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章 清朝政治历史简析
作者:
潮汐理论 更新:2021-05-05 09:28 字数:7501
某年某月某日,某人与某同学聊天,该同学为清宫剧严重中毒者也,说什么“四阿哥好帅。”,某人深以为耻也。
不过说起雍正帝,这家伙确实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为清王朝的存续做出了卓越贡献。要我说,没有雍正帝收拾康熙留下的烂摊子,所谓的“十全老人”,撑死了一个清代版崇祯。
雍正帝,也就是某些清宫剧脑残粉所说的四阿哥,是中国历史上有数的伟大政治家——这里先不论关于民族问题,我们就他做的那些事情进行讨论。
脑洞大开,思维飘散。本着以联系的观点,以居高临下,从全局出发的姿态看历史问题的原则,笔者于兹对于清朝的政治历史进行一些粗浅的探讨简析。
以笔者之愚见,清朝的政治大约可以分为三种发展模式:
第一种:统治基础为八旗子弟,通过以武力镇压为主的方式实行统治。
这种模式下的清王朝是典型的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野蛮人建立的政权,有着在政治上极度不成熟,在经济文化上极度落后,完全凭借军事力量维持政权。
这种模式的政权,要么是进行革新,走上民族融合的道路,要么是顽固不化,在军事力量不足以应对反抗者之后再被撵出去,回到北方的大草原过苦日子。
在清朝,这种政治模式以顺治朝为典型代表,当时的八旗子弟刚刚入关没有多久,那在辽东老林子里摸爬滚打的狠劲还没有褪去,他们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军事武装之一。顺治朝掌控了八旗兵,完全可以镇压所有敢于不服从的存在,同时借着屠杀,平定江南的威势,确实是可以无所顾忌地行事。这一时期确实是清朝最有希望的时候——虽然此时华夏陆沉,对于汉族来说是一场可怕的灾难——这时的清王朝完全拥有进行强有力改革革新前朝之弊端的机会。可惜当时统治者都是一些满族至上的民族主义者,改革是改了,却完全为了满族的利益出发,加上统治者缺乏必要的文化水准和相应的知识结构,可想而知,改革的出发点和改革的能力都严重不足,是不可能改革改出一个好结果的——事实上他们推行的改革改的的确是一塌糊涂。
他们有着最好的改革机会,他们可以带领中国走向辉煌,也可以将其拖入地狱。由于文化水准,文明水准的制约,他们成功地错过了这个机会,并且将中华文明之中引入了许多野蛮的气息与毒瘤,将中国带进了沟里。
亏得有八旗兵天下无敌的威势镇压着,才没有闹出大乱子来。
第二种:统治基础为汉族士绅,搭配八旗子弟加以制约。统治的方式是像中国古代传统的封建王朝一般,对地方的管理持续到县一级,以下通过士绅,也就是地主阶级维持,以上主要由来自地主阶级的官员维持,也就是说,清王朝对于国家的控制完全依赖于士绅。这确实是相当典型的地主阶级国家。
该发展模式是整个清王朝的主流发展模式,也是实际上最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的政治模式。将原本政治上极度不成熟的清王朝引入这一中国古代的正统政治模式的是康熙。
顺治出家圆寂,留了一个好大的烂摊子给康熙,康熙当时不仅因为过于年轻,导致大权旁落于以鳌拜为代表的满洲贵族手中,而且由于时间久了,在各地享福的八旗兵变得堕落而不能打,无力继续作为清王朝的根基,通过军事力量维持统治自然也就成了一个笑话,只是由于积久而成的威势,乱子不算太大。
但是时间一久,傻子都能够想到:顺治朝乱改革,把所有利益尽可能地向满洲贵族手中塞的行为,是触及全天下的利益的。全天下没有一个人会接受这种政治模式。如果不能在八旗兵对于天下的威慑力下降到一定程度之前改变这种模式,清王朝估计就是下一个蒙元——被汉家英雄行洪武之事。蒙元就是因为蒙古贵族拿走了过多的利益引起天下人不满,结果军事力量一腐朽就给撵回了大草原。幸运的是,清王朝遇上了康熙这个受过汉族精英教育的皇帝,而不是元朝末代那个没文化的莽夫,康熙帝清醒地看到了他老爹留下的各种问题,于是决定分权于汉族士绅。
汉族士绅自然是欢迎这么一个皇帝的,于是在朝中汉族士绅的支持下,康熙帝干挺了鳌拜等传统满族贵族,拿回了自己的权力。大约是差不多的时候,八旗兵也是朽烂到一定程度,于是吴三桂等看准了这个时机,开始造反。
汉族士绅拿到了康熙帝给的权力,而且是很慷慨地给,于是没有支持吴三桂等,而是支持康熙。吴三桂的判断十分准确,八旗已经被关内的美好生活磨平了爪牙,变成了一堆只会吃不会打的废柴。三藩的大军顺利地车翻了清朝的传统主力,也就是那些八旗兵,但是康熙帝给了汉族士绅一堆权利,所以汉族士绅决定支持康熙,于是在他们的支持下,大批绿营军被组建,他们成为平定三藩之乱的主力。
这之后康熙尝到了甜头,遇事就尊孔,给汉族士绅塞权利以获取支持,同时挑动朝中内战以保证君权的威严,汉族士绅也是很给面子地一边支持康熙,一边南北派疯狗一样咬来咬去。在他们的相互配合之下,康熙盛世就这么来了。
康熙盛世是这种政治模式在清朝的第一次亮相,表现不错,此后成为清王朝的国策。但是此后就不断衰朽,成为了清王朝身上的最大毒瘤,连八旗在危害程度上都比不上这一政治模式。
第三种:统治基础依旧为汉族士绅,也就是地主阶级,统治的方式依旧是通过传统封建思想控制,建立起朝廷的权威,基层依旧是汉族士绅,高层也是汉族士绅为主的官员,辅之以一些朽烂而不成气候的八旗子弟。区别在于对于汉族士绅进行一定程度上的压制,以减少地主阶级专政对于国家的侵蚀。
雍正帝是这一政策的典型代表。
康熙的时候,各种事情,各种麻烦贼多——毕竟是历史上有名的小冰期,各种事情少了那才叫奇怪。在八旗朽烂不足以作为统治基础的条件下,硬生生的被康熙帝把汉族士绅作为新的统治基础,用拉拢汉族士绅获取地主阶级支持这一招把各种麻烦灾难全都扛了过去。但是——
包括大明在内的其他汉族政权是怎么亡的?
就是那些汉族士绅把国家蛀空了,然后毫无节操地跑去舔满族侵略者的屁股。显然,在士绅于康熙一朝获取了足够大的权力,而康熙帝又没有对他们进行有效压制的时候,他们会像他们的明朝祖先一样蛀空清朝,然后跑去舔某个起义者首领的屁股,夸奖他再行“洪武之事”,实乃“汉家英雄”。那些被娇惯坏了的没节操士绅绝对干得出这种事,他们连跑进来屠杀的异族侵略者都可以歌功颂德,为民族融合的大业做出自己的贡献,对于看起来更加顺眼的同族人,他们就更有歌功颂德,喜滋滋地跟在新主子身后把老主子往死里伺候的。
这是中国古代传统政治模式的固有弊端,因为过于依赖于汉族士绅为主的地主阶级,地主阶级在国内失去制衡,形成了地主阶级专政的局面,历史已经证明,在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正式成员的思想素质没有到达相应水准的条件下,实行专政是不可取的,最多是作为一种特殊时期巩固政权的方式,难以长久。连现代社会,单一阶级专政都是因为上述条件的制约而不可取,在那个时代,就更不必说了。至于作为道德要求,理论上可以让社会正式成员的思想素质到达相应水准的孔孟之道,在地主阶级那里压根得不到执行。
唯一可能的道路是制衡,在社会生产力和社会正式成员思想素质没有到达相应水准的前提下,只有用制衡的手段才可以有效压制一个群体对于社会过度的侵害。
无论是康熙还是雍正都很清楚汉族士绅是唯利是图,不必指望他们的节操的,前者为了拉拢他们解决问题,给出各种好处以拉拢之,给出的唯勉强还算有效的压制手段不过是推动朝中党争,但是无论那些士绅代表在朝廷上有怎么样的血海深仇的矛盾,他们毕竟还是在没有任何制约地继续掌握国家权力,他们在为自己谋私利这一点上有着共同利益。期待用这种方式阻止他们蛀空国家,简直是痴人说梦。
雍正则是一改他老爹的施政方针,开始压制汉族士绅蛀空国家,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有密折制度,军机处制度,还有一个不怎么有名,但是最为重要的——火耗归公制度。
所谓火耗,就是缴纳朝廷的税赋,其运输过程中的损失。之前这部分损失,都是叫地方官员自己再额外收一些税补贴朝廷损失,看起来不过是一种没什么特点的政策,实际则不然,因为火耗的多少,是由当地官员自己说了算的。于是乎,当地官员便可以用这个制度漏洞无限制的敛财,以至于有了“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的说法。
顺带一提,这个制度漏洞本来就是文官集团故意留下为自己敛财用的,那么多年来没有一个人敢动这个官僚集团的共同利益,现在雍正帝堵上了这个财源,以火耗归公的方式,加上其他一堆打压士绅的手段——于是雍正帝当了十几年的皇帝就翘了辫子。本人相当怀疑这是否与他推行的政策触及了利益集团有关,在满洲贵族不堪大用,汉族士绅掌权的时代,老实说,雍正这以一人之力挑战整个统治阶级的利益的做法确实是作死得很。
皇帝的权威,是建立在他能够维护地主阶级利益的前提下的。从来不存在什么皇帝阶级,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决定了一个完整的,有代表性的阶级不可能由单独一人支持起。皇帝不过是地主阶级的代言人罢了。站在地主阶级的立场上来看问题,雍正帝这种做法简直是大逆不道。
雍正死后,清朝政治的发展模式就回到了第二条道路上,并且沿着这条道路向毁灭狂奔。
接替雄才大略,但是留下一堆烂摊子的康熙帝的是同样雄才大略的雍正帝,和他老爹不同,他没有给自己的儿子留下一个大大的烂摊子,而是给了一个相当给力的开局,唯一的美中不足便是改革尚未完成。
但是接替这个好的开局的不是像他的父辈,祖辈一般雄才大略的人,而是能力平庸,又没有足够清醒却偏偏活得特别久的乾隆,人称“十全老人”,不过就是他错过了清王朝第二个起死回生的机遇,这里我们不妨称之为“十全老狗”。
这家伙上台后,他老爹推行的改革,他没有继续进行,至少是力度上完全就是敷衍的态度——和他老爹比起来。同时,他试图扶起那些基本上和后来只会提个笼子遛鸟差不多的八旗子弟和汉族士绅相互抗衡来解决地主阶级在清王朝一家独大的问题,他选中了和珅作为八旗子弟的代表来在朝廷上对抗汉族士绅。和珅确实是一个人才,就是贪了点,但是对于清王朝来说,这点贪污的麻烦不算大——再贪有整个官僚集团能贪吗?这个和汉族士绅在朝官员斗地相当起劲而没有败得太惨的家伙,存在对于清王朝绝对是利大于弊。
乾隆没有坚决地抵制他手下的汉臣蛀空国家,他试图用这种推行朝中斗争的方式压制汉族士绅,同时振兴八旗——他内心许是有些民族主义的思想在,但是这不重要。总之,他对于汉族士绅蛀空国家的阻击力度很低,没有什么作为。要阻止汉族士绅蛀空国家,像他先辈一样给清王朝加个百年国运,唯一有效的手段是在基层,在基本制度上严防死守,而不是在高层的朝堂上——更不必说和珅没有担起他的期许,不必说击败压倒汉族士绅了,如果不是乾隆在背后撑腰,早就给搞倒了,而这战斗力不怎么样的和珅,已经是整个八旗子弟中最精英的了,八旗朽坏至此,清王朝要依赖他们像在顺治朝一般实行统治,与玩笑无疑。
八旗子弟那什么德行......除了刚入关的时候表现还算不错外,剩下的时候,大家都懂。
乾隆他爸,乾隆他爷爷,估计是看出八旗子弟是扶不起的阿斗,他们的地位太恶心人了,迟早得变成米虫。于是他们选择了将汉族士绅作为统治根基,乾隆确实逆反了一把,试图扶起朽烂的八旗子弟来挽救清王朝,结果自然是不必说,他白白浪费了那么多年,却一事无成,眼睁睁地看着机会从清王朝手里溜走。乾隆上台没多久,那些汉族士绅就找到了雍正留下的制度的漏洞腐蚀国家,他没有阻止他们,而是假装看不见,心安理得地享受那些汉族士绅的吹捧,结果就是自乾隆中期起,各地就在贪官污吏的作为下揭竿而起,起义不断。到了他一死,就爆发了历史上有名的白莲教大起义。
他还自认为圣主明君,自封“十全老人”,这实在是他没有自知之明,加上汉族士绅的吹捧忽悠出来的。老实讲,后来的清朝皇帝将乾隆与康熙等相比,实在是侮辱了清圣祖等人。这么一个庸才,自以为是的庸才在国家权利的最高宝座上呆了那么久,清朝这就是不完蛋也得完蛋了。
乾隆死后,他留给他儿子嘉庆的说白了就尚算可以的经济基础和和珅这两个东西,其他的都是一个烂摊子。偏偏嘉庆也是一个废物,把和珅弄死了,这下他失去了最后的制衡汉族士绅的工具——就算这个工具不怎么好使,也比什么都没有要强。
清朝历代皇帝在勤奋程度上,确实各个都是圣主明君的水准,但是勤奋不能弥补天赋。他们再怎么勤奋,一样是于事无补,不能对事情有什么改善——没有能力来匹配他们的位置,这简直是灾难,如果这家伙还特别勤奋的话,那就是个更大的灾难,在这一点上明朝那个特别勤奋,却被他的手下当傻子耍的崇祯皇帝可以作证。明明特别勤奋,被臣子们夸上天,最后依旧无法挽救明王朝——事实上估计把崇祯换成天启那个木匠皇帝,大明还能多活好多年。
乾隆死后,清王朝发生了之前说到的白莲教大起义,在这场大规模起义之中,对清王朝造成了毁灭性的打击。由于绿营,八旗不堪大用,被起义军打得满地找牙,清王朝不得不重新祭出士绅这一法宝,给予士合法地绅组织地方的武装力量的权利,也就是让他们组织地方团练。于是汉族士绅在掌握了军权之后,他们的的权力便进一步扩大,对于国家的侵蚀程度进一步加深。虽然汉族士绅联合起来实行高效的坚壁清野成功拖垮了白莲教的起义军,但是清王朝在地方的权威也因此受到毁灭性打击,这就意味着清王朝不必说是进行深度的制度改革抵制汉族士绅这一集体蛀空国家了,连在地方上压制汉族士绅也变得极为困难。清王朝失去了最后的改革之机,此后便只有等死的份。
至于来自国外的侵略,比如两次鸦片战争之类的,这不过是加速了清王朝的毁灭而已。清王朝本身在那个时候完全是靠汉族士绅的支持才得以苟延残喘,而支持起清王朝的汉族士绅本身又在蛀空国家,清王朝除了在最高的朝堂上进行一些不痛不痒的,无法起到决定性作用的打压来抑制一下汉族士绅之外,可谓是束手无策。
大清真的是无力回天,区别仅在于早死或者晚死而已。
清王朝甚至还得面对外国侵略,老实说,要做到保卫国家主权,这一点对于当时日薄西山,完全等死的清王朝来说实在是强人所难,偏偏为了维持统治的正当性和合法性,他们不得不做这些他们根本不可能做到的事情。可想而知,清王朝不仅一败再败,而且由于战争引起的国内矛盾激化,爆发了有名的太平天国运动。面临太平军,清军没有对抗的能力,基本上就是靠以左宗棠为代表的汉族士绅自己组织力量交战,至于僧格林新,呵呵。
就是终于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但是原本是一团散沙的地方团练也在各位大佬的支持下变得团结。原本清军虽说不堪,但是好在有统一的调度和指挥,勉强可以压制地方的团练武装。但是自从在太平天国运动中那些地方团练在血与火的洗礼之中变得团结,清军就对此束手无策——这下清王朝对地方那可怜的控制力便更是可怜了。像后来什么甲午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打仗的主力尽是一些地方团练改编来的新式军队,甚至在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连义和团这种杂牌都上了场,清军还是打打酱油。
同时,由于西方工业文明的冲击,传统的汉族士绅开始有了极大的分歧,那就是要不要改革。显然清王朝选择改革了,会得罪占了士绅绝大部分的守旧派,若是选择不改革,那么就是一路吃败仗吃到死。最后夹在中间两头不是人的清王朝选择了有限度的改革,也就是洋务运动,来了个两边都得罪。这简直是找死——以笔者的观点来看。
至于到了最后,摊上一个慈禧,那可真是呵呵了。慈禧脑子不清楚没有能力,又没有合适的名分,掌握权力时间还久,对于奄奄一息的清王朝来说,简直是灾难。没有合适的名分,意味着朝廷的名分也会因此受损,朝纲混乱。老妖婆就这么用自己可怜的能力成功地将尚有一点权威的朝堂搞得乌烟瘴气,清王朝连面对汉族士绅的最后一快遮羞布——朝廷也给她弄垮了。至于由于外国侵略的脚步进一步加快,改革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她脑子不清醒地支持康有为等政治上极端不成熟的家伙来搞改革。
改革因为过于激进,直接失败,这最后一搏不仅没有给清王朝起死回生,而且改革的失败耗尽了清王朝最后一口活气,清王朝这时候已经是呵呵哒了。然后在这半死不活地吊着最后一口气的时候,他们又选择了又死前搞个大新闻,他们取消了科举制。
是的,清王朝取消了科举制,取消了科举制,取消了科举制!
重要的事情说三遍。
我认为取消科举制是清王朝做的最为令我惊骇的一件事,这真是滑天下之大稽,老寿星上吊——嫌弃自己活得长了还是怎的?
虽然我也认为清王朝这种腐朽的,野蛮的东西还是早点灭亡为好,但是做出这个决策的清王朝显然不这么看,很好奇这做出决策的那些人脑子里想这些什么。
总结一下当时的局势:朝廷的威望,对于地方的控制力与没有差不多,朝廷的军队要么是一堆渣渣的,只能凑一个人数的旧式军队,要么是不听话的,实际上掌握在那些汉族士绅手里的新式军队——什么,有人说清王朝还有八旗子弟组成的那几个镇?抱歉,那几只部队虽然说有新式军队的装备,但是他们实际上还是旧式军队的性质。
经济也控制在汉族士绅的手中.......政治经济军事权力,还有舆论——也就是笔杆子和孔夫子都掌控在那些汉族士绅的手里,问题来了,那清王朝哪来的自信取消这些人,这个阶级主要的合法的上升渠道,掌握国家权利的渠道?
那些掌握了权利的汉族士绅会乖乖的把权力吐出来?别开玩笑了,如果他们有这么识大体,我泱泱大明也不至于就这么亡了。
没什么权力的清政府试图让有权力的汉族士绅交出权力,这简直是......
至此之后,原本坚决拥护清王朝的汉族士绅,对于乱臣贼子的革命党人开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甚至有给钱给枪的。清王朝那时候之所以可以存在纯粹是汉族士绅需要这么一面虎皮大旗,看在老东家的情谊上,让清王朝这个死羊头继续挂在中华这坨烂狗肉上,外国帝国主义也需要清王朝作为傀儡政权协助统治。仅此而已,可是清王朝既然要动汉族士绅的利益,那可就不管什么情谊不情谊的事情了,动了全面占据优势的汉族士绅的利益,那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连乱臣贼子的革命党都比触及汉族士绅利益的清王朝可爱。
在他们的默许下,甚至发生了湖北新军仅文学社一派就有五千多个革命党的情况,这大清在没有汉族士绅的支持的情况下,已经是国之将亡了。他们的统治基础就是地主阶级,一个国家不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失去了统治基础的支持,统治瓦解不过是时间问题。
在汉族士绅明面上或者心里,或者潜意识中的统一意志下,他们开始反对清王朝的统治,于是当全国掀起反对清王朝的浪潮时,真正具有决定性力量的汉族士绅选择了冷眼旁观,于是在武昌起义的导火索被点燃后,重重因为社会矛盾积累下来的怨气全部被舆论接着民族主义和思想解放的东风推到了清王朝的身上,然后爆炸,彻底炸死了清王朝。至于所谓的遗老遗少,还有张勋这个辫子元帅,那就是搞笑的,完全无法阻止历史的大流。
清王朝,end。
于兹,清王朝这个统治这片土地长达两百六十六年的,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带着封建君主制度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灭亡,中国历史揭开了新的一页。
好吧,再次承认,笔者实在是不善煽情.......见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