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百一十二章 绍之谋算
虽然本来就知道,但何进听了还是有些犹豫。
袁绍说:“太后之所以能压制明公,不过是如同先帝一样,便是掌握了多达十万人的西园军。而明公掌握的军队却比车骑将军的少。因此要想迫使娘娘让权,明公就必须增加手中的军队。而贸然扩军,势必会引起太后娘娘的反对,难以为也。因此必须要召外兵进京,如此便能在短时间内使明公军队大涨。
可环顾天下,皇甫嵩的十万关中军还要防备凉国,不能轻动。除关中军外,其他官军要么是数量太少,要么是不能擅动,只有董卓的数万并州军最合适。而且董卓自知反臣身份已经暴露,他为保命,只得对明公您言听计从。是以明公可以用之以成大事也!”
何进皱眉道:“那便直接召他进京,不就行了吗?何必大费周章,让他先到临近京师的河东郡待命?”
袁绍道:“明公,在下这么做,也是让太后娘娘有所余地,也是为了避免冒不必要的险啊。”
何进半信半疑地说:“你是说,董卓虽然臣服于我,但毕竟是包藏祸心的反臣,召他进京总归有些冒险。让我再去请示娘娘,若娘娘同意诛杀宦官,便不召董卓进京;若娘娘仍旧包庇宋典等人,再冒险召董卓进京不迟?”
见何进可算听他的了,袁绍激动得用拳头砸在另一手的手心上,说:“正是!明公身为外戚,太后娘娘作为连接起外戚与皇权之间的桥梁,是明公执掌朝政的保障。因此明公决不能与太后娘娘闹得过僵,即便是要逼迫太后娘娘让渡出大权,也一定要掌握好度,既要太后娘娘服从明公,又不能让太后娘娘过于厌恨明公,以至于与明公决裂。
因此,明公要剿除宦官、代行皇权,首先就要以加强兵权、使兵权重于车骑将军的方式,来促使太后娘娘认清现实。当然,若是见明公能轻松调动天下所有官军、甚至连不服王命的董卓也受明公的调遣,便足以使太后娘娘从此对明公言听计从、事事以明公为主,那么我等便不必大费周章,便可以让董卓退回并州。但若太后娘娘一意孤行,那明公再召他率领并州军进京,亦不迟也。”
听了袁绍的话,何进很满意,他也说:“娘娘与我有兄妹之亲,若不到最后,自然还是和气的好。”
袁绍道:“是是,明公英明。”
何进叹了口气,说:“好吧,就这么接着办下去吧!希望你袁本初之计策,果真能够成功。”
“谢明公信任!”
走出大将军府后,袁绍踌躇满志,他望向远处的天空,心情无比地愉悦。继而他走上自家豪华无比的马车,坐进车厢里,仍旧沉浸于即将胜利的喜悦中。袁绍满心都在想着,只要他成功劝服了何进绞杀所有宦官,那么虽然首功自然是何进的,但同时天下人也会深深地记住他,没有他的鼓动,这件事也办不成。
想当年阳球诛杀王甫时,就是杨彪鼓动了他,因此杨彪开始一路飙升。至今虽然他没有录尚书事之权,但他的份量,却是三位录尚书事所不能轻视的。袁绍开始遐想,杨彪只不过在诛杀王甫一人时出了力,就能获得如此之高的声望和权势;那么他助何进诛杀了所有的宦官,他的声望和权势又该有多高呢?
想到这,袁绍脸上的笑容更为灿烂。袁绍还想到,只要他助何进诛杀了天下都极其仇恨的十常侍,那么士人们一定会更加支持他。如此一来,有了全天下士人的支持,他在汝南袁氏中的地位便更为稳固,即便是袁术也将难望项背;汝南袁氏也将得以延续自己在全天下世家之中的超然地位,甚至可以从四世三公,变成五世三公!
想到这,袁绍脸上的笑容更为畅快,甚至笑出了声来。继而他又想到,只要在他的辅佐下,他的主君何进取代由曹操辅佐的太后,成为至高无上的代行皇权者,那么他也将水涨船高,地位必将超过曹操。
想到曹操,袁绍渐渐地收敛了自己的笑容。不知道曹操到底是采取了什么方法,居然把太后蛊惑得五迷三道,不仅愿意用他为尚书令来实施新政,而且在改朝换代后,还以曹操录尚书事,成为事实上的宰相。一个宦官的孙子成为宰相,而累代公卿的自己却连两千石都还不是,想到这,袁绍嫉妒得握紧了双拳。
不过,想到何进即将成功逼迫太后让权,袁绍便也释然了。只要得到了董卓的支持,那么何进所掌握的军队就超过了何苗。即便是太后,也不得不考虑考虑,她敢不敢与一位手握天下最多重兵的权臣争权。届时,太后失势,依附于太后的曹操也将随之失势,他便得偿所愿了。
想到这,袁绍复又高兴起来。令袁绍感到惬意的,还有董卓派李儒送来的厚礼。本来得知李儒送上贿赂,袁绍其实并不以为意,毕竟汝南袁氏乃全天下首屈一指的大族,别的没有,钱有的是。可当前几天秘密进京的李儒来到他的家宅,在他面前打开数十个大箱子之中的一个箱子时,从中放射而出的璀璨金光,还是让他在那一霎那晃了眼。
贸易战失败后,参与囤积居奇的汝南袁氏也损失惨重。自那以后,这还是袁绍第一次亲眼目睹这么多黄金。黄金多得让他也抛下了矜持,让他竟毫不掩饰自己的贪婪,问李儒,董卓的并州那么贫瘠,他们是怎么搜刮到这么多黄金的?
袁绍记得,李儒很得意地告诉他,并州虽然十分贫瘠,但并州的世家却富得流油。董卓正是采取了李儒的建议,出动并州军大肆抢掠并州世家,并且大肆开掘各个世家的祖坟,便获利颇丰。袁绍进而猜想到,难怪在陈仓会战之后董卓能迅速恢复并州军,原来是盗掘坟墓得到了充足的钱财作为军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