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1章 寻金往事(二)
作者:袖手白狐      更新:2021-04-24 16:16      字数:4107
  伢岩是一个谜一样的存在。
  它仿佛无处不在,却又处处不在。他像一个幽灵存在于许多人的心里。不论他是什么人,不论他身处哪个时代。仿佛只有伢岩可以跨越一切阻碍,人与人的阻碍,时空与时空的阻碍,命运与命运的阻碍。它越过这些阻碍,跨过这些距离,到达每个人的内心,让他们一同因它而动,或感动,或恐惧,或莫可名状的百感交集。
  “难道他们是在须阳山里遇到了伢岩?”
  石头吃惊不小。他的心里,也一直住着一个伢岩。
  红姑还未回答,就听到不知哪里一个声音响起,像一个孤独的人朝向山谷深处的哀鸣:
  “呜呜……”
  那声音仿佛能穿透一切,岩石、树木和树上千万片树叶,乃至于四面的石壁,在石头和红姑的四周回荡。
  分不清它是在洞外,还是在洞里。
  石头惊出一声:
  “伢岩。”
  那伢岩简直能洞悉一切!
  刚在王多令的手卷里读到须阳山的伢岩,它就来到了罗店?
  “这里不就是须阳山么?”
  红姑冷不丁地向石头道出了真相。
  原来,须阳山就是早年间人们对这一带群山的总称。如今已很少人知道这个名字,可能是因为须阳山里落户的人越来越多的原因,偌大一个须阳山,延绵百里,渐渐地被分解为一个个村落、山寨和野店,须阳山的名字也随之被人们分解,取而代之的是后来每个村落自己的名字。
  另外,山里的人们也不愿意再提起须阳山的过去,因此才渐渐地将这个名字淡忘。连红姑自己也是从一本古籍中获知这个名字,加上王多令手卷的记载,他们就是在须阳山里出的事,更加印证了这里就是须阳山的事实。
  “人们为何不愿再提起须阳山的过去?”石头追问道。
  红姑解释道:“根据古书的记载,此前的须阳山虽大,却从来无人敢在此落脚,连走山打猎的人都极其罕见。”
  “为何?难道有鬼?”
  “嗯。须阳山因地势的关系,大部分地方终年难见阳光,这才使山谷里终年云雾缭绕湿瘴不散,以至于这里阴气极盛,堪比阴间地府。‘须阳山’的名字由来,则是取自古籍中的一句‘至阴之死地,世鲜有也,须至阳以生之’——罗店你是知道的,像罗店这样的山谷,在须阳山里那是数不胜数。因此,早年间传说须阳山里到处是鬼魂和山妖,是一个生人避之而恐不及的地方。哪里还有人敢进山落户!”
  “那怎么后来又有人敢来了呢?”
  “说来也十分古怪,不知从何年何月开始,须阳山的鬼怪像是被什么人扫荡过一样,仿佛一夜之间就不再出来了。不是被除掉就是入地三尺躲了起来。山外面的人,见山里日益安宁了,才敢渐渐进山生活。”
  “什么人会有这样不寻常的本事?恐怕只有天兵天将,才能把这么大的一群山给扫荡一遍吧?不是天兵神仙,谁能单枪匹马地对付这满山的鬼怪?本事稍微不济的,恐怕早被鬼怪当做烤全羊给撕了。”
  “嗯。民间的传闻很多,都莫衷一是。倒是那本古书上说得有趣,说是某日忽然天降大雨,雷声七日不绝。待雷息雨住,又忽然有万道金光自天空普照下来。这时,不知从哪里凌空跃出一只白猿,那只白猿身长六尺,臂长一丈有余,膀大腰圆力可搬山填谷。十人合力而不能扳其一指。有趣的是,它从天而降时,身后还跟着一只灵狐。这一猿一狐都是吃鬼的,它们足足花费了七七四十九天,才把须阳山上下荡涤得干干净净。”
  “白猿?灵狐?好不熟悉的两个名字!”
  “是啊,我也由此想到了近来的所见所闻。”
  两人异口同声道:
  “伢岩!”
  古籍记载的故事,和民间的种种传闻一样,总不免夸大渲染。但它们却都与近来他们遭遇的各种怪事暗合,这总不会是一般的巧合所能解释的吧?
  “这么说,这须阳山上,真的有伢岩和银狐?”
  “传说毕竟是传说,耳听为虚眼见为实。我虽是祝由师,鬼怪见得也不少了,但是一日没有亲眼见过,我也不敢说是否真有伢岩存在。按照王多令卷书所述,又确实很像。”
  “那天王多令他们既然遇到了伢岩,是不是最后被伢岩吃了?不是传说伢岩专食人脑的么?”
  “如果伢岩是吃人的,为什么又要帮人清除须阳山上的鬼呢?”
  “那可不一定。很多东西都是一面仙一面魔。又或者,它既吃鬼也吃人呢?当年它在须阳山吃鬼,说不定就是肚子饿得慌了,上山来找点吃的而已。就跟白面进黑爹的玉米地里刨食是同一码事。”
  “你这样说,也不是没有道理。”
  “你再翻翻手卷,看那几个人是不是真让伢岩给吃了。”
  “你还真把我当成说书的了。你几时见过有女说书人的?给,你自己拿着。什么时候有心思再慢慢读吧。都什么时候了,你还有闲情讲古听书。”
  “你……”
  石头话没说完,就见洞口忽然一黑,一个庞大的影子堵在了外面。它那里一堵,洞里就只剩下泥层下透出来的月石的微光。那光弱得只能勉强看得见红姑那对明亮的大眼。
  “伢岩!一定是伢岩。没人会有那么大的块头。”
  石头心里直呼倒霉,越是不想遇见什么就越会来什么。
  那影子在洞外左动动又晃晃。好像在四处张望地找着什么。幸亏那洞口开得低矮,似乎并未被它看到。
  “说不定是大熊呢?”红姑低声说道。
  “那就更糟了,还没入冬,大熊饿着肚子出来找吃的。要是被它撞见,我们两个就成它的下酒菜了。”
  “熊也会喝酒?”
  说到熊,红姑确实是从未见过。她这样一问,石头一时不知如何回应,想笑却又不敢笑出声来。石头压低了声音,丢给红姑一个“笨”字,就扯着她跑进洞内深处。
  那洞里大洞套小洞,却并不算深。他们穿过两个小洞就已经到了底。好在拐角一侧的隐蔽处,还有个人工开凿出的矿洞。红姑还来不及犹豫,又被石头扯进了矿洞之内。
  矿洞远比他们想象的要深得很多。这矿洞与普通矿洞不同,洞内弯道无数,却不见一个岔道。石头和红姑在洞里穿行了一炷香之久,却丝毫不需担心迷路。只是那些矿道何止曲似九转回肠,只见它忽左忽右忽上忽下,忽而一冲到底,忽而急转回头。
  转过几个急弯,人就已经晕头转向不知身在何方。
  好不容易出了急弯回环,眼前是一段极长的直道。两人走到那直道的尽头,眼前所见却令他们十分沮丧。
  原来他们走了这半天,原以为能找到别的出口,最后才发现走的竟是一条死路。这矿道只有来时的那一个出口,想要出去看来只能从伢岩眼皮底下硬闯。但凭他们两人的本事,哪可能过得了伢岩伢岩那关?他们虽未曾得见那伢岩的真面目,但仅从它遮挡在洞口的影子,和那粗壮如野牛的喘息声,就知道不是一般人能够敌得过的厉害角色。
  “两个大活人,总不能让尿憋死吧?既然没有出口,大不了我们自己挖一个!”
  石头也是有他的道理的,因为矿道里并不像刚才的山洞,这一路过来,隧道的两边都是土层,并且越往里走,土质就越是松软。如今隧道走到了尽头,正是土质最软的地方。既然前人能挖得出这样一条矿道,他石头哥又如何挖不得?
  他二话不说,掏出匕首就在坑壁上剜起来。却听红姑在一边惊叫一声:
  “石头快来,这里又有一具死尸。”
  石头往地上一摸,果然一副尸骨躺在那里。
  “这又是谁?”
  “我猜就是手卷里提到的李大砣。”
  红姑说着递过来一把铁器。隧道里极暗,石头也看不清那是个什么东西,拿在手里摸了半天,只觉得像是个挖掘的工具。
  这时,四周忽然亮了起来。石头抬头看见红姑手里挑着一盏灯,那是一盏气死风灯,也不知从哪里弄来的。
  “这灯和那铁器都是在尸体旁发现的。”
  “你刚刚说这人就是李大砣,凭什么如此断定?”
  “王多令的手卷上提过,赖把头当初所以李大砣,就是因为他挖掘的本事过人。他挖掘的本事不光是凭着一套技艺,还要靠他的独门器物。我想就是这个铁器了。手卷上说,李大砣那独门器物叫做‘钻地弩’,有那‘钻地弩’在手,挖土钻石事半功倍,一人足以顶十人之功。”
  石头借着灯光才看清那“钻地弩”的模样。它确实生得古怪,像一把异形的铁弩,上面数百个大大小小飞轮,一个紧扣着一个。在那末端还嵌着一个陀螺模样的铁球,只需轻轻拨动铁球旁的一个转轮,那铁球便会滚动旋转起来,通过那些飞轮将力道传至前端,带动前端一个轮状的钢爪。那钢爪飞速转起时,只需用力抵在坑壁上,便见泥石飞舞火光四射,才一盏茶的工夫,就挖出一人多深的坑洞来。
  “这‘钻地弩’果然是一件神器。意外获得了这个家伙,你我总算没有白走这一趟。”
  石头将‘钻地弩’捧在手上,左看右看,怎么也看不够,难掩心中的欣喜。
  过了一会儿,他又想起什么,蹲下身去理了理李大砣的骸骨,嘴里喃喃自语:
  “李大砣,莫怪兄弟借走你吃饭的家伙,反正你也已经归西了这么多年,恐怕早就投生到富贵人家享福去了。这‘钻地弩’丢在这里,也是白白浪费。兄弟我如今把它拿走,一来可救我和红姑的性命,也算是给你多积些阴德;二来也算是帮你保管着,要是他日你后人来取,我再归还就是了。”
  红姑笑说:“石头你莫在死鬼面前说大话。你可要小心,诓骗死者罪过不小哦。”
  石头却一本正经道:“我哪里有骗他了?我借他神器来用,本来就是替他积德。看他死得冤枉,正打算等回去见到师父,再求师父教我念咒,好好的帮他超度一番。”
  “倒还让你说中了,据王多令卷书说,这李大砣还真的留有子嗣在世。你就等着他的后人来找你吧。”
  “找就找呗。若是他后人当真来讨,我就当真会归还,我石头哥从来说过的话都会作数。”
  “不管作不作数,也要先想法从这里出去再说。”
  “红姑你就把心放宽。石头哥在此,只有生门没有死路。”
  石头说罢操起“钻地弩”就向洞壁上打去。
  红姑却摇头道:“你这样埋头乱打。怎知哪边才是生门?”
  石头想想也是,如今他们身处地下,不但不知外面的地形如何,连东西南北都无法分辨。像他如此盲目乱打乱凿,运气好了一打便通,运气不好也有可能始终在这座山里兜圈,恐怕一年半载打出不去。到时他们也早就没命了。
  要在过去,这问题一定会成为难解的死结。但石头已经今时不同往日,自打拜了袁不吟为师,闲暇时,袁不吟也不忘教他点入门的本事。只见他从怀里取出一小面罗盘,晃了两晃再看,仍然好用得很。于是他拿在红姑面前一亮,吹嘘说:
  “有这罗盘在,莫说东南西北。就算是帮他们两个看山点穴,找个合宜的墓地都不在话下。”
  说罢,他又掏出三枚铜钱向地上一撒,然后有模有样地掐指算了起来。片刻之后,他一拍脑袋道:
  “有了。最近的生门就在附近,我们只需向东南方向挖过去便可。”
  红姑头一回看见石头卜卦,心中只有一分相信,却足有九分怀疑。
  竟不料这次果然被石头估中。不到一炷香的工夫,竟让石头挖通了一个出口。石头一阵狂喜得意,把脸凑近那个亮光的口子,深吸了一口新鲜空气,闭起眼来如饮甘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