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0章 最后的马帮
作者:黑瞎子      更新:2021-05-07 14:02      字数:2144
  “就是说说,你别急呀。”赵灿的脸被他的两句话堵得有点发红,讪讪道:“这可是乔煜亲口跟我说的,说这辈子要是能找到了你这样的人,怎么怎么样的她都愿意……”
  “那是她情绪低落时胡乱发的感慨,懂不?我要是那样做,那是害了她。好了,此话到此为止,就当我没听见……”原振衣的脸色稍显缓和了一点,道:“乔煜现在心情不好,说什么都当不得真的,你还是抽空常去陪陪她吧,开导开导她吧,多往长远看,不要只盯着眼前,社会在进步,明天会更美好……”
  ……
  处理好了家里的事情,第二天早上五点多,原振衣乘西去的火车直奔大西南的彩云之南。
  这趟西去的列车还是最老旧的那种绿皮车,咣啷咣啷地摇晃了两天两夜才到达k明。然后坐长途汽车到达了x双版纳,再坐小客车到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再坐小客车到勐马镇,再往下面去,就没有车可以坐了,完全靠步行。
  原振衣不太愿意坐车,如果时间充裕的话,步行千里能更好的感悟山河地气天地灵机,体验各地风土人情世俗典故。可是,他又想急着把苏小小的阴魂送回南依社,所以,他没有留连一路的美景,还是坚持一路坐车到了孟连自治县。接下来的路,虽然还有小客车可以通到下面的镇子上,但他没有再去等车,而是直接选择了徒步行走。
  因为要感悟山川地气层叠积淀,原振衣并没有使出神行之法。但他徒步行走和常人又有不同。他的身姿端正不僵不散,每一步迈出,脚踏山川,踵接地气,配合着带有韵律的呼吸,如此便能滋养形神。
  佛说,饮食起居坐卧行走皆是修行,原振衣深谙这个道理,能有一丁点儿壮大神识的机会他都不愿意放过。
  从交通地图上看,接下来的路也只剩下几十公里了,但因为放眼全是连绵的群山,有的地方根本就没有道路可通,所以,实际在山里绕行的路程要远得多,最少也有两百公里远。
  原振衣到达勐马镇后,没有急着再往西走,而是在镇子上的一家小旅馆住了下来,而且一住就是许多天,每天就是在附近的山里游赏,大有在此处常居下去的架势。
  勐马镇对比周边的几个乡镇有个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就是孟勐公路从镇子中穿插而过,是孟连县通往小缅国的主要通道。所以,这个镇子明显要比周边的地方显得繁华,商业活动聚居人气也比较频繁。
  这里的民居和蜀地巴中的民居有些相似,都是杆栏式建筑,木制结构,分为上下两层。楼上作为卧室以及会宴待客,楼下就用以堆积粮食杂物和饲养家畜了。
  这里虽然是少数民族多民族聚集区,其实还是以傣族人数最多。拉祜族和佤族人次之,其他少数民族的人口就更少了。
  傣族服饰非常的有自己的民族特点,妇女们的服饰美观大方,艳丽而简洁。通常上身都是白色或蓝色紧身背心内衣,外面穿一件白色或黑色无领窄袖大襟短衫,下面是各色花布或织绵筒裙。男人们则穿着白色无领对襟或大襟小袖短衫,下身穿宽裆大筒裤,腰里系着布带,腰带上还挂着挂包或是插着短刀。
  拉祜族的服饰显得要更加的艳丽一些,而佤族的服饰显得更灰暗了一些,对比来讲,原振衣还是比较喜欢傣族的服饰。
  傣族人多信仰小乘天佛教,生性淳朴,温和善良。而且这里还有不少的汉人,通过汉族同胞的翻译,原振衣和他们交谈起来没有问题。
  原振衣为人大方,热情有礼,很快便和附近的傣族同胞混得很熟了。
  他一连在镇子上住了半个月,每天都缠着旅馆老板等人拉家常,掺杂着傣族话和汉语,到后来,不用翻译,也能和当地人简单的交流聊天了。
  而且,他仔细地观察着各族人的穿着和举止形态,十来天后,镇子上路过的人,原振衣通过他们的服饰和举止,一眼就能分辨出他们是属于哪一个民族的。
  通过旅馆的老板,原振衣也给自己弄了一身傣族服装。戴上布帽,穿上极具特色的民族服饰,手里再拿上一杆水烟,说着叽里嘎拉的少数民族语言,要是不上心的话,谁也看不透,他是一个汉人。
  一天,原振衣正坐在木楼前和旅馆老板闲聊,忽然从镇子的东头传来一阵悦耳的铜铃声,紧跟着,首尾相连的走过来一队人马,原振衣数了数,总共的六匹马,三个人。马背上都驮着货物。
  “小邦成,又要往哪儿送茶呀?”旅馆老板站起身,热情地招呼道。
  “这次不是送茶,是收茶。”走在马队前头的那个傣族小伙子勒住了马缰,爽朗地答道。
  “还有空房吗?扎猛大叔?”他咧开嘴笑道,露出了一口的白牙。
  “有啊有啊。”旅馆老板站起身,笑着把邦成手里的缰绳接了过去,道:“就在这儿歇脚吧,有新做的竹筒饭和腊肉,可香着呢。”
  “好,我们就在这里住一晚,明早进山。”小邦成一边解开衣衫扇着风,一边在扎猛的竹椅上坐了下来。
  “马帮?”原振衣在心里嘀咕道。他灵机一动,把手里的水烟递到邦成的手里,招呼道:“来,抽一口,解解乏,我去帮你们卸货。”
  说完,他便随着扎猛去安顿这些马匹去了。
  “天不好,把我的货都给抬到楼底下呀,小心别淋到了雨……”邦成欢快地叫着,低头拿过原拓衣的水烟一阵狂吸,然后吐出一口淡淡的青烟,自言自语道:“嗯,是一筒好烟。”
  据扎猛老板讲,小邦成算是最后的一批赶马人了。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复苏,连接到各处的道路修得越来越好,越来越远了,曾经孕育出茶马古道的这片大山,以及世世代代生长在这里的人们,视野也逐渐变得开阔,生活条件也逐渐得到了极大的改善。越来越多的机动车辆的出现,渐渐的把马匹挤出了运输团队之外,流传了千年以上的马帮日渐凋零,只有在这些极偏僻,地形极复杂的地区才有可能再看到马帮的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