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0章 ,大丈夫
作者:鬼谷李      更新:2021-04-23 11:15      字数:3406
  函谷关之战终于尘埃落定后,为了缓和周边局势,给秦国休养生息的时间,宣太后决定下到公子王孙、上到秦国大王、太后,秦国王公贵族所有人一起为楚怀王扶棺,护送其回到楚国下葬。
  这一次嬴稷没有再提出异议,身着丧服一起跟随宣太后赴楚。
  抵达武关,秦楚双方人员交接。楚国一方不论是站在前排的百官,还是后面那些自发聚集而来的百姓,全都痛哭流涕,泣不成声,而秦国一边的人也都表情肃穆,低着头,对于楚人一边不时传来的谩骂一句话都不敢多言。
  不过整个送丧的队列中,却只有一人,只是对楚怀王的棺木肃穆行礼,保持着应有的礼仪,从始至终没有掉一滴泪,他就是屈原。
  屈原作为楚国治丧代表,在场诵读哀悼楚怀王的赋文和为楚怀王招魂的诗歌。在屈原那浑厚而又清澈的嗓音一次又一次吟叹着“魂兮归来”的时刻,无人不为他的真情所打动,停下哭泣而沉浸在楚怀王毕生功过是非的过往中难以自拔。
  可是屈原在诗词中毫不留情面的批判楚怀王的过失,也是令在场很多楚人脸上表露出了些许厌烦之意。
  嬴稷为屈原的大才与真情所折服,于是在交接仪式散去后,单独与屈原会面,向他表达对于楚怀王之死的歉意,并且希望他能在以后为了秦楚友好而出力。
  嬴稷言道“久闻先生大名,今日相见才明白,世间传颂之词不过是繁星比皓月,难以尽数先生之美啊!楚国能有先生这般奇才,真的是让秦国羡慕之至,秦国要是早有先生辅佐,寡人也不会上那田文的当,害死怀王引来亡国之危了!秦楚如今皆弱,面对齐赵两强都无力抵抗,也只有恢复十八代的友好,相互扶持相互帮衬,才能自保并重新复强啊!先生是爱国爱民之人,想必不会为了过往的仇怨而置今日之利益于不顾,所以还请先生能为日后秦楚复和出力,不要再顾念怀王之死而阻挠秦楚盟好了”
  屈原微微笑了一下,淡然答道“秦王真的以为这样就能救得了楚秦两国吗?楚秦两国的危难真的仅仅只是被奸邪小人欺诈而走入深渊吗?秦国的危难不会就此终止,楚国的危难也不会因我而消散。只要高位上坐着的还是你和怀王这样轻信小人疏远贤臣、贪图眼前小利而不顾长远大利,内不能明德,外不能立威的昏君,朝堂上也尽是满口忠义却做着损公益私、排斥异己的奸臣,而国中也尽是些为了一己私利而被君王调动,合利则行不利则背的自私之人,这样的国家就算可以一时强盛,但也早晚会灭亡!秦王你如今想改?可你改不了,因为昏君拉拢奸臣,驱使百姓忘却对错去做不合仁义之事,这就是楚秦两国强国的根本,从走上这条路的那一刻,就没有回头的可能了。你会放下称霸天下的理想而做个仁德圣主吗?”
  嬴稷略有不服,但还是恭顺地言道“既然先生认识如此深刻,寡人斗胆请先生赴秦,寡人必以国相托,言听计用,绝无二心,只要能保我秦国不要再经历如此危难,过往的一切,寡人都愿意改!”
  屈原哈哈地笑了,言道“秦王啊秦王,你还说你不是取巧?你以为朝堂之事,只靠屈平一人就能改变吗?屈平身为楚国公族,楚王至亲,尚且被两次发配边疆,到了秦国,我一介外人,上不能被秦王信任,下不能被朝臣接纳,自身尚且难保,岂能帮秦国解了那亡国之危啊?屈平此生最大的痛苦就是要亲眼目睹自己的祖国走向灭亡而不能施救,你是想让我再为了不能阻止秦国灭亡而自责哀叹吗?如果要为了一个国家殉葬,我情愿是自己的祖国,而秦国,我倒乐见它和楚国一起陪葬,岂会帮之?”
  嬴稷不语。
  临走前,屈原回首对嬴稷言道“秦王啊,秦国复强,自献公始,而秦国灭亡,就自你而始。楚国没有几年了!但我相信,秦国也不会走多远,亡秦者怀也”
  听到这话,嬴稷难以抑制内心的愤恨,浑身颤抖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眼睁睁看着屈原一边大笑着一边挥舞着衣袖离去了。
  屈原的话似乎是一把尖刀,插在了嬴稷那颗本想带领国家走向强盛的赤子之心中。不能掌控朝堂,嬴稷可以认为是自己无能,轻信奸邪,嬴稷可以认为是自己年幼无知,哪怕征战失败,嬴稷都可以认为是自己没有贤臣良将辅佐所致,虽然路途充满了挫折,但嬴稷从没认为自己的方向有错。不过屈原却说,嬴稷的所作所为就是在把秦国引入灭亡,楚怀王也曾说,嬴稷的今天像极了那个导致楚国分崩离析的自己,嬴稷是真的没有自信了,他不知道自己继续走下去,到底会有什么样的命运等待着自己,他不知道秦国在他这样的大王统帅下,究竟会有怎样的结局。如果自己所做的都是错的,那何必继续多做多错呢?所以嬴稷回到章台宫后,便不再接见大臣,也不再上朝,凡事都交由宣太后代为打理了。
  不过这一次,宣太后没有再着急把嬴稷拉回朝堂,而是让他自己独居深宫冷静了一段时间后,才来到王宫去见他。
  宣太后支开旁人,与嬴稷独自交谈。
  嬴稷本以为宣太后会再数落他一番,没想到宣太后却没说只言片语,只是把一份书简默默地放在了嬴稷的案上。
  嬴稷打开书简后,第一列的三个字,就让嬴稷大为吃惊。
  “孟子曰”
  嬴稷不可思议地凝视着宣太后,问道“儒学的书为什么会在秦国?”
  宣太后没有答复,只是让他继续往下看。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嬴稷突然激动了起来,用手指着那一列列文字,一次又一次反复默读着这篇在秦国根本不可能有人传颂的禁文。
  嬴稷突然站起来,问宣太后“这是儒学!?孩儿只听说儒学因循守旧、扰乱法治,所以自商鞅起,秦国就焚毁诗书,禁止一切儒学典籍入秦,可未曾想儒学竟然也这么的……”
  “没想到儒学也这么的发人深省、劝人奋进?”宣太后抢言道。
  嬴稷默默点头。
  宣太后言道“儒学因循守旧、扰乱法治,这其实都是对的,但那只是于国家的角度而言,于个人来说,儒家却是诸子百家中最刚强、最有骨气的!不习儒学,就难言是大丈夫!在困境中仍不忘初心,在落魄时仍不忘拯救黎民,即便犯下大错也愿意积极改正,即便走向灭亡也坦然以对,这就是大丈夫!各个学派都在言如何让天下安定之时,儒学却告诉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没有明法之臣在内匡正大王的过失,没有强国在外威逼以使得国人不敢安于享乐,这样的国家肯定会灭亡!你看看如今的秦国,再看看现在的你,不正像文中所说的那样吗?你犯了大错,但还有机会改正,秦国也没有因为这次危难而灭亡,反而让国人从称霸天下的幻想中苏醒过来,都明白如果不团结起来继续强国,秦国随时都可能灭亡。这才是天降大任的时刻,这才是向世人证明你自己的时机啊!你如果就此沉沦下去,后世只会记得你的错,而如果你就此真心悔过,带领秦国重新走向强盛,之前的过错,也就成了上天让你创下惊天伟业前给你的一点点磨砺罢了”
  嬴稷连连点头,振奋不已。
  不过再转头看向那片孟子的文章,嬴稷有些困惑地问“尽然儒学如此之美,为何从前公子学堂的师傅们都不让我拜读呢?”
  宣太后答道“大丈夫之学,岂可人人为之?儒学因循守旧姑且不提,你可知儒学为何扰乱法治?因为它教导人人都做大丈夫,上不阿于权贵,下不顺于黔首,不为权力所惧,敢于直言规劝大王的过失,即便死也不会退缩,不为世俗所扰,即便饿死渴死也不能为了私欲而失节。儒者信奉仁德,他们会用仁德标榜自己,也用仁德来度量所有人,不合仁德的律法,他们不会遵守,甚至敢于在朝堂上公开指责,不合仁德的大才,他们也不会看重,大王若要用他们也会不停地弹劾。大丈夫就是擎天之柱,只有用律法规范,让所有支柱一般齐,天地才能平,儒者却标榜比所有人都高的仁德,而不被律法所限,就成了比所有人都高的柱子,那还不把天捅出个窟窿啊!?儒家学子走遍天下也不被重用,就是因为如此。一个国家只需要一个大丈夫,他就是一国君王,法家之学,就是以律法为脉络联通全国,以百姓为筋肉,以贤臣为肱骨,以军士为脊梁,他们所要做的,就是服从并贯彻国之大丈夫的意志,如此,整个国家,就犹如一个数百万人共同组成的大丈夫,这个大丈夫,不论是想劈山断水,还是想一统河山,都会易如反掌!所以秦国才要禁儒学,不能让臣民都学做大丈夫,就像人不能有两个头脑一样”
  嬴稷默默点头,振作言道“孩儿从不曾被父王当作储君培养过,也不知如何做一个大丈夫,整日为了那些末节之事而扰乱心智,所以才让秦国上下离心离德,但以后,为了秦国,为了母亲,孩儿绝不会再沉沦,时时刻刻以强国为己任,做一个真正的大丈夫!”
  宣太后欣慰地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