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烧塔
作者:依然暖色调      更新:2021-04-29 02:09      字数:2036
  蔡氏一副打死也不相信的样子,凑到李珠耳边轻声说:“别相信你奶奶的话,上次还听她说在镇上遇见两个姑娘,肥头肥脑的,一看就是好吃懒做的主。”
  李珠深以为然,还没来得及说什么,就见陈氏瞪过来,“兰花就是听了你的话,瘦得像柴干,嫁过去大半年才怀上!”
  听见陈氏训斥蔡氏,大伙儿下意识的往旁边挪了挪,生怕被殃及池鱼。
  李老头作为一家之主,信奉男主外女主内,对于陈氏管教儿媳妇,从不插嘴。酒足饭饱之后,他带着儿孙们出了门,儿子李大柱荣升管事是给老李家长脸的事情,得去告诉村里的兄弟们!
  李大柱做长工好些年,终于从小伙计熬成小管事,也算出人头地了。他恨不得摆上三天流水席,让全村人都知道,却也知道是何氏在何掌柜面前替自己说了不少好话的缘故,又害怕别人说闲话,最终决定只喊自家人来家里吃一顿。
  女眷们收拾完桌子,锁上门,急急忙忙朝李老四家走去。沿着田埂走了一会儿,翻过一个小山头,终于到了李老四家。几间泥砖瓦屋,被方方正正的泥墙圈住,屋后有一小片菜园。围墙外有一条马路,马路的另一边是青黄相间的稻田,周边零星坐落着几户人家。
  周氏招呼着众人进屋,端出一簸箕盐水花生,还有李老四特地从县里买的月饼和点心,又吩咐李月梅去烧水。
  屁股还没坐热,就见李宝生气喘吁吁的跑来传话,李老四喊了不少人来吃饭,晚饭要多摆一桌。
  众人一听,哪里还坐得住!周氏急得团团转,原先准备的菜肯定不够,拿了银子让李宝生帮忙去买酒肉。二房离得近,蔡氏带了两个人,去搬桌凳和碗筷。李大柱家没有打井,李珠自告奋勇揽下了洗菜的活计,用扁担挑着菜去了河边。
  太阳落山,李老头一行人踩着饭点回来,同行的有李老头的兄弟和侄子们,李珠几个小辈们出来见礼,伺候着端茶倒水。
  叔伯们卖力奉承,李老四对任何事情都满口应承,一顿饭吃得宾主尽欢。
  中途李珠溜了,跟着堂哥们去村里看热闹。
  此时,李氏祠堂大门外,村里的少男少女们聚集在一起,正忙着用泥砖和瓦片堆塔。李珠几人到达祠堂附近时,远远就看见祠堂门外的空地上有一座圆形塔,足有一丈高!
  等到天色渐渐地黑透了,便开始烧烧塔。烧塔是虔州一带的特色民俗活动,通过烧塔表达秋收的喜悦,也象征着今后的日子像火焰一样红红火火。火势越来越旺,火苗时而会蹿过塔顶,火光冲天,照耀着村里的各个角落。有调皮的孩子把芋头扔进火堆里,想吃烤芋头,其他孩子有样学样,纷纷跑回家中拿芋头。
  烧塔要烧到半夜,李珠一家还要回镇上,玩了半个时辰就离开了。
  这边,四房的筵席刚散,李大柱几人把叔伯和堂兄弟们送至门口,女眷们正忙着收拾碗筷杯盘。
  周氏朝着黄氏走去,“三嫂,夜路不好走,这里很快就能收拾好,你们先回去吧。”
  婆婆和嫂子们都没意见,黄氏也没客气,黑灯瞎火的,要是一不留神掉进田里,那就要闹笑话了。
  戌时末,一家人回到镇上,隔壁周家还点着灯。周婶听见声响走出来,手里还提着一个沉甸甸的篮子,是伍老七给李家的中秋节礼。
  黄氏汗颜,“明天给我都行,嫂子特地等到半夜,让我心里怎么过意的去?”
  “你想的倒挺美,哪个特地等你了?我一向睡得晚,不就是搭把手的事情。”周婶怪嗔道。
  都说远亲不如近邻,黄氏道过谢,把丈夫孩子打发进屋,和周婶站在门前嘀嘀咕咕说着什么,直到周叔来催,才依依不舍地各自回家。
  第二天,天还未亮,李珠被窸窸窣窣的声音吵醒,她伸手扯了被子遮住脑袋,迷迷糊糊刚要睡着,就让黄氏喊起来了。
  “早饭做好了,还不起来?你堂哥们都到了,也不知你这赖床的毛病随了谁!”
  铺子关门两天,黄氏心里发慌,巴不得长出一双翅膀,马上飞到虔州去。
  李珠穿戴完毕,打着哈欠出了房门,“娘,天还没亮呢,昨晚吃的太饱都没有消化,我就不吃早饭了。”
  黄氏张罗着摆早饭,连眼皮子都没有抬一下,她煎了一篮子韭菜鸡蛋饼,准备路上饿了吃。
  早饭后,众人坐上牛车一路晃晃悠悠来到长富镇黄家,他们正在吃早饭,令李珠意外的是小姨和小姨父也在,还看见了小姨家的表弟表妹。
  李琼拖着李瑞,飞快的朝着表兄弟们跑去,叽叽喳喳好不热闹。
  李珠还没来得及蹭到外婆和小姨身旁听八卦,就被表妹黄小寒拉到旁边,倒豆子似的说了一堆,小姨和小姨父被扫地出门了!
  小姨父有三兄弟,他是老大,不过庄稼人连饭都吃不饱,并不讲究长子继承家业那一套。就拿当年李珠的三个舅舅分家来说,黄大贵和黄二贵已在外面安家落户,黄三贵要了这座几经修整的祖宅,给两个哥哥补了银子。黄老头和钟氏在乡下住习惯了,不愿意搬到黄大贵在落水县的家中,就留在镇上跟着黄三贵过。
  小姨父有两个弟弟早已成家,一大家子人住在同一屋檐下,口角是非多,整天为了三瓜两枣吵翻天。
  得知李琼已经进了私塾读书,小姨和小姨父商量了许久,决定要把儿子谢东来送去私塾这件事提上日程。小姨找准时机,跟公公婆婆一提,老两口犹豫了半天才答应,谢东来是长子嫡孙,代表着家族的希望。
  上私塾的开销大,一年至少要花几两银子,对于在温饱线上挣扎的庄稼人来说是天文数字。乘着中秋月圆之际,公公当众宣布了,全家勒紧裤腰带、砸锅卖铁也要送谢东来进私塾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