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雪月风花 覆雨翻云(十)
作者:品涩居士      更新:2021-05-10 23:39      字数:3103
  老神仙?又见老神仙。这个哏儿已过去五年,再度抛出来仍是叫人⋯⋯忍俊不禁,卢胖子便直接笑出声来,也不理会贺兰敏之的怒目相对——
  他知道对方是什么来历,贺兰这个姓并不多见,其姓来源有二:一、出自古北方鲜卑族姓氏;二、出自赐姓。西魏赐大臣裴文举姓贺兰、东魏武定年间赐大臣苏绰之弟苏桩姓贺兰、北周赐大臣梁台姓贺兰,其子孙后裔皆袭之,称贺兰氏。南北朝时后魏孝文帝迁都洛阳后,实行汉化,将鲜卑族复姓贺兰氏、贺拔氏、贺狄氏、贺赖氏、贺敦氏皆改为汉字单姓贺氏。是为河南贺氏。又据《晋书、北狄匈奴传》载,西晋太康五至八年,由北迁内地的匈奴人约有十几万人,“十九种,皆有部落,不相杂错。”此十九种匈奴部落中,有一种叫“贺赖部”。“盖内入者为贺赖氏,留北方者为贺兰氏。兰(赖)语转耳。”京城的贺兰氏更是罕见,唯前越王府法曹贺兰越石一家。
  说起这贺兰法曹本人倒是名不见经传,职权不显,奈何娶了位好妻子啊,乃是武士彟长女,母亲荣国夫人杨氏,乃是当今天后的同胞姐姐。贺兰越石夫妇皆已卒,武顺原封韩国夫人,死后追赠郑国夫人。郑国夫人地位高于韩国夫人。武顺死后,其女贺兰氏被封为魏国夫人。
  这里面的关系较为复杂,具体表述为:
  武承嗣,荆州都督士矱之孙,武后异母兄男也。初,士矱娶相里姥,生二男:元庆、元爽。又娶杨姥,生三女:伯适越王府功曹贺兰越石,仲则天,季适郭氏。
  士矱卒后,兄男惟良、怀运及元爽等遇杨姥失礼。及则天立为皇后,追赠士矱为司徒、周忠孝王,封杨姥代国夫人。贺兰越石早卒,封其妻为韩国夫人。寻又加赠士矱为太尉,杨姥改封为荣国夫人。时元庆仕为宗正少卿,元爽为少府少监,惟良为卫尉少卿。荣国夫人恨其畴日薄己,讽皇后抗疏请出元庆等为外职,佯为退让,其实恶之也。于是元庆为龙州刺史,元爽为濠州刺史,惟良为始州刺史。元庆至州病卒,元爽自濠州又配流振州而死。
  元爽等缘坐配流岭外而死,乃以韩国夫人之男敏之为士矱嗣,改姓武氏,累拜左侍极、兰台太史,袭爵周国公。仍令鸠集学士李嗣真、吴兢之徒,于兰台刊正经史,并著撰传记。
  话说这贺兰敏之来头极大呀,真真得宠的皇亲国戚,堂堂一等周国公啊,虽是袭爵,但也恰好彰显了身份地位。
  只是,神经大条如卢照容,还真不惧对方。在他看来,对方只不过是巧言令色、虚张声势的纨绔公子,全无真才实干,而且,更为关键的是,此人在京城风评极差,可没少干得罪人的事,一旦契机到来,自是不乏落井下石者。是否可以理解呢?这个自命不凡的国公爷正千方百计地为他自个儿挖掘坟墓,一锄一锹的可着劲儿,生怕掘的不够深呢。
  这样的公子哥,身为范阳卢氏的胖卢还真心不惧。
  可贺兰大少却不晓得“老神仙”之哏儿,完全弄不清状况,一时间恼怒成羞,尖着嗓子说:“什么老神仙嫩神仙的,有能耐的你现在写首诗来看看。”
  这可就是赤裸裸的挑衅了,只是当事人却毫无反应,慢悠悠的转着酒盅,将对方当作空气,完全无视。
  这让傲娇的贺兰公爷脆弱的小心灵受到深深的伤害,不发飙也不行啊,可瞥及面若寒霜的李令月,无由的心虚了几分,压着嗓子说:“崔三郎,咱们缘分不浅,某万分期待在京城再相见。”
  京城见?公爷大概是将长安视为自家的一亩三分地了,可以为所欲为,当然也可以尽情对付崔如英。
  还别说,崔三郎早晚都得前往长安,冤家定然路窄,势必会搞出些龌龊事来。只是,他晓得娇骄的贺兰公子哥好景不长,说不定再见时对方已是自顾不暇,倒真是没甚可怕的。就便真是对上了,那又怎样?无非是兵来将挡水来土掩罢了。况且,即便是庶子,博陵崔氏这块招牌还是好使的。
  此番宴席,除了贺兰敏之的突然发难,气氛不错。在座的年龄相去不远,言谈间并无太多顾忌,推杯换盏间似乎多了几分交情。
  要说起来,酒肉朋友大多谈不上真心。但必要的应酬是催化剂,饭桌上偶尔也能成大事。华夏文化,源远流长。
  作为主人,韦宏文表现得极为出色,面容上始终挂着和煦的微笑,真挚自然,丝毫没有作伪的痕迹,言行举止之间颇有乃父之风,甚至隐然有青出于蓝之势。
  卢胖子撇撇嘴,与崔三郎咬着耳朵:“这姓韦的表现得太过正常,可有些不太正常。”
  崔三郎笑着说道:“不正常便是正常了……这人行事作派很有一套,你倒是可以好生向他学习学习。他山之玉可以攻石嘛,切莫太过武断去判定是非对错。”
  胖卢眨了眨眼,似懂非懂的点点头。
  这哥们儿呀,看似笑眯眯人畜无害的,心里头可憋着坏呢,谁若是被他外表的假象迷惑,少不了要帮着他数钱。简而言之,他根子上就是奸商本质,无利绝不起早,的的确确是范阳卢氏的异类。不过,这小子对行商有着莫大的兴趣,这可有点麻烦——你堂堂一个嫡系子弟,不想着考取功名踏入仕途倒也罢了,却一心想着操营那末等行当,这让族中长辈情何以堪啊?
  崔如英倒是不反对小伙伴有这“大志向”,“官二代”与“富二代”,殊途同归。此等“琐事”没必要放在心上,长辈安排的路也未见得就是最合适的路。
  倒是他崔三郎,名声已然不小,仅就诗文而言,席间可无胜过他的。大概就因为此点,似李峤、苏味道这等在文坛已有地位的对他也是极为友善。
  而另一个频频释放善意的人却是李旭轮,这让崔如英有些诧异。
  李旭轮,大咖啊,假以时日可得在历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人物。
  其实,关于李令月和李旭轮二人,席间知晓其真正身份的不多,真正清楚的又故作不晓,这二人既然不曾挑明身份,想来也是有某种顾忌的,那便索性装糊涂虫好了。
  于崔如英,首次得知这兄妹二人的姓名时并没有多想,后来在郎山,某日忽然忆起,脑中灵光乍现,瞬间知晓了他们二人的身份,一时之间反而有些恍神,真觉得不太真实。
  李令月暂且不提,彪悍的女子会有彪悍的人生。李八郎李旭轮,或者又叫李轮,但以后会有另一个名字——李旦!或许是因为蝴蝶的翅膀振动之故,原本才十二岁的他却成了十七、八岁的青年。此子谦恭好学,精通书法,对文字训诂方面的学问很有研究。嗯,他出生不久便被封为殷王,遥领冀州大都督、单于大都护、右金吾卫大将军。他在兄弟中排行最小,因而深受父亲的宠爱,后又任右卫大将军、洛州牧,历封豫王、冀王、相王⋯⋯相王李旦,鼎鼎有名之人,怎能忘记?
  是了,这李轮(旭轮)精通书法,且在文字训诂方面颇有研究,而自己恰巧创新高“三郎体”,还“写”了《大学章句》与《中庸章句》,想来是引起对方注意了。崔如英如是思忖。
  对方何许人也,屈尊降贵的不容易,再者瞧着对方也挺有眼缘的,崔三郎倒是乐意和他攀谈一番。呵呵,与之交好,就算日后会有些麻烦事,但总体来看还是值得投资的。至于那位李令月小娘子,太能搞事情了,最好是少去沾惹。
  话题绕来绕去终究是到了《大学章句》与《中庸章句》这,毕竟,崔三郎此举实在是太过惊世骇俗了。
  经史子集,文人尽数读过,但若说是通读,却是没几人,多半的文人穷经皓首,就便是其中之一,亦是无法读通乃至形成自己的观点。
  当年太宗下令召集当时一些著名的儒士共同撰修《五经正义》,计有孔颖达、颜师古、司马才章、王恭、王琰等大儒。
  《五经正义》编成后,太宗皇帝虽给予很高的评价,并欲施行。但有太学博士马嘉运撰文,“驳正其失,至相讥诋。”主要指出《五经正义》“颇多繁杂”,还有类似“彼此互异”,“曲徇注文”,“杂引谶纬”,甚至沿袭隋人旧说,不作甄别等问题。据说当时诸儒观之,“服其精,”“亦称为允当。”因此,“有诏更令裁定,功未就。”
  永徽二年,朝廷诏中书门下与国子三馆博士、弘文馆学士考正之,于是,尚书左仆射于志宁、右仆射张行成,侍中高季辅就加增损,后又经马嘉运校定,长孙无忌、于志宁等再加增损,于永徽四年颁行。
  即便是集数十位大儒编撰的《五经正义》问世亦是颇有坎坷,崔三郎却随随便便抛出了那两本册子,真不晓得是生而知之还是不知天高地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