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九十五章 放弃交趾
作者:国之祯祥      更新:2021-11-06 06:43      字数:3109
  话说入了交趾,好些明军士兵因水土不服,身体都有些不适。左副总兵梁铭、尚书李庆等人皆病倒了,只得坐在马车之中,随中军前行。
  得知主将柳升冒进,已中了敌人的埋伏,身体抱恙的梁铭、李庆二人也顾不得在马车之中将养身体了,立即是跳下马车,指挥中军部队前去救援主将柳升。
  黎利既然已设下了埋伏,肯定是有重兵守护那小桥的桥头的,明军几次欲冲过去与孤军奋战的柳升部汇合,皆不能得逞。
  眼看着柳升身边的兵士一个接一个的倒下,桥这边的梁铭、李庆二人是急得直跳脚。正在此时,天空中又下起了大雨,能见度立马下降,想要营救柳升就更加困难了。
  梁铭、李庆二人也顾不得身体不适,不能淋大雨,呼喝着身边的兵士不要命地向桥那边发起冲锋。
  而柳升身边的人也是越来越少了,加上又下起了大雨,慌不择路的柳升一不小心,战马的马蹄便陷进了小河边的淤泥里面。
  这一下,柳升是进也进不得、退也退不得,顿时便成了起义军的活靶子。黎利的部下顿时是弓箭、梭镖之类的远程攻击武器,如飞蝗一般向柳升陷马处不停地攻击……
  柳升本人中镖而亡,跟他率先冲过桥去的近千明军兵士无一生还。梁铭、李庆二人见前军全军覆没,不得不下令暂且退兵。
  当然,明军遭受的打击并不仅仅是主将阵亡这么简单。就在这一晚,黎利的部队利用熟悉地形的优势,再度对后撤的明军发起偷袭。
  梁铭、李庆二人本来就身体不适,白天又冒雨指挥战斗,晚上都发起了高烧。梁铭听说起义军又前来劫营,顿时气血上涌,一口鲜血喷出之后,倒地而亡。
  这一下,对于明军就更加不利了。白天主将柳升中伏身亡,晚上副总兵梁铭又死了,大军就只能由正发着高烧的李庆来指挥了。
  李庆强打起精神,指挥大军一边应对起义军的偷袭,一边继续后撤,直到第二天清晨,才摆脱了起义军的追击,暂时获得了喘息之机。
  这一下,明军可谓是损失惨重,柳升、梁铭、李庆三人率领的前军、中军共计四万余人,已损失了大半。李庆通过收拢残兵,只聚集了不到一万五千人。加上都督崔聚率领的三万后队,这一路明军也只剩下四万余人了。
  而更加糟糕的是,李庆经过这一天一夜的折腾,也几乎是油尽灯枯了。待他率领的残兵与崔聚率领后队汇合,他终于是安祥地闭上了眼睛。
  明军连折三大将领,士气极其低落。崔聚只得将部队聚集在昌江,以待经过休整之后,能够重振旗鼓。只可惜黎利永远也不可能给崔聚这个机会了。
  第二天上午,大量的起义军又出现在了明军的阵前。此时的崔聚已避无可避,只得吩咐各军迅速结成战斗队形,企图用密不透风的防守和临时搭建的一些防御工事来拖垮前来进攻的进义军。
  战斗一直持续到晚上,双方的死伤都很惨重。看看天色已黑,双方各自罢兵。
  为了防止起义军再次劫营,崔聚不得不加派岗哨和巡逻兵士。这一晚,虽然双方没有发生战斗,但对于明军来说是相当难熬的。白天的激战让他们疲累不堪,晚上却又不敢有丝毫放松,将士们的肉体和精神接受着双重的折磨。
  而这一晚对于黎利的起义军来说,却是相当兴奋的。因为就在这一晚,有一支神秘的部队前来驰援。黎利等人相信,第二天,他们就将重创眼前这支明军。
  第二天一早,双方再度开战。就在都督崔聚以为今天又将是惨烈、残酷的一天时,起义军的神秘部队突然向明军发起了冲锋。这支神秘部队便是象兵。
  在交趾,张辅曾与象兵作战过,并发明出一套克制象兵非常成功的战术。可惜崔聚率领的这支明军,可是从来没有与象兵打过交道。
  黎利的象兵一出,明军临时搭建的那些防御工事就跟纸糊的一样,明军的防御阵形瞬间便被冲散了。
  崔聚见自己的阵形一乱,立即喝止那些乱作一团的兵士,希望能再度结成有效的防御阵形,边打边撤。
  关键是明军对对方的象兵可是一点儿准备也没有,对方的象兵在明军阵中是横冲直撞,如无人之境。崔聚不仅是没有组织起有效的抵抗,反而很快便被起义军的重兵包围。
  明军见主将再次被围,就更加慌乱了,有的朝前、有的朝后、有的朝左、有的朝右,完全是乱成了一锅粥。
  这一战,崔聚被俘虏,明军全军覆没。被俘虏的崔聚拒绝了黎利的招降,被起义军杀害。
  另一路的沐晟部,听说了柳升这一路大军全军覆没的消息之后,立即是掉转了马头,迅速退回了云南。当然,沐晟这个不战而退的举动,也是受到了不少官员的弹劾。
  沐晟虽然上疏辩解,说自己退兵是在柳升大军全军覆没之后,是为了保存明军实力,不做无谓牺牲。但明宣宗朱瞻基为了平息民愤,还是将沐晟出镇云南的印玺收回,以示惩戒。
  明军在交趾惨败,朝中有不少大臣建议明宣宗朱瞻基,明朝的战略重心还是应该放在北边,不如战略放弃交趾,让王通与黎利议和,承认交趾独立,但仍然作为大明帝国的藩属国。朱瞻基也认为,在交趾投入大量兵力、财力十分不合算,是应该放弃交趾了。
  正所谓“崽卖爷田不心疼”。这将交趾并入大明版图,是当初朱能、张辅、沐晟等人率领将士们用鲜血和生命拼出来的,是胡季牦、胡季貔兄弟作为外出多年的游子为华夏母国献上的大礼包。如今岂能说不要就不要了?
  自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张辅被朱棣召回之后,张辅知道自己受到朱高煦的牵连,被皇上猜忌,便主动淡化自己对明廷、对明军的影响力。无论大事小事,张辅是能不发言,就尽量不发言。实在是到了必须表明态度的时候,他也是小心翼翼,顺着皇上的意思说。
  可是这一回,这位年过五旬的老将终于是忍不住了,他向年轻的小皇帝发表了一通声情并茂的劝谏。虽然京中还是有不少官员赞同张辅的观点,觉得占据交趾的政治意义、军事意义远大于其经济意义,但是明宣宗朱瞻基最终还是做出了放弃交趾、让王通与黎利谈判的决定。
  柳升的援军全军覆没、沐晟的援军不战而退,王通也收到了朝廷的加急军报,让其与黎利谈判。
  王通也是长舒了一口气,好歹是性命保住了。至于接下来的谈判,黎利自然是占据了绝对的主动权。
  黎利本来是要求明廷册封他为安南国王,但在阮廌的建议下,黎利派出使节入北京,要求明廷册封陈暠(ho)为“安南国王”,明军立即从交趾撤兵。
  阮廌为什么建议黎利,让明廷册封陈暠为“安南国王”,而不是册封黎利为“安南国王”呢?这陈暠又是何许人也?
  话说这陈暠本是个乞丐,因长相与当年的艺宗皇帝陈叔明有些相似,便被阮廌找来当傀儡,替黎利积攒人望。
  阮廌对外宣称这陈暠是陈顺宗陈颙之子,也就是陈艺宗陈叔明的亲孙子,由于战乱流落民间。明宣德元年(公元1426年),黎利号称奉陈暠为主,实际上一切皆由黎利说了算。
  眼看明军就要撤出交趾,黎利本想着“简化一下办事程序”,直接让明廷册封自己为安南国王算了。但阮廌及时阻止了黎利。
  阮廌告诉黎利,明军还未撤出交趾,事情还存在变数。况且就算明军撤出交趾之后,交趾的居民还人心未稳,此时的陈暠还有利用价值。待安南国被明廷正式承认,理顺了安南国内的关系之后,再杀陈暠称帝也不迟。
  也正是因为黎利接受了阮廌的建议,安南国得以被明廷顺利册封,安南国的局面也很快稳定下来。
  宣德三年(公元1428年)春,明廷册封陈暠为安南国王还不到半年,陈暠突然“病亡”。黎利号称奉陈暠遗诏即位,改年号“顺天”,改国号为大越国,史称后黎朝。
  王通、马骐、山寿等人回京之后,群臣纷纷上疏弹劾这几人。明军损失了这么多军队、交趾被迫让其独立,朝廷总得找人来背这个锅吧!
  明宣宗朱瞻基立即将王通、马骐、山寿等人下狱,判为死罪,并抄没家产。但明宣宗朱瞻基的为人还真是没得说,他知道这几位都是背锅的,战略放弃交趾可是他自己综合考虑做出的决定。于是,这几位虽然被下了狱,却迟迟没有被问斩。
  到了正统四年(公元1439年),被关押了十多年的王通、马骐、山寿等人皆被特赦成为普通百姓。不知道正统皇帝朱祁镇是不是得了父亲朱瞻基的临终遗言,让他找个合适的时机,将王通、马骐、山寿这些背锅侠给赦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