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乱弹玄学和清谈
作者:弯弯浅黛      更新:2021-05-06 13:49      字数:1139
  东汉末年,连年的战乱使汉帝国的权威受到动摇,儒教的国教地位也受到冲击,人们的注意力又重新开始转向诸子百家的多种多样的世界。
  其中以《老子》《庄子》为代表的,对存在的根本意义进行哲学思索的道家思想,强烈吸引了那些对繁琐的儒家实践道德感到厌倦的人们。当时融合道家思想与儒家思想进行哲学思辨的学问被称作‘玄学’。
  玄学在魏晋时代十分盛行,以在正始年间掌握实权的曹爽一派为核心,代表人物有何晏和王弼等。何晏著《道德论》,主张儒道合同;王弼阐述《老子》《周易》,其中《周易注》是援引道家思想来做注释的。《周易》在儒家经典中也是属于哲学色彩较强的一部经典,它与道家的《老子》《庄子》并称‘三玄’,三玄是当时经常讨论的主题。
  曹爽一派中的何晏和夏侯玄还参考了诸子百家中提倡法治的名家和法家思想,认为人的才能与德性无关。这种观点在一定程度上继承了曹操重才不重德的唯才是举的用人思想。与此相对,司马懿一派则主张人的才能与道德一致。当时评价一个人的道德品行,往往要看他的出身门第,所以这个主张最终归结于门阀。这些看上去非常抽象的议论,与正始年间曹爽一派与司马懿一派的政治斗争有着密切的关系。
  随着玄学的流行,形成了一种如上述所说的就一些玄学问题进行抽象的思辨,反复辩论的风气,当时称之为‘清谈’。清谈是相对于俗世之谈而言的,是一些与现实无关的清高之谈。比如,玄学派代表人物何晏和王弼,就圣人喜怒哀乐感情的有无进行争论。何晏认为圣人无感情可言,而王弼则认为圣人也有感情,只不过需要更好地调节而已,真可以说是这么说都无所谓的模棱两可的问题,当时人们对这种辩论非常热衷。
  清谈的时候,主客双方常常手执拂尘边摇边谈,激动之时甚至手舞足蹈。对谈时不仅要求论点高明,还必须有高超的语言技巧,特别是那些能让对方理屈词穷的一发即中的反论。包括对谈时的音容举止都受到关注。据说何晏就从来手不离白粉,对自己的形象非常在意。
  清谈不仅是论点的驳难,也是一种语言的对决,或者说是包括音容举止在内的综合表达能力的一个对决。从这个意义上说,清谈与我们已经提到过的当时的外交舞台上的各种交锋非常相似。而且,对东汉以来名士间流行的人物品评也密切相关。人物品评需对人物的言行举止、外表容貌进行综合判断,当场组织成精炼恰当的语言进行评论。
  清谈不仅在魏国盛行,在当时的名士中也蔚然成风,成为一种时尚。出仕魏国的许靖等人也热衷于清谈,但在不大重视名士的吴国却找不到流行的迹象。有关清谈和人物品评的一些逸闻轶事,被收录在后来南朝刘宋时代编写的《世说新语》里。此后,这种清谈的传统也随之从中国社会的舞台消失。唯一流传至今的可能算禅宗开展的禅问答了。同样,禅问答不仅重视驳难论理,同时也取决于双方能力的全面发挥,是一种瞬间决定胜负的对谈形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