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0章 华夏圣经
作者:佚名夏      更新:2021-04-23 05:50      字数:4358
  崇祯二年十月中旬,孔胤植携带着家眷启程赶往北京城。得到这个消息的朱由检,命令沿途官员多加照应,让孔胤植全家尽快安全到达京城,同时命令在京三品以上文武官员,做好出城接待的准备。经过一路的风尘,孔氏一门总算抵达京师郊外。
  这天晚上,从京师里来了几波人马,送于了孔胤植一家齐全的生活物资以及交代进城的注意事项之后,就纷纷回去了。
  第二天一大早,在大队兵马的护卫之下,孔氏家族的成员们来到了京师崇文门下,只见文武分两班站立,文官以顾秉谦为首,武将以朱纯臣为首,当中一辆四轮马车,车上端坐着大明皇帝朱由检。孔胤植急忙下了马车,领着家族成员上前跪下施礼,山呼万岁。朱由检急忙下车,来到孔胤植面前,扶起孔胤植。
  朱由检:“孔爱卿啊!朕在京师等了你很久啊,今儿个总算是见到了。旅途可舒心,沿途官吏可曾有过怠慢?”
  孔胤植:“谢圣上恩典!臣此次进京一路平安,承蒙圣上垂挂,地方官员兢兢业业丝毫不曾有过怠慢!”
  朱由检哈哈大笑说:“这就好!这就好!来,孔爱卿,今天你我君臣共用一车,一起回朝!”
  孔胤植:“承蒙圣上鸿恩,赐臣无上荣耀!然而君臣有别,微臣不敢!”
  朱由检:“无妨!孔爱卿远道而来,朕无以表达内心的欣喜,只能与孔爱卿共用一车回朝,如此就不要再推脱了!”
  孔胤植见朱由检这样说了,也就不好再说什么,当下君臣二人共同乘车回朝。一路上。端的是大明王朝的心脏,繁荣昌盛自是他处不可比拟,沿途百姓见朱由检和孔胤植通车而行,纷纷山呼万岁!到了午门之外,朱由检下了车在内侍的护卫之下先行入内,孔胤植安顿孔氏家族成员后,内眷统一安置在马车上,其余男丁则随着孔胤植共同入大内进见,山呼万岁。
  朱由检示意魏忠贤,魏忠贤会意,上前一步,摊开圣旨大声道:“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自古教化万民,莫过于孔孟之道,今朕君临天下,恩养万民,感慨孔氏一家无限功德,特赐封孔胤植为衍圣伯爵,世袭罔替;赐孔子为大成至圣先师,改孔府为孔庙,世受香火,佑我华夏,钦此!”
  当下孔胤植欢天喜地的领着家族成员磕头谢恩,朱由检见状不由得好笑,这货和历史上一样的出色。
  朱由检:“朕此次召孔爱卿入朝,一者是为了表彰孔氏一门的功业,另外一件事情,则是希望孔爱卿能够带领天下的士子,帮朕编辑一本巨作,这本巨作将以描述华夏历史为主,贯穿着忠君爱国,礼义廉耻等华夏优秀传统文化,教化万民!不知孔爱卿可否愿意帮朕完成这部传世之作?”
  孔胤植饱含热泪说:“陛下所说的,就是我孔氏一门毕生的追求,现在陛下要用这部传世巨作教化万民,臣有什么理由拒绝呢?臣誓死追逐陛下,兢兢业业不敢有丝毫怠慢,完成这部传世佳作!”
  朱由检:“有孔爱卿这句话,朕就放心了!朕的这部书叫做《华夏圣经》,第一个部分讲的是华夏民族的起源以及发展,这一部分重点介绍华夏历代先贤为了华夏民族的发展所作的贡献;第二部分则是重点介绍华夏的优秀传统文化,核心就是礼义仁智信,忠孝廉敬法等思想。第三部分是华夏科技水平的发展对社会做出的贡献。这部书的作用不是像以前盛世修书那样,修好了就藏之高阁,而是要发给万民传阅的,因此一定要慎之又慎,决不能出一点的纰漏。当然总编纂是你孔爱卿,其他文武大臣也可以参与,也可以挂一个编纂的名。”
  所有的大臣听说自己也可以参与,纷纷高呼万岁!尤其是那些自诩为圣人弟子的文官,更是个个两眼放光,恨不得早日开始加入编纂这个行业,好在青史上留下重重的一笔。
  朱由检:“朕打算在文渊阁开设华夏馆,作为编纂《华夏圣经》的地方,同时征召天下的饱学之士,仿成祖修《永乐大典》的先例,将他们安置在离文渊阁不远的崇里坊等地,由光禄寺早晚供给酒肴、茗果,还发给膏火费,官员参与编修的可以免朝,待遇优厚。有志于编纂这部书的,可以参与编纂,同时大开文渊阁,将里面所有的图书经典供编纂人员参阅。”
  所有的臣子纷纷山呼万岁,按照朱由检的意思,内阁迅速提出了征召天下饱学之士的意见,经内廷和军政殿一路绿灯放行,迅速的在全国传开,在接下来的几个月里,从全国各地赶来的名人学士,汇聚京师共同参与了《华夏圣经》的编纂。
  当然朱由检也没有闲着,积极的参与到了《华夏圣经》的编纂当中去。按照孔子说的“诸侯用夷礼则夷之,夷而进于中国则中国之。”的观点,华夏圣经的开章就将华夏民族定义为:凡是用华夏礼节文字,敬天法祖,以华夏优秀传统文化------礼义仁智信,忠孝廉敬法等思想来约束自身行为规范的大明子民,都属于华夏民族。当然编辑这句话的时候,重点强调了炎黄子孙和华夏民族的区别,两者的区别在于地域范围,一个是国内一个是世界,仅此而已。朱由检这样做的目的,在于强调大明境内只能有一个民族,那就是华夏民族,希望通过文华的方式,将大明境内的民族扭成一根绳。要知道华夏之所以历经几千年,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可以走向统一,那都是因为华夏人有共同的信仰,共同的文华。而不是欧洲那种,信仰虽然统一,但是文华却是各有不同,无法达成一致的认知,动不动就闹独立,最后巴掌大的地方可以冒出几十个王国。所以说共同的文华信仰是国家统一的基础,只有把华夏境内所有的民族统一了思想,那怕以后遇到什么样的困难,华夏都可以重新统一,站起来!
  在《华夏圣经》的民族介绍史这一部分,重点介绍了华夏民族的起源和发展,让每一个华夏人意识到,一开始的华夏也很小,只是中原地区的一个小部落。但是华夏部落相对于其他的部落,更加的文明,更加的先进,生活的更加美好。华夏的先贤为了将华夏的文明带到周边的部落,给周边的部落带来光明,促进他们的发展,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华夏先贤主动向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但是这些部落里顽固的保守势力,为了继续愚弄他们的人民,满足自己的私利,拒绝了华夏先贤的好意,甚至对华夏充满了敌意。为了解救被他们欺骗的族人,为了让华夏的文明向太阳一样温暖每一个大地上的人们,促进世界的和平发展,华夏先贤们主动向周边部落里顽固的守旧势力发动了进攻。但是愚昧的百姓不理解华夏先贤的好意,他们在顽固的守旧势力的煽动之下,和华夏的军队进行了战争,最后文明战胜了野蛮,建立了新的社会,所有的人过上了和华夏民族一样幸福安康的生活。虽然在战争中,代表先进文明的华夏军队对于顽固的守旧势力及被他们愚弄起来和华夏军队对抗的民众采取了无情的镇压,但是随着华夏文明的深入人心,这些地区残存的人民在华夏的帮助之下,建立了新的社会,并且意识到当初华夏文明是多么的无奈才采取的战争策略。为此,他们不但原谅了华夏先贤,还主动的融入到了华夏民族这个大家庭,积极主动的歌颂华夏先贤,向周边野蛮部落传递华夏文明的火种,积极促进他们社会的发展,让他们尽快的融入华夏民族这个大家庭,过上幸福文明的生活,星星之后可以燎原,华夏人民要永远记住自己的使命,那就是向全世界传播华夏文明,带给世界幸福。
  华夏民族的起源和发展这一部分,为华夏民族在二十年之后的侵略扩张提供了完美的法理依据,鼓动着大批华夏子民积极的探索世界。而后世那些第三世界的民族独立者,纷纷指责这是世界上最不要脸的侵略、扩张宣言,它完美的将侵略者对反抗民族的血腥屠杀,包装成了传递文明。第三世界人民痛苦的呻吟,成了他们眼中幸福安康的歌唱。
  《华夏圣经》中第二部分是关于华夏优秀传统文化的描述,它参考了《永乐大典》,汇集了经史,子,集,天文地理,阴阳医术,占卜,释藏道经,戏剧,工艺,农艺,涵盖了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的知识财富,约束了每一个华夏人的做人规范。在编辑华夏道德规范故事的时候,朱由检重点强调了所有的道德规范,必须按照正反相结合的故事格局,让每一个华夏子民都能真正意识到华夏文化的精髓。比如《孝经》里强调的父慈子孝这一块,故事板块就必须分为父慈子不孝、父不慈子孝、父不慈子不孝、父慈子孝四大板块以及一个总结,让华夏人民意识到真正的父慈子孝应该怎样做,怎样构造一个和谐的家庭。
  《华夏圣经》的第二部分几乎包含了华夏所有的道德思想及行为规范,重点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技巧,人与人之间如何互相尊重,人与人之间讲究心平气和的平等对待等等,这也就是后世人称呼华夏为礼仪之邦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这一部分内容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弘扬,初步向民众讲述了如何获取民事权利,各类财产所有权和其他物权,获取各类所有权的方法,为崇祯二十年之后编纂的《崇祯法典》打下了基础。后世很多落后的国家更是直接借助这一部分,制定了适合本国民情的法律。
  《华夏圣经》中第三部分是关于华夏先贤为了华夏民族的发展,做出的科技贡献,比如轩辕黄帝造车的故事,仓颉造字的故事等等。这一部分的修订,旨在于通过对华夏先贤的杰出贡献,结合大明王朝新的授爵制度,激励广大的人民参与到科技研究中去,把华夏建设成世界上科技最为发达的国家,傲立全球。
  《华夏圣经》全书的编纂一共花了三年时间,总共召集了三千多饱学之士,总计文字110万字,文字浅显易懂,故事生动幽默,迅速在华夏大地传播开来。《华夏圣经》前后大规模修改了十次之多,最终于崇祯五年冬颁布,并且向全国推广,成为重塑和传递礼教精神的最重要的书籍。它的出现,最后让礼教成为了世界上最大的宗教。
  当然,这么一部带有明显宗教色彩的书籍,不可能每一个人都会把它详详细细的看完,考虑到大部分人都是不识字,或者后世的华夏人可能会由于工作的原因,更不可能去逐句的读阅。朱由检又召集了数百名名士,由他们出面编纂了大明王朝的《道德规范》,利用朗朗上口的押韵,以浅显易懂的文字让大部分的人都可以看得懂。更加重要的是,朱由检把《道德规范》作为《华夏圣经》的序言放在了最前面,让那些地方的家族的族长们,可以把《道德规范》当做族规一代一代的传递下去。这也就是后世经常可以看到的,一大群人聚集在家族祠堂集体背诵《道德规范》,或者是一个年长者拿着《华夏圣经》给家族的小辈们讲华夏先贤的故事,教育自己的晚辈要努力学习,成为了很多华夏儿童的启蒙课本。
  现在的朱由检,为了编纂这本《华夏圣经》,再次把自己的时间表做了更改,上午的事情不变,改的是周三下午,他特意挤出时间来,每个礼拜都会去文渊阁慰问那些编纂者,同时每天他也会要求文渊阁把修改好的稿子交于自己审阅。不是审阅修辞写作手法,而是审阅里面是否有不健康的内容,过分宣扬鬼神之说会引起百姓消极避世的内容,强调将人分成三六九等的内容,对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利。为此,文渊阁经常会和朱由检发生争论,在争论之中,双方进一步的修正了部分内容,促进了《华夏圣经》的健康发展。
  后世的华夏学者给予了《华夏圣经》高度的赞扬,正是因为《华夏圣经》的编纂和弘扬,最终将为华夏建立了一个可持续发展的道德环境,为华夏的稳定和团结铸造了一个牢固的基础。当然对于那些被大明王朝入侵过的民族而言,《华夏圣经》就是一部赤裸裸的为侵略者掩盖罪行的书籍,当然这是后话,这里就不在提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