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洗手礼
作者:天山融水      更新:2021-04-18 02:10      字数:2677
  卢俊义带着阿迪力江给他的帽子,去了庄园后面的果园,这次吃席的地方就在果园里,因为那里不但空间大,景色也非常好,而且还有树荫乘凉。
  但当卢俊义走近果园后,居然看见了一个小个子老头在骂人,一旁的买依力和阿合都在劝解,不过看样子老头还是非常愤怒,他不断的在值责一个十八九岁的小伙子。
  这位小伙子穿着套头式高领衬衣,衣领上刺绣着彩色的图案,外面套西式背心,打扮的非常整洁,不过他现在满脸都是尴尬和歉意,手里抱着一个红铜打制的水壶,听着老头的指责,一句话也不敢说。
  卢俊义听了一会儿,才注意到老人说的居然是维语,也就是说老人是维吾尔族,可惜卢俊义不会维语,不然就可以知道老人在骂什么了,不过看样子应该是那个十八九岁的小伙子招惹了老人家。
  “唉!兄弟,这是怎么了!”卢俊义向一位民族青年问道。
  “那小子给老爷子倒了两次水,就不倒了,这可把等了半天的老爷子气坏了。”青年解释道。
  卢俊义看看那位小伙子手里的水壶,又看看另一边洗手的客人,也明白了小伙子为什么被骂,原来是洗手水没有倒对。
  “给洗手水”特指西域少数民族民间在礼尚往来的人生礼仪和迎宾待客的社交活动中,主人亲自或特意安排专人向客人掬起的手掌倒水,服侍客人洗手,是使洗手的自然功能与社会人际关系、交友之道得到巧妙结合的一种特殊形式。
  “给洗手水”的礼俗,通常要视不同情况和场合,主要表现为以下两种民俗形态:
  第一种,对于应邀而来的客人要“给洗手水”。
  在西域民间,不论祝贺家庆还是祭奠家难,或者为了娱乐而请客人赴家宴,要根据来客的多少事先安排一两个或几个后生担负“给洗手水”的工作。
  担负这项工作的后生,一般都是知根知底,品行端正,穿戴整洁,懂规矩,做事认真的年轻人。
  当客人们陆续来到的时侯,等候在门前迎宾接友的主人便迎上去,欠身施礼的同时,热情地伸出双手,这就是非常实用的握手礼。
  宾主以握手礼相见,并以温文尔雅的亲切口吻相互问候后,主人便赶忙请客人进屋入席,会再以同样的方式去招呼迎接后面的客人。被主人接待过的客人便由等候在客厅门前的年轻人以“给洗手水”的传统方式来接待。
  年轻人肩上搭着擦手的毛巾,右手提着专用水壶(一种用红铜铸打成的器具),左手端着接水盆(一种用红铜铸打成的器具),笑容可掬、表情谦恭地请客人洗手。
  年轻人右手提壶往客人手上倒水,左手端盆接住从客人手上流下来的水,不把接水盆放在地上而是端着,是为了表示对客人的敬重。
  一般规矩是倒水三次,洗手三次。客人在年轻人的服侍下洗完手后,接过递过来的毛巾,一边擦手一边以各自的方式表示谢意,然后在专人的引导下进屋入座。
  第二种则是对突然光临的贵客要“给洗手水”。
  如果有客人突然光临但主人毫无准备的情况下,“给洗手水”一般在客人坐定,宾主寒暄之后和敬茶吃食之前进行。
  以上两种情况下的给洗手水较为典型,但其中有几个细节人们很敏感。首先,主人或代理主人执行“给洗手水”这项工作的年轻人必须把水先浇在自己手上,试一试水的温度。这样做的目的是避免客人感到水太凉或太热。
  其次,倒水时一定要精力集中,不能在不到三遍时就停止浇水,而使客人已伸出掬水的手收也不是,不收也不是,尴尬难堪,这是出客人的洋相,是极大的失礼,是一种缺教养、不懂规矩的表现。
  现在发生的事情就是这样的,那位小伙子没有倒出第三遍水,这把遵循传统民俗的老人给惹怒了
  这样的事一旦发生,客人会因此而勃然大怒的可能性较高,拍案责骂也有,更有甚者会拂袖而去。老爷子这样指责小伙子算是轻的了。
  这样的事情弄得在场的人都很尴尬。买依力也觉得小伙子丢了他的脸面,倒水的小伙子也因此而处于尴尬的境地,他甚至可能恶名远扬,从此永远失去在此类场合出头露面、帮人做事的荣誉。
  这种事情就和汉族逢年过节或者红白喜事端盘子一样的,每个端盘子上菜的小伙子都会得到吃席人的夸奖,说他们能干懂事,事后提到小伙子也会说声“好!”
  可要是端盘子把菜倒在宾客头上就是另一回事了,客人的愤怒就不说了,估计下次你也没有机会继续干了,谁都知道你是一个冒冒失失的小伙子,再也不会有这样的机会交给你了,别人说起你来也会变成:“唉,那个小伙子不成,做事冒冒失失的,他连端个菜都能打翻淋到人头上,还能干个什么?”
  这位老爷子指责完小伙子后,重新在买依力的亲自服侍下洗了手,才气哼哼的进了果园。
  卢俊义见没有热闹可看,便找个小伙子洗了手,然后用毛巾擦干,也进了果园。
  洗手礼对侍者有要求,其实对客人也有要求。
  如果客人洗了手之后不是把手上的水珠小心地搓入接水盆内,然后用毛巾拭干,而是甩手,使手上的水珠溅得到处都是,或者洗手不到三遍就把手抽回,使浇到手上的水直落入盆内而溅出来,或洗得没完没了,也会被视为粗野、浅陋、不懂规矩被人们取笑。
  不论洗手或“小净”都要冲浇三遍,少于三遍没有达到洗手的目的,洗得太多则会被理解为是有意捉弄人,是对给洗手水者的不尊重。
  洗手时甩水,西域的人们根据信仰思维惯性认为不但洗浴“失效”,前功尽弃,而且更加污秽不堪。
  汉族人洗脸、洗手或洗脚都习惯于盆洗,民族人却与此相反,不论是节日、聚礼前和房事后的“大净”,每日五次礼拜前的“小净”,还是世俗生活中餐前必需的洗手,特别是那仪式化的“给洗手水”礼俗等,都采取浇水冲洗的方式。
  也就是说,冲洗是名族人基本的洗浴方式,是约定俗成的习惯。
  民族人洗手必以冲洗的方式进行的习惯的形成,首先与他们传统的进餐方式有关。民族人接受筷子并作为自己进餐用的一种工具而普遍使用以前,人们除了吃汤面片或玉米面粥等稀、汤饭时用小木勺以外,吃其他的饭食是直接用手抓来送到嘴里吃。
  手又是人们在生活中无处不用、无时不用的,最容易受到污染,经常洗手可以保证健康。其次,民族人浇水冲洗的洗浴方式,与民族人所处的自然环境为“缺水”的地域特点有关。
  西域地广、少雨,民族人对水有一种特殊的感情。
  生活中大量需要用水,但水资源又那么缺乏,“省水”成为“用水”的前提。自然环境和生活条件,使很多少数民族选择了“冲洗”这种方式,这样既可以最大限度地省水,又可以以最低的用水量达到最高的洁净度。
  后来逐渐演变成“给洗手水”这种礼仪化的民俗形式,代代相传。“给洗手水”礼俗的形成流行,还与过去西域,地广人稀,部落、民族之间的争战械斗频繁,人们渴望人间的友好和睦与安宁有关;
  也与尘沙飞扬的暴浮尘天气,人的机体最容易被污染,常有瘟疫流行,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安全等原因有关。
  ps:洗手礼主要适应与信仰伊教的民族,常见的有维吾尔族,哈萨克族,回族等
  喜欢天山农场请大家收藏:()天山农场18书包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