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抱梦想
作者:甘余味      更新:2021-06-04 19:19      字数:1817
  《梦的解析》付连书捧着弗洛伊德的这本经典之作,内心无限煎熬想从书中找到一些理据。
  可又苦于自己的理解能力有限,她不能在20世纪有名的心理学家面前以他的视角去回顾自己的伟大创作。
  错,不是不能是根本做不到,而以读者的身份她领略的言论又略显浅薄。
  以至于她没有在书本中找到想要的答案,她的解释是可能所有的著作都是这般隐晦深奥,因为这已经不是她第一次迷失在书本里。
  可以说是闲的发了闷慌,付连书尝试着自己没头没脑的探究之路。
  有时候你不得不承认当你想知道一件事情为什么会这样?
  并且十分渴望知道的时候接踵而来的就是更多的为什么,但也不妨碍人们热切想要了解的心。
  付连书在有印象以来她的睡眠问题总是不单一,可能是上帝怕她寂寞,所以每每在她入眠的时候总会叫那个梦使者进入她的梦乡。
  而梦对于她而言就像一场场电影,有的温暖幸福、有的殇意黯然、有的则是惊吓连连。
  无论是那一种付连书都觉得梦的存在很神奇,从而引发了她想知道自己做的梦有什么意义。
  这也是为什么她会捧着《梦的解析》希望从书里面可以像弗洛伊德那样自我剖析(注:显然这样的想法太过天真稚嫩。)
  (一个奥地利伟大的心理学家,身份就摆在那里,有的读者不免笑我是不是有些东施效颦的意味)
  每个人都有梦,但多数不容易记住梦里的内容,在半醒半睡的状态里感觉很清晰可到了完全清醒又怎么都想不出个所以然。
  除非你要求自己刻意的去记录,这样在做梦的时候潜意识会开启记录模式。
  除却有些梦醒来后就是记得的情况,因为你不能测试出做梦者是不是在梦里做了刻意记录的行为。
  毕竟梦是隐秘的、片刻的,像是一种现实和幻想之间隐晦的折射。
  但是这也不妨碍付连书觉着它有趣,就像大家应该都会比较好奇蒙着面纱的女人长相的道理一样。
  好歹自己做了二十几年的梦,若每次都是如出一辙的形式,那怕是她会十分抗拒睡觉和做梦的。
  只可惜了有趣归有趣付连书还是没能读懂梦的意义,也只好把解析梦的想法给搁浅在了摇篮里。
  梦里的世界是安静的,就像“孤独”也是安静,可两则又不一样,怎样算是孤独?
  如果有人做问卷调查,问你是否感到孤独?估计大半的人回答都是孤独。
  而孤独分为两种,一种是精神上的,另一种是肉体上的。
  当然付连书觉得精神的孤独远比身体缺失的寂寞感来的难受。
  就像很多人都寂寞,却不是全然孤独。
  这让她会觉得孤独比寂寞多了份清高,听着也悦耳些。
  棋逢无对手就是精神孤独,站在了一定高度太久没有同行的人一起欣赏作乐独称天下又有何意思。
  这类的孤独多在于技艺上的比试,不像寂寞从嘴里说出来多少让人遐想联翩。
  这也算是本能的生理反应,但人们从不把寂寞放在台面上讲,就像你不会直白的和人讨论性问题。
  这没有什么原因,要论就论老祖宗的思想延传。
  可是人类本身的孤独有时候也会迎来叛逆期就好比青春期的孩子喜欢对着干(我想他们并无恶意,也许只是想吸引人注意)。
  所以孤独是梦的延伸,一个人开始一个人经历一个人结束,安静。
  而下面和梦有关的那个“人”到是唱了反调。
  所有人都会做梦,但不是所有人都有梦想,而敢于追逐梦想的人少之又少。
  有的人会抱怨连饭都吃不上还谈什么梦想,很实实在在的问题。
  好比你不能让农民不去耕种,去学习优秀的诗人和哲学家为了艺术废寝忘食。
  付连书认同正确的逐梦应该是建立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
  听起来梦想是不是比梦来的热闹和喧嚣,可不得不提的是它们两算是表兄弟。
  一样联系着我们的生活,尽管两者并没有见过面,却挣扎在安静和热闹当中。
  付连书对于认知梦想是在大学毕业后才有的概念,回想起不禁有些羡慕当时学艺术的同学,谁让艺术和梦想听起来是如此接近。
  梦想是目标的重要代名词它不是最初或是中间而是最终的愿望。
  人生没有既定的目标走过的路总要漫长和曲折一些。
  当你知道你要的是什么才能朝着一个方向努力。
  付连书整整的三年大学时光,宛如迷失方向的游子她并不期待人生会出现什么变化。
  尽管她还是会在看到别人提到梦想的时候眼里发光艳羡不已。
  这样的人生平静低调却少了人味这是她后来对自己的评价。
  说是人因为有思想所以高等于动物,仔细一算那人和人之间是不是也该有三六九等之分。
  这说的不是根据个人财富的多少而是就精神层面思想的深浅做的优劣。
  她在意识到自己尽然普通到尘埃却又不甘心为尘埃的时候,第一次觉得只有靠梦想才能真真实实的改变。
  哪什么是梦想?付连书想了很久这个问题。
  如果说梦是虚幻世界里的短暂片刻,不能吃不能摸,风过就烟消云散。”
  那么梦想应该是多年的夙愿;是在除去温饱问题以外让你感到愉悦的一种存在;更是人类应该去怀抱的精神寄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