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章 天地一牢笼
作者:清欢渡执念      更新:2021-04-27 00:41      字数:3320
  大楚得意有三,诗剑造诣绝顶的白衣酒仙,芙蓉评榜首第一美人明珠公主,十里桃花学问比天的稷下学院,没有前后排名之分,皆是楚人的骄傲。
  然而,后者十里桃花一词其实早已名不副实,因为自从被那位酒仙一剑抹平之后,漫山的桃花便再无盛开。其实完全可以找武当山的道士帮忙,书院也不可能支付不起那笔费用,只是不知为何,此事就这般搁置了几年。
  虽然再也不见漫山桃花竟放的唯美场景,却丝毫没有影响到书院儒家第一学府的地位。倒是那些每年接待游客的外围杂役仆人们,少了很多繁琐事。
  书院传承千年,自夫子创办以来,不知走出了多少君子才人,或官居高位,或教化一方。算是对楚人向来不客气的南唐国人,提起书院,也是怀了敬佩向往之心。若不是至圣先师千年前周游列国,传理讲学,哪来的仁义道德,与人为善。要不是亚圣订立规矩,哪来的人间太平,井河不犯。要不是宗圣的修齐治平,哪来的意气书生,正人君子?
  在大楚国,除了皇宫和那座供奉先师的文庙,便是书院的地位最为推崇了,不知道有多少高官将臣,打破脑袋也想着将子女送入这座书院,却求而不得。
  今天平时几乎不露面,很久以前便已不再讲学的孟夫子来到了书院门口,跨过门槛,却在没有踏步向前,站在了台阶上。
  读书人,不逾矩。
  哪怕这规矩是自己定的。
  山路上的马车缓缓来到了门口,那位门房老人便匆匆走过去接过缰绳。
  车帘打开,荀夫子被汪远扶着下了马车。
  汪敬跟随其后,在后方的马车上,那位温婉的妇人也下了马车,走了过来。
  看起来已有古稀之年的荀夫子走到门口之人跟前。
  对着看起来只有而立之年的中年儒生做学生礼。
  “学生见过先生。”
  秀才汪敬带着小秀才汪远紧随其后,汪敬做弟子礼,汪远持后辈礼,向这位面容保养极好的儒家圣人行礼。
  孟夫子摆了摆手,对荀夫子说道。
  “这几年幸苦了。”
  荀夫子恭敬的回道。
  “是学生应该的。”
  孟夫子看向汪敬,朝其点了点头。
  在外向来沉稳的温文秀才汪敬显得有些局促不安,先生的先生,以前只在儒家贤堂见过画像的儒家圣人。如何不让人激动,又连忙行礼。
  随后孟夫子看向汪远,一袭白色儒衫的少年持礼低头,目不斜视。虽然心中很想抬头看看这位读书人的开山先辈,却想起父亲来前的叮嘱,便没有抬头。
  孟夫子看着汪远,点了点头。
  像是松了口气一般,本就气度不凡的姿态愈发凌人。
  轻声开口,嗓音醇正。
  “这位小友总低着头,莫不是怕我打板子,大可放心,我早已不教学了。”
  听闻此言的汪远抬起头,少年笑容灿然,看着这位自己仰慕的先贤。
  几人便转身向院内走去。
  马车被杂役门牵着送去马厩,温婉的妇人叮嘱了儿子几句,便随着杂役去安置带来的家当。汪远跟在父亲汪敬后头,看着走在前方的那位先辈,目中满是仰慕。
  虽然听父亲说过,父亲的先生荀夫子学问也是如九层楼高,且荀夫子平日里总是板着脸,少年却依然觉得亲近。
  可走在前方几步处父亲先生的先生,虽近在咫尺,步伐稳健。汪远却觉得隔的很远,夫子像是走了很远,背影孤寂。
  几人穿过院落,此时正是早课时间,阵阵读书声传来,院中没有闲杂之人。
  只是正在学堂里讲学的那位先生忽然抬起头,看到屋外走过的一行人,特别是走在最前方的那位中年儒生,平日里被人称为灭绝先生的教书人脸上露出狂热的表情。
  所幸此时学生们都在摇头晃脑的在背诵一篇道德文章,没有注意到先生的异常。
  小秀才汪远听闻到学堂内传来的读书声,感觉很熟悉,却没有小镇上的那般亲切,最主要的是,下学了没有李长生和汪远在外头等着自己了。
  想到这里少年有些哀愁,小秀才人缘很好,跟谁都聊的来,对谁都礼貌。但在汪远看来,真正的朋友,就两人。
  高起去参军,也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那家伙总喜欢说大话,吹牛皮。到了军中还那样,怕是要挨打的。可千万别遇上战事,那家伙撒事都喜欢往前冲。那可不行。
  说起来要不是有次自己被几个浪荡子欺负,然后被高起冲在前头,虽然李长生也及时赶到,然后三人一起挨了顿打。
  起因是因为有个富家小姐跟小秀才汪远聊了几句闲话而已。高起与李长生却没有说汪远一句。事后高起还说了。赶明儿咱们就去把小秀才送给那位富家小姐,气死那几个二百五。
  事后小秀才想起来,这样的兄弟,当交。
  而李长生随着那位葛老头去了远方,说是习武。
  但是汪远从父亲与荀夫子的一些谈话中,少年也听明白了几分。那位葛老头,可不是一般人,约莫着是那山上的神仙。
  汪远并无羡慕,少年从小被父亲影响,耳熏目染,读书,才是正事咧。
  至于自己那有幸跟得神仙的兄弟,少年是打心里替他感到开心。
  还有红莲姐姐,也不知道现在怎么样了?
  兄弟三人,不知何时才能再相聚。
  不过很快汪远便抛去了心中的那份忧愁,跟紧前面的步伐。
  年少的哀愁,从来不算多深沉。顶多是为了学习前人,为赋新词强说愁。过不了几刻钟,便烟消云散。若还是不行,顶多一壶酒的事。
  ……
  几人随孟夫子来到了一处房间,夫子坐下,让几人也落座。
  落座后,荀夫子却又起身,面容愧色对孟夫子说道。
  “学生有愧,那份气数结成规则后,道家天谕长老醒了,那位……”
  孟夫子抬手示意,轻声说道。
  “我已知晓了。”
  荀夫子这才想起来,自己的先生早已是那圣人之境,探视一方事务,哪怕那处小镇被人设局蒙蔽,也应不是难事。
  孟夫子继续开口道。
  “此事便就如此,道家天谕长老愿以身补道,不管出于何种目的,总是让人敬佩。”
  听闻自己先生这般说,荀夫子心中的愧疚减了几分。
  随后荀夫子自怀中掏出一盒石盒,在盒子里,是一颗桃树种子。
  荀夫子恭敬的对先生说道。
  “那位道家太上长老将这份气数转做的灵根转给了我们,学生想着将这种子植于桃林里,十里桃林定能再次盛开。”
  孟夫子闻言不置可否,语气平淡。
  “那人当年自负剑道杀力绝顶,便试图挑衅于我,逼我逾矩,一方面剑道成就者这世间本就不多,我起了爱才之心,便只是将其小小的惩治了一番,另一方面,这处桃林确实影响了楚国国运,是书院失礼,便遂了他们愿。”
  夫子顿了顿,语气平缓温和的继续说道。
  “如今你带回这份气数,皇帝肯定眼馋,不知会怎样讨好书院,桃林之事,他们做的事,便由他们处理妥。至于你到时如何决断,我早已不问世事,你自己考虑便好。”
  荀夫子听闻点点头。
  随即想起了一件事,向先生问道。
  “先师?”
  听闻此言,一旁的汪敬和小秀才都抬起了头。
  至圣先师是儒家始祖,是同道祖佛陀同等的人间大能。
  身为读书人,当敬至圣,当感恩先师。
  孟夫子闻言,并未说话,轻轻的吹动手中拿着的茶杯。
  荀夫子与汪敬和汪远便静静等着。
  片刻后孟夫子开口说道。
  “先师走了,带着那副山河图。”
  听的人之中,却只有荀夫子听得明白,顿时悲从心来。
  先师离开人间了。
  至于山河图,理所当然。
  随后孟夫子似乎因此想到了什么,叹了口气。
  荀夫子不解,语气依然恭敬问道。
  “先生为何叹气?”
  孟夫子看向屋外远处的天空,缓缓道。
  “我想我可以理解先师的做法,事实上,我这些年,有种想法,愈发强烈。”
  荀夫子三人都未说话,没有打断孟夫子话语。
  “虽然我一手订立了规矩,在此地画地为牢。因此其余几家认同了圣人不出的说法。”
  “可是我觉得,我被困在了这里,不是说书院,是说这方天地,如牢笼一般。”
  汪敬听了并不理解,小秀才更是一脸茫然。荀夫子却听明白了几分。
  荀治早已位居大贤,对天地自有感应。
  但是面对先生也不知如何看透的问题,作为学生便不敢妄言。
  待到学生走后,孟夫子走到屋子外头,看过了很多人世间悲欢离合,读了很多书。最后成了一方圣人,订立了人世规矩的男子双手负后,看着对世人而言可望不可及的高空苍穹。
  莫名的想起了很久远以前,那位为了让自己好好读书,前后搬了三次家的劳苦母亲,眼中神色凝重。
  ……
  在大汉国都太安城,万福楼内一间客房内正在津津有味听姜明讲关于纵横子苏仪故事的李长生变了神情。
  因为坐在对面正在有些洋洋得意给少年补充知识的少女变了神情。
  下一刻门外响起了敲门声。
  李长生望向姜明,发现姜明眉头皱起,看向门外,面目突然变得冷漠。
  门外敲门声响了几下,就停了下来。
  但是并没有脚步声响起,显然屋外的人并没有离开。
  李长生看着姜明,姜明想了想,起身走过去打开了屋门。
  姜明打开了屋门便转身,并没有看向门口之人。
  李长生看向随后走入屋中之人,心中翻起骇浪,连忙起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