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拔剑四顾心茫然
作者:
时光是静地 更新:2021-10-10 05:10 字数:2920
户部领旨负责审查建康城外几千流民,这差事不好干。
户部在城外支了棚子,几十个胥吏马不停蹄地给流民登记造册。要安置,得弄清楚这些人是从哪儿来的,是不是良民,有没有前科。这又涉及到审查,刑部的人也在一旁帮衬着。一天下来,户部和刑部下面的小吏都累得够呛。不由心里暗骂出主意安置流民的右丞相。
这些小吏吃衙门的微薄俸禄,看四面八方贵族大官的脸色,早就练得刁钻油滑,平日能少出一份力就不会多动一下。建康城这些年除了惯例的活儿,就没什么大事,这回突然接个这么繁杂的差,小吏们都干得窝火。
统计到第二日时,小吏们已经不耐烦的很。流民们排着队在棚子外等着登记,胥吏们嫌吵,规定排在队伍里的人都不许说话,被发现就要取消当日登记的资格。几千人少说也要小半月才能登记完,早登册的人就能早领救济粮,流民都争破头想早点入册。因而胥吏不让说话,几百人的队伍就愣是鸦雀无声。即便如此,胥吏对这些让他们平白多做工的流民也没什么好脸色。
接近午时,一名户部小吏把上一个流民的情况填清楚后,对一旁负责问话的刑部小吏说:“这活计可真不是人干的,我这胳膊都写酸了。”
刑部小吏咂了口茶,“可不,你听听我这嗓子,都快冒火了。”
说话功夫,又进来一个流民。这人身长七尺有余,虎背熊腰,在一群病恹恹的流民里甚为扎眼。刑部小吏留了心,问他:“哪里人士?”
这人似乎想了会儿,才磕磕巴巴地说:“庐江来的。”
庐江属扬州,离建康不算太远,刑部小吏去过几回。可这人口音听着不像庐江人。
刑部小吏又打量了这人两眼,问:“庐江哪个乡?同行的可有亲朋近邻?”
大汉眼神躲着人,看向地面,含混地说:“铜山乡,没有亲友。”
刑部小吏和记档的户部小吏对了对眼,两人都察觉出这人有问题。
铜山乡是庐江郡一个出了名的富饶乡,那地方有山有水,极少出荒年。昨日统计了一天也没听说过有一个打铜山乡来的,连庐江郡的都没有。何况流民多是举家迁移,怎么可能连一个亲友都没有?
刑部小吏坐正了身体,又问道:“你们铜山乡今年无灾荒,你为什么来建康?”
大汉额头冒了汗,“有灾……不,不是,我,我是……”
这人支支吾吾半晌说不清话。刑部小吏当即一拍桌案,厉声道:“你到底是哪里人士,在此冒充难民有何居心?”
小吏原本以为这人是城里百姓,想来冒领流民救济粮的,想着嚇他一嚇,他就从实招了。哪曾想,这人被喝得浑身一震,然后扭头朝棚外奔了出去。
刑部小吏怔了一下,当即从案后站起身跟了出去。这些刁民不得了了,还敢畏罪潜逃!
大汉身形魁梧,两步跨出棚子后,边朝人群外挤,边大声喊道:“主子快撤!”
他这一吼,瞬间从流民群里又奔出几个孔武有力的壮汉。几个人簇拥着一个略比他们瘦高点的男人朝队伍后狂奔。
刑部小吏傻眼了。这是什么情况?这一群人可不像冒领救济粮这么简单啊。这像是来搞大事的!
刑部小吏还算机灵,当即大声喝道:“拿下那群人,拿下那群人!”
正在问话登册的胥吏们都闻声而出。但户部的都是些文吏,跑几步都喘;刑部的人强些,日常还干点动手脚的活儿。但等他们从棚里都出来,问清楚情况时,那一行人,早就奔出了视线。
恰逢刑部侍郎庾庆之今日在城外坐镇监管流民登册。庾庆之当机立断,调拨人手骑马去追那些人。
第一个发现异常的刑部小吏上前跟庾庆之禀明事由,庾庆之听着听着眉头渐渐皱起。这群人皆是身材高壮、孔武有力,还有头领,绝对不是平常百姓。他们潜藏在流民里预备干什么?若让他们登册成功了,他们就可以自由出入皇都建康……
刑部小吏为求表现,又把自己看见的那群人的形貌仔细描述了一遍。
庾庆之越听越紧张,直接让侍从驾了马车回城。他得尽快将此事禀给尚书大人。
几千流民和户部刑部里几十个胥吏都在城外瞧见了此事。刑部尚书也不得不重视起来。刑部派了上百人出城搜捕,沿着官道跑了几十里,在新安郡最北边追上了几个形迹可疑的人。抓回刑部,让庾庆之认了,领头那个不在其中。刑部尚书下令将这几个人严刑拷打,务必问出这些人是谁派来的,来建康意欲何为。
事情至此,朝中上下都听到了风声。刑部几十年没怎么用过的大型刑具在这几个人身上轮了一遍,然而这几个汉子是硬骨头,愣是一句话不说。刑部尚书被那么多人盯着,觉得面上无光,恼羞成怒之下,决定自己去亲审。
刑部尚书早年做过廷尉史,最擅刑讯。
朝臣都私下打赌,议论这几个人这次能不能挺过。
桓府书房。祁连也忍不住问起,“郎君,王良怎么还不去解决这些人?”
桓伊正在擦拭一柄长弓,自打舒城遇袭,身受重创后,他一直没再动过弓箭。今日闲下来,才想起又把弓箭拿出来。桓伊用细绢沾了桐油仔细擦拭着弓身,随意答道:“他尚在观望。”
祁连奇道:“他还观望什么?他就不怕这些氐人经不住刑,说点什么?通敌可是大罪,到时琅琊王氏也不会保他!”
“王良是最有耐心的人。”桓伊打量着弓身雕刻的花纹,觉得不甚美观……嗯,应该改成云纹才好。“舒城伏击我们的那些王氏暗卫,跟了我们多久?他这样的人,不到十拿九稳,不会轻易出手。苻琳是被谁弄走的,他心中有数。为什么突然出现在建康城外流民堆里?又缘何跟他断了联系?他弄不清楚不会动手。”
祁连沉吟道:“那他若不动,我们就一直拖着吗?放跑了苻琳,凭剩下几个小角色想搬倒王良恐怕不容易。”
桓伊擦完了弓身,端详了片刻,把弓挂到了墙上。婢女送上净手的锦帕,桓伊擦了手,才道:“急什么?焉知蝼蚁不能坏千里之提?”
祁连应是,又说:“郎君,苻琳已经快出豫州界了。”
桓伊点头道:“那就给秦国扬武将军和姑臧侯去信,让他们祝苻琳一臂之力。”
祁连道:“属下现在就去办。”
苻琳是苻坚的亲儿子,苻坚再不宠爱他,也不至于刻意排挤他。围豫州一役,苻琳失利被贬,至今已经几载,苻坚的气也该消得差不多了。有扬武将军后姑臧侯从中运作,苻琳归朝应该没问题。
苻琳其人,一旦认定什么事,很难改观。他已经因苻法之死对父亲和祖母生了怨怼。他回秦国,若善加利用,对大晋有利无害。
苻坚是明君,心怀大志。在他的领导下,秦国在北地发展繁荣,已经逐渐有超过燕国的势头。若不加以遏制,等苻坚一统江北,大晋就危险了。
这些事情,桓伊不是没想过。
所以他曾试图连秦伐燕。此举虽然会给秦国提供钱粮,但晋国却可以得到燕地。现在大晋在江北几乎只剩下一个豫州,孤立无援,难以为继。只有得到燕地,与豫州形成守望之势,才能让大晋在北地站住脚跟,进而扼制秦国。
但这件事被皇帝拒了。
燕国内讧,最终结果如何不得而知。若燕国就此衰败,大晋却失去了抢夺燕地的先机。而留在北地孤零零的豫州城,只等秦国喘过气来,就是苻坚剑指大晋的头一个切入口。
天下大势,暗潮汹涌。大晋虽然安居江南,但北地早晚有一统的那一天。能一统江北的人,怎么可能放任大晋偏安一隅?
桓伊叹息一声。可惜皇帝司马丕是个甘于守成的人,只想安安心心的做个长寿皇帝,从没想过要一统天下、重归洛阳。在志向上,竟还不如司马聃那个弱冠之子!
朝堂之上,更是世家们的一言堂。不管行什么政令,都要考量世家利益,稍有不合他们心意的,实施起来就阻碍重重。大晋像是一个被困住、奄奄一息的巨兽,桓伊一直试图找到将它拉起来的方法,但总是力有不逮。
百姓都道:丞相桓伊,公正贤明,有匡扶社稷之功,重兴大晋之能。
谁又知道,桓伊的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