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章 落幕
作者:胡狗子      更新:2021-03-31 04:49      字数:3664
  升元五年十月初七,宜嫁娶、纳采、出行、动土。这天浩大的犒劳北伐的钦差队列在江宁城外集结完毕,等待着钦差大臣的到来,全军即将北上。
  钦差队列以江宁禁军朝云军、豹韬军组成,附带上部分京畿之地的厢军,浩浩荡荡近两万人,携带着大批行赏的物资,自三日前便在江宁城外陆续安营扎寨了下来,浩浩乎近乎占满了整个江宁北城门外,连绵几十里。
  这几日的江宁城早就传开了南北方将议和的消息。一个月前的江宁誓师大会宛如还在眼前,那天激情澎湃的帝王李昪将象征皇权的金剑递给了征北大将军向胥,后者提剑振臂高呼,惊才绝艳的大学生冯延巳亲读北伐檄文,壮烈誓师中,三路大军趁势即刻北上。
  那是整座江宁城都见证的惊才绝艳的一刻,压抑了许久的家国天下情绪在那场举国之力的北伐誓师中被点燃。年轻一辈们跃跃欲试,脸上喜气洋洋,希望在这场浩大的北伐中能有一个出人头地的机会。寒门子弟希望能建功立业鱼跃龙门,一举改变自己乃至家族的命运;至于豪门子弟则希望通过这场北伐战事稳固自身在家族中的身份地位。但对于老一辈人们,他们却基本都是满含热泪,心中想的却是无时无刻不希望北定中原。
  中原,那是一个南方名士读书人们心中最美好的回忆,是老人们压抑了一辈子的情绪。自北方逃难南下后,南方的高士门阀们无时无刻不在希望着等待着这一刻,期盼着能再度回到北方的家园故土。唐末乱世南下逃难近乎百万人?要知道在南方这片富庶之地在百年前不过是一片荒土,历经这些逃难而来的家族们的百年积累与辛苦发展,才让这片南方的江南水乡发展成了现在这般天下经济中心的鱼米之乡。但这里,终究都是漂流在外的异乡人呐,归根结底,这些在南方的人们,根与情都在中原呐。
  南唐北伐的初期确实是顺风顺水,寄予厚望的中西二线也是摧枯拉朽般直插后晋腹地,不被重视的东线也是稳扎稳打,三线出击的南唐朝每日都有一波接一波的信使从江宁城东门进,一路上都是喜气洋洋的。
  初期的捷报让的所有人都以为后晋已经摇摇欲坠了,再用把力,南唐朝争霸中原的梦想只怕就是要成了。那几天的江宁城载歌载舞,人人都在庆祝着重回中原的喜悦。更有甚者,豪门大族们甚至已经开始私下瓜分起中原之地。从渭河到陇右,甚至已经被这些异乡人们分了个干净。
  可惜这种喜悦的情绪并未持续太久,前线很快就传来了对峙的消息。两路大军被后晋军队拼死阻拦在了城外,前进不得,至于另一条东线也是并没有任何消息传出。
  江宁城依旧是每日信使来来去去,带回的消息却让整座城气氛都冷了下来。现在是所有人都知道了北伐前线不利,只怕并不是那般简单就能解决。
  幸运的是江宁城乃至整个南唐朝的煎熬并未超过半个月。随着东线高上离军的大胜破局,中线宁国军,西线昭武军纷纷破城北上。不过三日,南唐大军得前线部队早已站在后晋西京洛阳城外,让的后晋希望借助三城的犄角之势守城的苟延残喘的希望彻底打碎。
  江宁城再度热闹狂喜起来。这次看上去是木已成舟了,只怕是后晋已经是日薄西山,即将是已经冉冉升起的南唐朝入主中原了。
  也就是在这个时候,后晋使节高调前往江宁城,一路上对外表态希望求和。
  初时后晋使节前来江宁请求议和的时候,整座江宁城都爆发出了极度的厌恶感。在如今即将灭国的关头希望通过议和强行续命,那本朝费尽心思打下的后晋领地该如何是好,对那些奋斗在疆场上的战士们又该如何是好,退一万步,那些无时无刻不希望重新回到中原的豪门大族们又该如何是好。
  江宁城通天的喧嚣表达出了一个统一的意见,不同意,相对而言雄才大略且头脑清醒的李昪却还是摒弃左右亲自接见了后晋使节石宗卞。事后证明,这是一次很值得的接见,决定了其后南唐朝坎坷的命运。
  石宗卞不卑不亢前来求和的态度让南唐朝廷甚为不满,他们不明白一个近乎亡国的国家使节怎么可以表现的这般强硬。这时候的后晋不应该是满朝风雨,等待着灭国的结局才是吗。南唐朝廷重臣都不清楚石宗卞这般强硬的底气在哪。
  很快他们就知道了。后晋这一下确实是大手笔,一方面派出使臣前往求和,另一方面又以一己之力联系南方诸国准备着合力攻唐,这确实是大手笔。
  事后证明,石宗卞所言非虚,边境郡城的加急信件很快便呈上了李昪的台前。
  南方诸国一向彼此为政,相互间互不信任,但也曾在南唐朝威风八面的年代有过联手的前科。这次南唐朝举国之力北伐,确实调动了近五十万大军北上,这一下也让的整个国内的守备出现了问题。曾经国境边线都有这王朝最精锐的节度使军队守卫,如今却只剩下了各地厢军在苦苦支撑着。
  在北伐计划提出的时候,在南唐朝廷上确实引发了一场大地震。皇帝李昪一向是怀有着争霸天下的决心。自在前朝升任大司马开始,就一步步对南方军队进行着改革,剔除了很多尸位饕餮的军中将领,希冀于能在有生之年可以对中原有着些许念想。之后随着杨吴禅位,李昪登上了梦寐已久的皇帝位。也就是在这个位子上,李昪开始了对南唐境内的一步步改革紧逼。
  在这个南方各自为政的大方向下,李昪完全继承并消化了杨吴的所有势力,让的新朝南唐成为了南方最举足轻重的政权。随着势力的增强,南方从来都不在李昪的计划中。他做梦都想在天下的正中登场争霸,如今的李昪已经过了半百之年,初年过度劳累的戎马生涯让自己身体越来越差,特别是四十岁时征南平。
  刚刚即位的李昪为了鼓舞新朝士气选择了御驾亲征,也就是在这场戎马一生的军事将领皇帝的最后一次沙场上,李昪不幸被流矢射中。虽经随行太医救了回来,但鬼门关走过一遭的李昪身体开始每况愈下。所以在自己生命的最后时代,李昪力排众议发动了这场席卷全国的北伐战争。他想最后再搏上一次,能不能定鼎中原,生前也就剩这最后一遭了。
  李昪何尝不清楚大军出征造成的后防空虚。可是后晋不是南平,五十万节度使军队他都嫌不够,除了让节度使军队倾巢出动,他能有什么办法。厢军战力低下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他清楚,但却一直难以根除。最大的难题便在于南朝皇权不下郡,郡守控制着各大郡城的所有权利。而这些郡守大多是由当地的豪强大族推荐的人选,对当地的厢军操练也大多是由豪强大族出钱出力所建。期间良莠不齐已是事实,指望他们力挽狂澜?别做梦了。
  在北伐初期的李昪也想过如果其余几国如果联手的后果。但那时候正处在即将建功立业的时候,脑子里满是兴奋。再加上冯延巳,向胥等人的推波助澜,认为北伐不过是摧枯拉朽的事,完全可以让厢军稍微守备等待北伐军回师即可。兴致冲冲的李昪就这样开始了生涯的最后一次北伐战争。
  现在在石宗卞前来后,李昪突然清醒了过来。如今五国大军即将叩关,北伐尚未结束,以后晋不要命的坚守,只怕守个半月一月也是可能性很大,再去指望北伐大军回师勤王只怕是黄花菜都要凉凉。指望厢军?只怕这些高门大族会前线倒戈都不是没有可能。
  李昪这时候有些慌了。强行压下慌乱的心情,让杨秀白送着石宗卞去鸿胪寺休息,自己则召集王公大臣们开始了这场旷日持久的大讨论中。
  这时候的众人才发现事情已经发展到了这般危急的时刻。冯延巳等主战派当堂就开始了破口大骂,宋齐丘等本就不怎么支持北伐的温和派则通通一言不发,静静地现在一旁。
  江宁府很快就传播了出来这个骇人的消息。本来还弹冠相庆的南唐人们就像愣住了一般,完全想不到突然会来这么个五国伐唐。五国叩关的马蹄声甚至已经在边境上传了开来,这次,只怕五国是真的要配合着后晋对南唐进行攻伐了。
  李昪很慌乱。一方面不愿意放弃心中的理想,特别是这可能是自己最后的一次北伐愿望了,眼看着要成功了,他不愿意这么轻易放弃;但另一方面,五国叩关这般大事让自己瞬间又冷静了下来,如果守不住南唐朝,北伐就算打下了洛阳城又能怎么办。
  两下权衡之下,李昪只得放弃北伐这块即将到嘴的肥肉,选择了宋齐丘等人的建议,议和。
  但真正让李昪下定决心议和的,是大皇子齐王李璟的适时意向。偏向于发展经济,让人民能安居乐业的李璟并不看好北伐,是故对后晋投过来的橄榄枝,李璟也是顺手接住。
  对于这个一直当下一代皇帝养的儿子,李昪也是有着自己的考量。当打之年的两个儿子,大儿子李璟偏文士风范,官场政治头脑清晰,手段冷酷,却对沙场一向不喜,对这南唐的一亩三分地就极为满意,缺乏对中原的渴望。二儿子李景迁,作为镇南军节度使打出来自己的风采,堪称新一代军神,可惜李景迁不喜庙堂,与朝臣关系不佳,且对战争有种狂热的渴望,对沙场有种莫名的情绪。虽说二儿子最像自己,但南唐朝不需要一个会打仗的皇帝,需要的是能让人民安居的皇帝能守住这空手打下的家业,所以内心深处,李昪更多偏向了大儿子李璟。
  如今在自己的继承人表达了议和的意向,这是李昪无论如何都要去郑重考虑的。抬眼望了望门口站着的李景迁,后者高大的白衣背影却与这热火朝天的庙堂截然不同。
  回过神来,为难的李昪最终还是接受了议和的建议,即刻便对北伐军发出了诏令。同时令李璟为钦差大臣,白衣楚王李景迁为副使,统领禁军朝云、豹韬二军,附带万余京畿之地的厢军,共计两万人前往北伐前线犒劳将士,宣达诏令。并令大军三日内集结完毕后出发。
  升元五年十月,南唐北伐的钦差大军开始北上,后晋与南唐握手言和,南方五国选择放弃继续叩关。一场本该决定中原归属的北伐就这样走到了终结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