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章 道家学派对国人性格的塑造
作者:
宇眷 更新:2021-05-01 10:48 字数:3509
封面
题目:道家学派对国人性格的塑造
学校:
姓名:
指导教师:
摘要:
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的百家争鸣之局为中国后世的文化奠定了一个极为牢固的思想基础,其中儒道二家影响最为广远,它们对于国人的性格塑造起着极大作用,以此奠基着这个神秘的东方世界。自从鸦片战争外国侵略者用坚船利炮轰开中国国门以来,大量西方文明产物纷杂地闯入这个拥有五千年历史的文明古国,冲击着每一个中国人的视野,很多优秀传统文化在这个时刻丢失,紧接着,便是国人的性格遭受着改变,浮躁、功利,我们应当清醒过来。因此,在“复古”的呼声浪潮中,先让我们走近道家这一中国哲学思想的根系,去追寻它带给中国人的性格上的塑造。
正文:
李约瑟说:“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像是一棵深根已经烂掉的大树。”
曾经我与老师争论儒家与道家时,老师曾经与我点评说:“这儒家最是有用,那些看似高高在上的话语一旦落地生根,当它切切实实站在我们所在的土地上时,便是为我们所用。而道家却最是玄奇深奥,也最是无孔不入,无论哪家哪派皆是渗透的道家的思想,只是多少有些差异罢了。”
对此,我大概总结了几点,不论是杨朱道家的人道利己,黄老道家的天道无为清净自然,老庄的逍遥洒脱上善若水,道教的敬畏与向善,还是范蠡经商的薄利多销以及慈善,李贽的卫道,都闪耀着道家思想的光辉。
首先是低调做人,对一切未知的事物保持敬畏之心,对自己的欲望有一定的克制,对于所擅长的不骄傲,对不擅长的也不气馁。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家的道从万事万物中来,又归入万事万物中去,没有开始,亦没有终结,这正是《道德经》的开篇。也是《易经》之中的理象数,一切本质接在事物之中,人们看它如同雾里看花,似懂非懂,懂了一层又感知有所欠缺,再次观看,又有截然不同的收获,譬如苏格拉底的“无知”:一个大圆,一个小圆。圆圈内代表我们已知的部分,圆圈外是我们未知的部分。那个大圆圈是我的知识,那个小圆圈是你们的知识。直观上看,我的知识比你的知识多。但是,圆圈越大,它的周长所接触到的外围未知部分也就越多,也就是说,知识越多的人就是“无知”越多的人。
因此老子要求我们抱残守缺,学那上善若水,利万物而不争;孔子欲行“中庸”,中正平和,物不平则鸣,也要止于适度;观古钱的方圆之道,何不是在叫我们要低调做事,高调做人呢?凡事都要保持谦逊的态度,只有低头走山路的人才不会走下坡路。这便是“道恒无为而无不为”,看似微小末事,平淡无奇,方正居中,却不偏不倚,衡量世间一切,是我们为人处事的一座天平,它能够让你永远保持一股动力,不骄不躁,徐徐图进。
大潮边石,千年不损,万年不移,然浪潮如是,终应是不动者败,流水虽无形无质,纵摔得粉骨碎身,却无孔不入,人如潮世如石,看似外表坚强实则千疮百孔,只轻一握便飘碎如齑粉,善动者声,无声者胜。我们在光阴长河中起起落落,虽有被大势裹挟的无奈,但为此我们更应坚守自己的道路。这也是老子强调的“合抱之木,生于微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正所谓“路在脚下,道在心中”,人生艰难,惟道心不移,初心未改,坚持到底,才能把心中的“道”真正用足迹踏出来,成为自己立足于这方天地中的方寸之地。
其次,我们做人要有底线,把自己认定的“道”作为行为准则规范,不违本心和初衷,让现实与精神世界齐头并进,懂得骄兵必败,也知适可而止。
道家在中华这本史书上的沉浮起落可谓跌宕而难言,自春秋诸子相互攻讦到秦始皇焚书,再至董仲舒罢黜百家,立儒家为正统成为帝王手中一只“天下英雄皆入吾彀中”、读书人杀读书人的兵不血刃的儒教后,作为它天然的对立者道家学士一生郁郁而不得志,“杨朱泣歧路”“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焚琴煮鹤,玉石俱焚,徒留下一幅幅心胆俱碎的文化惨景,那个提出“童心说”的李贽为何而起《焚书》《续焚书》这样不讨喜而又仿若先天之间的书名?其意义也皆在于此,这世道不容!然每当历史长河中每当灾世来临之时,道家人物以一身浩然道气挑战灾难乱源,诛邪卫道,拨乱反正,他们是卫道者,为道而生,蚍蜉撼树,可敬不自量!
无论是道家典籍中的大道无为还是卫道士的铮铮风骨,都是我们学习的对象。现大量的中外学者开始注意到与吸取道家的积极思想,故学者说:“道家思想可以看为中国民族伟大的产物。是国民思想的中心,大有‘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气概。”
无论是老庄的“自然为本,天性为尊”,黄老的“不贵治人贵治己”,杨朱的“贵己”“重生”,道教的五行阴阳,还是新道家的天性生活,无不是在国人生活中的方方面面得以体现。陶渊明之“采菊东篱下”的悠然,虽守清贫却乐在其中;范蠡之急流勇退的明哲保身,弃官从商,世人流传“陶朱公”……
道家哲学也对中国政治活动提供了活络的空间,使中国知识分子不会因太强的儒家本位的政治理想而执着于官场的追逐与性命的投入,能更轻松地发现进退之道,理解出入之间的智慧。清代名臣曾国藩深谙道家之意,无论是处世交友的“德以满而损,福以骄而减矣”,还是深知“功高盖主”的削兵,都是知晓“水满则溢,月满则亏”的道理。而李自成骄兵必败,陈胜吴广之败无不是从反面论证这个道理,盛极必衰。欹器被成为“有戒之器”的道理便来源于此。
道家也告诉我们要知晓向善,并以此为善,从流于表面到诚心诚意,从高调做事转向默默坚守,从有目的到以人乐为己乐。
亦或是国人的凝聚力,由道教的信仰、理学的吸收、禅宗的借鉴,无不是道家不争却自鸣的成果,民间“举头三尺有神明”也是教导我们要时时刻刻为善,不为做好事而做好事,而是去伪存真,发自内心地去做,不做伪君子,同在一片红尘,怎可有出世、入世之说?哪怕身在樊笼,也要顺应本心做最好的自己。也要知时刻保持谦逊,“一瓶子不响,半瓶子哐当”。
道家的思想可谓奠定了中国两千年的文化底蕴,后来的文化都在为其添光加彩,中国国人性子中的韧性、为人处事的随和、不屈不挠的意志均是在这道家氛围中成长形成的,道恒无为而无不为,顺应本心,也即为道。他们坚信,本心之道,本心知道。
不争不骄,专修内在;设置底线,不违本心;行为向善,敬畏自然:这些都来自于道家学派对国人性格的塑造,也是中国古人一直在追求和坚守的。道恒无为而无不为,无为是一个手段,它也是通往成功的一条道路,它教会我们的不仅仅是磨平棱角,处事圆滑,它更是教给了我们不紧不慢,一心一意地做事,不急功近利,登山路途的风景更是美好的道理。虽然生活在快时代,但我们也要学会快中有慢,伸缩自如的慢生活方式,不标新立异,只求内在底蕴积累深厚,这正是二十一世纪所缺少的一种国人本该拥有的一种性格。但一切不晚。
参考文献:
李约瑟说:“中国人性格中有许多最吸引人的因素都来源于道家思想。中国如果没有道家思想,就像是一棵深根已经烂掉的大树。”“道家思想乃是中国的科学和技术的根本”,“(道家哲学)对中国科学史是有着头等重要性的”——来自百度百科
鹖冠子也在教育庞煖之时,将一位道家学者的基本修行方向罗列了出来,他称之为九道,分别是“「一曰道德,二曰阴阳,三曰法令,四曰天官,五曰神徵,六曰伎艺,七曰人情,八曰械器,九曰处兵。」”缺一不可,只能多不可以少,能成为道家的人必须是全面的人才。——来自百度百科
圆圈内代表我们已知的部分,圆圈外是我们未知的部分。那个大圆圈是我的知识,那个小圆圈是你们的知识。直观上看,我的知识比你的知识多。但是,圆圈越大,它的周长所接触到的外围未知部分也就越多,也就是说,知识越多的人就是“无知”越多的人。——百度《苏格拉底的圆圈》
第五段改编自百度知道、《道德经》、《论语》、***外交故事、小说《齐天大圣传》等。
“杨朱泣歧路”,“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王勃《滕王阁序》),焚琴煮鹤,玉石俱焚,留下一幅幅心胆俱碎的文化惨景——来自百度百科
道家人物既可入世建功;亦可功成弗居(功成身退),在历史长河中每当灾世来临之时,道家人物以一身浩然道气挑战灾难乱源,诛邪卫道,拨乱反正,也因此激荡出众多脍炙人口的传奇篇章。——来自百度百科
大量的中外学者开始注意到与吸取道家的积极思想,故学者说:“道家思想可以看为中国民族伟大的产物。是国民思想的中心,大有‘仁者见之谓之仁,知者见之谓之知,百姓日用而不知’的气概。”——来自百度百科
后几段某些语句改编自百度百科、百度知道、《道德经大全集》等
老子弟子辛文子《通玄真经·守弱》:“老子曰:三皇五帝有戒之器,命曰侑卮,其冲即正,其盈即覆。”这是欹器的最早的古文献记录。欹器称之为宥座、右座之器,这是座右铭的来历。
指导教师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