不是真的完全信任兀突骨,但他可以看到兀突骨的忠诚度,只要不低于30就完全不用担心,如今兀突骨的忠诚度已经变成了58。
  当兀突骨拿到兵器的时候忠诚度就上涨了20,结果由于连日来英雄无用武之地,忠诚度又开始下降了。
  刘宪则在刘治的安排下,拜了乡三老高铮为师,齐国乡间并无学堂,若要学些东西,都要备好束脩登门拜访,之后约好日子,和其他人一同听课,倒有些私塾的雏形。
  刘宪自知机会来之不易,又想起母亲的叮咛,拜师后不敢懈怠,连日来刻苦读书,态度恭敬,高铮甚喜之。
  两月来,刘治基本在溪安乡落下了脚,他原本就因为泉山一事闻名县里,如今又是乡间游缴,乡民都很尊敬他。傅,黄两家也安分守己,似乎一切都走上了正轨。
  要说有什么特别的,就是几天前有几位青巾灰袍的道人来到溪安乡,不过他们并没有什么异动,只是行走救人。
  短短几日就已经深受乡民敬爱,刘治得知后,只当是云游道人来此行走,积攒功德,也没有过多在意,要说起来,刘治对他们也是颇为感激,若不是他们,不知会有多少乡民熬不过这个冬天,刘治打算找个时间亲自拜会这些道人。
  这天,刘治正在屋里研读齐国律法,面前的桌案上也摆上了不少竹简,正是《兴律》,《科律》,这两者主要是针对治安以及徭役的律法,而桌上这些竹简都是游缴代代相传的。
  作为游缴,刘治理应熟悉律法,更不用说每半年县里就会有一次考核,说起来,刘治也没想到自己竟然会对齐国的律法如此感兴趣。
  例如,《科律》规定,有人犯了盗窃罪,若是未满13岁,那么其父母须向受害人赔付所有损失,之后,偷窃者还要被关押二十天,若是过了13岁,那么视被偷窃的财物贵重程度而定,轻的,赔付双倍损失,一半给受害人,一半交给县里,赔不起就老实服徭役,哪怕赔偿了,也要被关三个月,重的,那就直接处死。
  《兴律》规定,若是有人躲避徭役,那么他所有亲人都会被抓起来,替他服役,若是没有亲人,那么他会直接被通缉,一旦抓到,终生服役。
  刘治没有想到齐国律法竟然能够考虑这么多,甚至还有年龄界限,真让人大开眼界。
  就在刘治沉迷学习的时候,一乡吏来报,有道长来见。
  没想到竟然是他们先来拜会自己,刘治合上竹简,想了想,对乡吏说道:
  “这些道长救我许多乡民,理应出门相迎,你先把这些竹简收起来吧。”
  “诺。”
  说完,刘治就大步走出,未到大门,远见一人虎背熊腰,堵在门口,手上还拎着一把兵器,可不就是兀突骨,刘治连忙喊道:
  “兀突骨!休得无礼!”
  那大汉听到这话,把头转过来,见刘治急匆匆过来,这才扭了扭脑袋,离开大门,走到墙角处,把武器往地上一扔,只听一声闷响,地上被砸出一个小坑,接着埋头呼呼大睡。
  刘治见此,也没出言责备,几天来,刘治的脾气好了不少,他看到门外一人身高七尺,脸黄短须,身形精瘦,头戴青巾,身穿灰袍,背着一把木剑,可不是来访的道人。
  “道长受惊了,莫要与这糙汉计较。”
  那道人此时也已平复下来,脸上挂上了微笑,给刘治打了个礼,笑道:
  “修道之人,修的是心,我被这位壮士扰了心神,是我自己学艺不精,这位壮士何错之有,倒是有劳游缴亲自前来。”
  “道长大度。”
  刘治没想到这位道人能够说出这番话,联想几天来他们的所作所为,不由对面前的道人心生好感。
  “那道长就与我一同进去吧。”
  “多谢。”
  自始自终,那道人都是彬彬有礼,接着就随刘治一同进了乡舍。
  在前面引路的刘治却没发现,那道人眼睛扫过呼呼大睡的兀突骨时,眼中满是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