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1章 升任正使
作者:
星河繁露 更新:2021-04-24 14:04 字数:2220
“融州黄水县县令王玄策及通事满胄觐见!”
“臣王玄策。”
“草民满胄。”
“吾皇万岁,万万岁!”
王玄策和满胄在偏殿拜见李世民。
李世民坐姿随意,目光威严冰冷,他盯着满胄说:“自称‘草民’叫得挺顺口。你是草民吗?”
满胄吓得伏低身子,“草民……草民……确实是草民啊!”
“朕看你做草民习惯了,都忘了自己是谁。起来说话。”
王玄策和满胄站直身子。
“没叫你。”李世民对王玄策喝斥。
王玄策急忙伏下身。
“如此大事,为何不奏?”李世民怒问。
看来皇帝已经知道满胄的身份了,王玄策赶紧回答:“臣以为满胄之事没有凭证,况且戒日王已稳坐江山,又与大唐亲善,实在不必自找麻烦。”
“胡扯!”李世民根本不信他这套理由,“朕看你是为了义气,故意欺上瞒下!出发前隐瞒实情,险陷使团于危难;回到长安还要说谎!朕对你太失望了!你犯了欺君之罪!”
“陛下息怒!臣非有意!”
“陛下!草民……王县令这么做都是为了草民,请不要责罚他!”满胄立即向皇帝求情。
李世民按压怒火,“知道朕如何知晓的吗?是戒日王写信来告诉朕的。之前使团有人密告,你在天竺行为古怪,似有秘密。朕因而对你不赏不罚,等你自行坦白,也算给你留了机会。直到戒日王来信,天大的事就要被你耽误了!”
“陛下!原谅臣的无知!”王玄策请饶,“臣真的以为不是打紧的事,满胄已不可能恢复王位,所以臣只想谁都不提,让满胄平安度过一生。”
“糊涂!满胄怎不可能再为国王?戒日王来信,便是要请他回国,将来把王位归还给他或他的后代。”李世民说。
“陛下,戒日王没安好心。”王玄策马上回道,“此事他在天竺就提过,满胄没有答应。他哪是真心传位?因牵扯天竺各国势力斗争,不过利用满胄为饵,戒日王想钓鱼而已。”
满胄也接话,“是啊陛下,草民要是答应他,以后定不会有好下场,比那冒充草民的假王死得还惨。”
李世民发笑,“你之所以为鱼肉,他人为刀俎,是因为你背后没有依靠,朕做你的靠山。”
“陛下,您这是要……”王玄策睁圆眼,“您该不会同意戒日王的请求吧?”
李世民笑道:“戒日王与朕交好,他的请求,朕为何不答应?朕要让满胄成为摩揭陀的国王。”
“陛下!”王玄策觉得皇帝好大的心。
“拨乱反正,主持正义,这是天下之主应有的公道,满胄本就该是国王,朕就该让他复位。”李世民自信道。
“陛下……”满胄坚决不同意。
李世民止他说话,“毋忧。不必在意戒日王打的主意,且先顺他意,他欲以你为饵,定会先为你正名分,给予你应有的身份地位。有了这些,再有朕的支持,你就不是俎上鱼肉。放心,朕不会让你只身前往。王玄策!”
“臣在!”
“朕任命你为出使天竺之正使,护送满胄回国。”
“啊?”王玄策惊骇。
“‘啊’什么意思?”
“陛下,您打算给臣多少大军?”王玄策问。
“要军队?”李世民反问,“你见过带兵的使臣吗?”
王玄策更惊讶,“陛下是要臣和满胄去送死吗?没带军队去,说话都没底气,如何保满胄登位?”
李世民轻轻笑,“没你说的那般紧迫。戒日王至少会保你们一段时日的安全,你若带军队前去,不是暴露朕的目的了吗?让他们朝堂内外、天竺诸国先斗起来,时候差不多了,朕自有接应。这场明争暗斗,短则数月,长则数年,短时难见分晓,你要密切注意,向朕随时报告,不可再像此次隐瞒。”
“臣明白,臣遵命。”王玄策见推脱不掉,只好应下。
“好,你既为正使,就该有个副使。”李世民想了想,“朕任命蒋师仁为副,你看如何?”
王玄策暗惊,想必蒋师仁其实是皇帝的眼线。不过这人不讨厌,又是熟人,王玄策到不反感。“此人甚好。”
“那便如此吧!使团其余人选由你来挑,不过别选太多人,挑来挑去,拉出支军队来。”皇帝警告。
“不敢!不会超过五十,陛下放心。”王玄策保证。
交待完毕,李世民让他们退下。
走出宫殿,满胄手脚瘫软,扶墙而站,“这回完了,必死无疑了啊!我哪里当得了国王,我们这回会怎么死都不知道!”
王玄策扶他站好,“哪有这么严重,有我在。之前我们在天竺孤立无援都没事,这回有皇帝陛下支持,更不可能有事。”
“皇帝是想利用我图谋天竺,你看不出来吗?我说到底不过是枚棋子,他们人人都想捏在手里。”满胄无奈道,“王小友,我们还是逃吧!”
“又说逃?满胄大哥,我们至少在大唐逃不掉的。”王玄策灵机一动,“不如这样,等到了天竺,形势实在不对劲,我们再逃。毕竟天竺王国林立,出了国境就归另一国管,比在大唐容易藏身。”
“说得也是。”满胄忧心忡忡,“我该怎么办?就算做了国王,也只能听命他人,这样的国王做来有什么意思?还不如普通人。”
王玄策安慰他,皇帝的交待,自己还是得优先完成。皇帝陛下想借此机会将天竺纳入管辖,至少得是称臣的附庸,所以王玄策觉得皇帝心大。不过身为大唐之臣,大唐的荣耀,皇帝的荣耀,自己有义务维护并使之发扬光大。
依皇帝旨意,王玄策挑选出使团成员,这次使团共三十二人,除正使王玄策、副使蒋师仁、通译满胄,其余皆为军骑。王玄策打开地图,既然这次任务秘密而紧迫,就不必走西域那条冤枉路了,他在地图上画出条线,这回改走吐蕃。
后世看到的记录永远是历史真相的九牛一毛。大唐第一次遣使天竺,只有使者及随行若干;第二次遣使,派去二十多人,使团成员五花八门,有工匠、画家、艺人,更像一次文化交流;到了第三次遣使,去的人更多,然而除使者外,剩下的全为军人。这就让第三次遣使蒙上挥之不去的迷雾。
唐太宗第三次遣使的真实目的是什么?历史留给后人的记录实在太少了,后人只能凭着想象自己去猜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