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9章 小说趣味的来源(四)
作者:牙儿关      更新:2021-04-23 04:44      字数:1246
  我在前边曾多次强调,转折点之后,主要人物将进入一个更高层面的斗争阶段,这就是转折点要完成的第一个任务。我有意使用“斗争”这个词,是要强调人物的主动行为。即使主要人物在小说的前半段一直处于被动,采取的行动仅仅停留在对外来刺激的反应上,那么,在到了次高潮位置的转折点上,他就必须要采取由个人意志指导的主动行动。被动的反应是不会给主要人物造成本质性转化的,也是没有趣味的。只有在主要人物自觉地做出选择的情况下,他才会走向觉悟,走向更新。选择的压迫与自觉的意志既让他暴露了自己,也让他改变了自己。
  转折点要完成的第二个任务,是主要人物对事物的认识的提高,这包括他对事件的认识,对刺激因素的认识和对自身的认识,甚至是对世界观和人生观的认识。麦康伯先生面对狮子选择了逃跑之后,他发现妻子已不再是他曾经了解的妻子,同伴也不是原来的同伴,生活也不是原本的生活,甚至他自己也已不再是逃跑之前的自己,于是他必须要行动,要再次检验自己,证明自己。基于这种认识,他便将小说引向了最后的高潮。
  转折点要完成的第三个任务,是产生见解。在十九世纪的小说中曾经兴盛过一种讲述哲理的做法,时间已经证明那是不成功的。只有不成熟的读者才会在小说中寻找哲理性的句子,以希望对自己有所启示,他们甚至会将这些句子抄写在笔记本上,但终究不会记住,而且不会对他们的生活产生真正的影响。小说中的思想不应该是由小说家讲述出来的,而是在主要人物的命运发生重大转折的时候,被形象地演示出来的,小说中思想的载体是故事,是人物命运的转折点。当主要人物在转折点上遭受到重大挫折(长篇小说中偶尔也会出现取得阶段性胜利的转折点),便会在他与刺激性因素之间产生一条鸿沟。这个刺激因素不一定是你的敌人,他可能是你的家人或伙伴,然而,当他们处在主要人物的对立面并给他造成重大挫折时,他们所产生的作用和小说家对他的使用,是与敌人相当的。
  那么这条鸿沟意味着什么呢?它意味着主要人物会暴露出自身的缺陷或真相,意味着错误的选择和再次选择,意味着需要对双方的关系重新认知和定位,甚至意味着敌人不是敌人、朋友不是朋友、亲人不是亲人等等混乱的发生或澄清……。
  于是,在鸿沟之中见解产生了,小说家的思想被形象化地表演了出来——当然,小说家也有被演化出来的新思想吓上一跳的机会,而且是很多的机会。
  讲到此处,对于转折点我们已经有了粗略的了解。其实,任何一个戏剧***,只要是被小说家作为转折点来使用,它的形态和要求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小说家如何创造性地运用这些原理。我在此处讲述的这些原理,是对历代小说家创作规律的总结,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技术,但是,小说创作的原理就如同化学公式,只有通过小说家的聪明才智才能将它们点石成金,如果没有创造性思维,掌握再多的原理也不会产生打动读者的功效。所以,我要再次强调,小说技术应该是被拿来创造性发挥的,而不是僵化地“照猫画虎”,只有当我们的小说能够顺利地感动读者,而读者又在我们的小说中轻易找不到技术的痕迹时,我们才算是学会了小说技术的初步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