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三章 独一无二
作者:
蒂梵儿 更新:2021-11-03 19:53 字数:3171
天启七年期间,四门寨的基础建设为灾民迁移之后的大发展奠定了基础。
军事层面,四门寨虽然没有研制火炮的能力,但却通过自身的人才储备,墨社、兵工院以及琮记,储备了十多万之众的各类工匠。
喀喇沁之战缴获牛羊无数。
四门寨经营马场,有上万匹的优良品种战马可以第一时间提供向军队,而通过赈灾的商市反击又让四门寨保证了未来一年的资金充沛。
境内上百万的民众白手起家,没有不能失去的,有没有什么不能接受,任何制度的下达和改制都可以第一时间推广出去。
人口基数即保障了当前战事的动员能力,也不会发生资源不足的矛盾。
以民生为例,粮食因为琮记采购、运输的时间差,此时民众依旧停留在半饥半饱的状态中,但四门寨早就开发储备的煤炭等却可以足够数量的分配。
煤炭以及冬季存储的牛粪等使用方法的推广,吃穿住行中的穿住行三项生活水准已经超出了受灾时期。
四门寨的优势还在于这种生存环境下宋秦歌熟悉的知道经济形态在生产力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不同特质和社会关系,不断做出调整。文无忌又能从体制层面保障每个阶段的衔接过渡。
四门寨境内类似土默特部还在发展着原始农耕经济,四门寨当前最为繁华、商业最为活跃的田家庵个体经济却已经蓬勃兴盛。
原始落后和当前时代空间内先进的制度并存着,且被四门寨拿捏得当的调控而不至于产生矛盾冲突。
文无忌接收到女真夺取宁夏镇的信息时四门寨又开创了历史。
四门寨境内但凡安置点、建设区域、矿场都有琮记的宣传人员。
琮记宣传分为两种,一种是对灾民提供信息咨询,就民众所关注的领域任何层面信息都可以解答;另外一种则是搭建舞台,丰富民众生活。舞台以说书、唱戏为主,都是四门寨真实发生的战事或者英雄人物改变而来。
这些事迹、人物通过艺术的形式宣扬出去,提升的是民众的自信心、对四门寨的归属感以及投军的热度。
连日以来,琮记各站点开始宣传一种四门寨确定的法规。
制度的内容不是民众以往在朝廷境内所熟悉,民众如何不能之类的言语。
而是民众有什么,可以什么之类的规定。
规定了诸如生产者有获取报酬的权利,有接受技能培训的权利,有提请劳动争议的权利,相对应的也有义务。
这条系列的规章制度叫作《生产者保护法》。
相续的时间内,四门寨出台了《手工作坊主保护法》,并正式将从事劳动生产、商业经营的民众和四门寨民众理解当中的官员阶层纳入到平等的层面。
这些制度条款的颁布发出执行,直接刺激了灾民中因破产而北上的中小手工作坊生产主。
四门寨不仅仅给予资金、技术层面的协助,而且有制度层面保护,完全摒弃了朝廷境内轻商重农的制度,农、商、文化教育并重。
中小作坊主在尝试发展原有项目的同时不断的在区域内寻觅着商机。
城市建设都是在适合农耕的区域,河道贯穿,文无忌又知道区域内适合种植的果蔬,而一年期间墨社也在自北方搜集、栽培果蔬。
墨社、民生部联合,大批扶持的农业果蔬种植项目被推广而出。
最先响应参与的则是自田家庵而来已经和四门寨同生共吸的民众。
家禽的规模化养殖早就在四门寨推广过,水到渠成,更多、更大规模的家禽养殖厂项目开始推广落实了下去,鱼塘也随着发展了起来。
大技术人员的储备也让四门寨具备了为数不少军工项目筹建的条件。
资源整合,四门寨在归绥西南阴山南麓,凉城一线的岱海盆地开始修建兵器厂、锻炮厂等军工项目,为四门寨发展即培养了工匠又完成了技术积累,也满足了四门寨最初军事装备需求的努鲁儿虎山区域内所有小高炉开始拆迁向岱山盆地。
四门寨兵工院无法生产火炮和火绳枪,可火炮已经出现了过渡性使用的榆木炮,与之相对应,在一年的技术积累、工匠搜集之后,工兵院同样开始小规模生产过渡性装备的火铳。
明朝前期生产的火铳射程可以达到100米,有基本准头。有效射程约50米,具备穿甲能力的最佳射程约30米。这个数据在明朝前期的时候是可以跟欧洲任何一个国家的火铳相比较。
但这个数据到明末以来却始终没有进步,非但没有,反而在降低。
原因诸多,首先是缺乏科学合理的配套设施、后勤保障体系、训练体系。
理想状态下有效射程为50米的火铳因为保养不当的原因,诸如生锈等都可以影响到射程,士兵也缺乏技术性训练,时常发生要不装火药居多炸膛,要不剂量太少无法点火等,而且明朝的火铳不是标准化产品,都是匠户手工打造,弹丸的不一也导致气密性的差异而影响弹丸初速度继而影响了射程和威力。
明朝末期强敌环伺,但境内武备松弛,资金挪用,军士地位低下更无法反馈改进意见,武器的评判权掌握在拍脑子决定的文人手中。
这就导致了生产过程中偷工减料以及技术的不断倒退。昔日组建时世界一流的神机营在明末却沦落到最不入流的军队。
历史中明末崇祯时期成百上千的火枪手被女真数量处于劣势的弓箭手以零伤亡比例击败就足够说明了明军武备的荒废和火铳性能的倒退。
性能不佳,炸膛、射程不足,冷却时间超长等原因导致大量原本装备火铳的军队退回到使用刀枪的明早期时刻。
但这种明军常见的现象却绝对不会产生在四门寨军队中。
即便是四门寨无法生产的火绳枪、火炮,四门寨都有专业的工匠随军记录着每一次使用的参数评估性能。
技术层面更是鼓励创新,哪怕是一种有效的火器保养方法被提出证明行之有效,都会得到价值不菲的银两鼓励。
包括榆木炮,火器生产的每一个环节都有工匠监督检查验收,类似另外空间的质检员。
所以在火药威力不断提升基础上四门寨生产的火铳有效射程达到了70米,具备穿甲能力的射程为40米。
40米的距离,骑兵冲刺转瞬即止,也在女真弓箭的覆盖范围之内。
但火铳却可以弥补烈火旗火力的不足,以装备火铳的烈火旗士兵为主在50米范围内产生一次射击杀伤,增加的是火绳枪的射击频率,如果集中使用,900支火生绳枪提升一次发射速度也意味着对手接近千人的士兵将葬身在铅丸之下。
而且适合近距离射击的火铳在增加产量后还能装备向黑翎卫。
就在这种周密的计划中首批投产接收的八十支火铳被装备向烈火旗。
图尔额在利用时间肃清漠北蒙古诸部,整编军队训练骑兵,四门寨则在争分夺秒的生产榆木炮、火铳。
期间,从努鲁儿虎山迁出的墨社在归绥成立墨社学院。
四门寨漠南技术学院注重的是普通技术人员的教学,墨社学院发展的都是研发人员的培养。
欣欣向荣,四门寨提出了二十四子方针。
自力更生、自强不息,文武兴盛、教育优先、人人平等、有家有国。
在站点琮记人员的大力宣传下民众知道原来生产者是有如此之多的权利,也知道如何通过民生部、督察部在各地设置的专门机构反应解决问题。
民众最难理解的不是自力更生、教育优先,是最为简单朴实渴望的人人平等。
在琮记的宣传下民众也逐渐理解了平等的含义。
这种平等辐射在生产、教育、仕途等各个领域。
这些规定的颁布和执行不会有世家门阀之类的阻挠,云内州、田家庵范围内四门寨没有时代产物下的家族力量。
琮记起到的只有示范作用。
在税收层面的制度还没有细化颁布之前,民众所能看到的就是四门寨出台的所有制度几乎都是利于民众。
赈灾中磨砺发展起来的琮记宣传人员对于制度的推广和民众的接收度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让每一条准侧的颁布都能被民众所理解并快速的推行下去。
也就在这个时间段。
民众彻底的认可接收了四门寨。
民众眼中,这就是一个理想溶入现实的生存环境。
随后民众看到的就是大量灾民迁移北上途中发挥出了组织、管理能力,原本身份和自己一样的民众通过层层考核加入到四门寨管理体系当中。
而其中有相当数量人员童生都不是。
这个时候民众便理解到了人人平等真正意义。
四门寨每日都在变化着。
文无忌、宋秦歌都不担心这种体制会被依旧存在的女真眼线汇报到盛京。
这种自上而下,由内及外的改制不管是大明朝廷还是盛京皇太极想要学习效仿,只有一个结果。
崩塌!
四门寨实施的是别人无法复制学习的模式,以百万一清二白,贫困过,生死挣扎过的民众为改制的载体。
这是独一无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