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1章 武英殿英宗求仙道 文渊阁李贤悟天机
作者:
夕熠朝露 更新:2021-03-31 04:26 字数:6490
宏正与李贤告辞,被李贤礼送,出了文渊阁。
出了殿门,宏正见三旺托着太小儿,正趴在汉白玉的栏槛上,向对面的宫殿张望。
“走啦走啦!别看啦。”
太小儿看师父出了文渊阁,往对面一指,喊道:“师傅,你看那。”
宏正往前看去,一个大殿,几个宫女,正出出入入,又一个身影从侧面走了过去,正是李贤。门卫拦住李贤,说了几句话,便放李贤进了大殿。宏正转身问文渊阁的一个小吏。
小吏答道:“那是武英殿。皇上有时就在那里。”
三旺道:“师傅,你看那些宫女,飘飘而来,匆匆而去。我看皇上就在里面。”
宏正道:“走吧,怎么看也不能把皇上看出来。”
“我不看皇上。”太小儿回道,“我看那几个宫女呢。太小儿这么一说,宏正也想到了金柳,问道:“你想找谁,他已经不在这里了。”
太小儿低沉的声音说:“看一看呗,万一在这呢。”
宏正一听这话,觉得太小儿的口气不对,再看太小儿两眼急切切地看,情脉脉地寻,似乎全身的血气都涌上了面颊。看着太小儿憋红了的小脸蛋儿,宏正忽然想到了太小儿的心思。那是从西域带来的,走过了万里海疆也没有一丝减弱的思母、盼母的寻母情结。他不说话了,想让太小儿的心结,在这些宫女们的身上释放,也好让太小儿沉重的心情也放松一些。
宏正也久仰皇宫,便对周围的宫殿欣赏了起来,他东瞅瞅西看看,忽听身后小吏催道:“道长莫停留,这是皇上和大臣们共议国事的地方。生出事端来,我也吃不过的。”
宏正应道:“就走,马上就走。”他转向太小儿提醒道:“好啦好啦,这回看过了吧,这皇宫实在是太小了,你应该到有更多人的地方去找。”
“不是说回大明到京城找妈妈么?现在到了京城,进了皇宫,不是更能找到了吗?”
三旺也听出了问题,不等宏正说话,就抢先说道:“小皇上才到皇宫里找妈妈呢。你要是在这儿能找到妈妈,那你就是皇上啦。”三旺还没说完,太小儿把手一摆,做了一个别出声的手势。宏正顺着太小儿的眼神看出去,武英殿出来了两个人,一前一后,步履匆匆,强健的脚步和举止,显得有些僵硬,边走边比划,好像在说着什么。等二人走出了承天门,太小儿才随口出了一声:“急眼啦。”
“什么急眼了,你都听到什么啦?”三旺问到。
“刚才那两个人,生气了,出门时还说胜者为王,败者为寇呢,好像……”
“李贤出来了。”三旺打断了太小儿说。
宏正看武英殿的大门里,急匆匆走出了李贤。
李贤停住了脚步,往承天门看了一眼,一甩手,急匆匆奔文渊阁而来。宏正看李贤的脚步急,知道有事了。等到了近前,还没说话,李贤招出手来,喊道:“道长,你没走呢,太好了,现在就去见皇上。”
“原来是好事。”宏正道,“我们看你出来的表情异样,以为发生了什么事呢。”
李贤听宏正这么说,看看周围没人,压低声音说:“官场之上,相互倾轧。总有此事,乃家常便饭,不足为怪。道长是不是看出了什么,有算计么?”
“敢问那前一步出来的都是什么人?”
“我前面出来的是曹钦和逯杲。”
宏正说:“你该防他们,恐怕有人心术不正。”
“道长果然有算计,本官请教了。”
“那先前出来的有话,他们说胜者为王败者为寇。”
李贤说:“先出来的是曹钦,他近来有些不轨之举,皇帝召来他,警告他立即改邪归正,我听了个后话,说是不能饶他。不过这些都不是咱们能过问的。皇上今天开恩,请道长现在就去见皇上。”
宏正一听,心里高兴,也不追问曹钦之事了。吩咐太小儿跟着三旺别到处乱跑,便同李贤一起往武英殿走去。
武英殿里,英宗皇上瘫软的身子,斜坐在龙椅上。宏正见过皇上,行道家大礼。皇上见了,嘴里说“免礼”,眼睛却仔细地打量着宏正。
宏正听了皇上说话的口气,心中暗暗高兴。他进殿时已经看见了皇上老态的面容,苍白的脸色里,显出了喜出望外的神色。他觉得自己对李贤说的话,都是大明的头等大事。这一定引起了皇上的兴趣。
“道师从西域来,这一路辛苦,身体还适应吗?”
宏正看皇上说到了西域的历程,心想:皇上还是惦念海外华人啊。他急忙拱手答道:“谢皇上关爱,贫道身体还算能应付,一路上,随行的华人也都好。”
“从海上回来的,你们航海吃什么?睡的好吗?”
宏正看皇上又说到了航海,心里感动,说道:“皇上还惦念着郑和南下的海路和我们的航行,我们大明的威严和皇上的恩德,一定会远播天下。只是航海确实有些困难,我们随船带了粮食,克服困难也能充饥,仅此而已。”
“听李贤说,你们走运河,还徒步过山东,连个马车也没有吗?”
宏正看英宗提起山东,知道他要问山东教乱之事,回道:“我们一路走来,还不算什么,当地百姓的疾苦,实在令人担忧啊,地方官也是维护地方,尽心尽力。”
“你这道师,吃了这么多的苦,我看你还是脸色黝黑,泛着红光,身体也十分地硬朗。道家的养生,真是天下一绝呀。”
宏正听皇上这么说,这才抬起头来,重新看了一眼皇上。
原来,李贤面见英宗,把宏正的话和英宗一说,英宗还真的动了动心思,他对西域的神秘,有了一种探知的欲望,道家的高人,一定知道更有效的养生长寿之道。他对道人有可能引导他更快成仙的思维已经成了习惯,这次对李贤的话甚感兴趣,当即着李贤将宏正带来,要当面请教。
英宗当面向宏正求成仙妙药。宏正心有所悟,只是觉得还有一丝希望,说大事也要耐才是。他不说仙药,只是耐心地把道家的养生长寿之道讲了,皇上也直起了腰身,笑着说:“与道师一见,果然获益匪浅。朕还有许多延年益寿的问题要请教,道师既然住在白云观,就请随时听诏。”
宏正本以为讲完了道家养生,便会进入正题,不想皇上只字未提,现在又有退殿之意,一时手足无措了。宏正直愣愣地站在原地,一个宦官走过来,催促道:“天竺的仙师,皇上的意思已经明了。”一个太监也到了宏正面前,说道:“道家的高人,这也不懂吗?您该退殿啦,请吧。”
“等等!”
宏正拨开宦官,推走太监,说道:“我宏正万里归来,就是为了大明的未来,好不容易觐见了圣上,还没有呈上禀报,怎么就退殿了呢?”
宦官和太监又上前阻拦,他甩开宦官,脱离太监,紧走几步,站在厅中央,两个驾前护卫,抵住宏正。宏正停住脚步,冲皇上一拱手,说道:“贫道宏正,冒死觐见圣上,既是为了皇上,也是为了大明,为了大明在海外的天威。所以我才有话要说,现在我见到了皇上,如果一言不发,这才是不可饶恕的罪过啊。如果皇上圣明,可否容我一言?”
太监和宦官来到宏正身边,一边一个,拉住宏正的胳膊,和两个皇上的驾前护卫一起,把宏正围在了中间。太监喊道:“大胆的老道。皇上面前。怎敢如此无礼。这武英殿,岂是你撒野的地方,皇上不怪罪你,你却不识好歹,再往前走,就是对皇上不利,还不退下!”说完,托住宏正的胳膊就往外拽。
英宗与宏正说话,提到了一些得道成仙的内容,这使英宗对宏正已经有了些好感,不想宏正执意要禀报自己不感兴趣的话题,也觉得心烦,看看两个驾前护卫,拉住了宏正,心想:一个远疆蛮地的道人,不懂宫中礼仪,拉出去也就算了。他没有下旨,只等护卫把宏正拉出去,却见两个护卫,一左一右,拉着宏正的胳膊,拽了几拽,却没有拽动,又推了几推,宏正两脚如落地生根的一般,纹丝不动。李贤看出了宏正的功夫,上前止住护卫,说道:“且慢,圣上有旨意,道长自会离去,汝等却来逐客,是何道理。”
宏正道:“贫道还有一句话要说。十年前皇上在瓦剌也先的大营,也先对皇上无礼,天降惊雷,用也先的坐骑警示也先,贫道也在场,亲眼得见。由此贫道相信皇上的身份不是寻常的天子。”
“等等。”英宗忽然打起了精神。“道长当年也见证了此事吗?”
“贫道不敢虚言。”
“朕能重掌龙椅,实乃天意,贫道此来,为朕证言,也是上天之安排。”
李贤道:“陛下,原来真有此事。难怪也先不敢慢待陛下。陛下重掌天朝,实为大明之幸也。”
“朕果然小看了道长。”英宗喝退太监宦官,屏退左右护卫。
英宗憔悴的面容,似乎一梦刚刚醒来,把殿内重新环视了一遍。他抬起了袍袖,遮住了脸,打了一个哈欠。这才转换了表情,对宏正说道:“道长当初为何在也先的大营里?”
“贫道只为劝说也先与大明和好。”
“结果也是如此。”英宗道,“我听李贤说,你是佛国的道人。你如唐僧取经一般,走遍了西域,还循郑和下西洋之路,回到了大明。道师何必如此劳顿,朕善待道人,道长就留在皇宫为官,岂不是更好?”
宏正笑道:“贫道从天竺返回大明,非为做官。虽千辛万苦,却只求安民心,稳国势,促就天下和安,为陛下赢得天下,治理天下。”
“如此说来,道长一定是广有见识了。如此难得,朕也想听听你的高谈阔论。”
宏正听了皇上的话,觉得皇上离开了得道成仙的话题,也算有了清醒,便说道:“唐僧取经乃是佛家所为,却无人知晓道家在学佛取经的道路上也一直在求索。天下各教,各有其道,其一的佛教,在大明是最为盛行。如果道家不虚心,其结果只能是佛高一尺,道落一丈。如此不能共荣共进,这不是大明的未来。”
皇上说:“你们出家人不劳作,却要受人尊敬,特别是和尚的寺庙,他们有什么高明之处,平常的日子,却也比我这皇宫都热闹。”
宏正说:“中国最兴旺的佛教派别就是禅宗。禅宗的百丈怀海禅师,他就制定了一套清规明则,不仅要遵守戒律,还要“一日不做,一日不食”。要求出家人自食其力,所以佛教也在不断地改进中。这也是与中国的儒教和道教相得益彰的结果。华夏的炎黄子孙几千年,造就了中华文明,曾几盛世,威名天下。然国势中颓复衰,便有几番沉浮。自从有了道教、儒教,天下结束了蛮荒时代。有无数仁人志士,治国明主,付出了不懈的努力,才有了中国特有的文明。佛教远在西域,能被华夏接纳,就是因为中国进步的文明,也是我们文明进步的需要。佛教能引领未来,这对儒教和道教,对大明的未来,实在是利好。这次我从西域回来,就是因为佛教在中国的意向,又有了新的创意,而儒教和道教,对佛教的接纳,影响着中国的未来,所以,大明的未来,将会是一个三教共荣的未来。”
皇上说:“你是道人,为何说佛家的好?”
宏正看了看英宗,觉得刚才的说教,没有英宗感兴趣的内容,便扭转了话意说道:“佛家更明确人靠自己的修炼,人人都会得道,人人都能超过曾经崇拜的神仙。这也是道家讲的道,人合天道,才能心想事成,万事无忧。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不仅是圣贤遵循的,也是普通百姓也能做到的。人要掌握自己的命运,不用拜神求仙,一切都会掌握在自己的手中。”
英宗眼里,放出了迷惑的目光,问道:“你说的到底是佛能成仙还是道能成仙?”
“在某种意义上说,佛就是仙,道也是仙,但是不修炼是绝不能成仙的。吃药只是对人的肉体起作用,这作用的好与坏又另有说道。佛家、道家都讲究自我修炼,又各有特色。佛家讲究善悟,道家讲究慧谋,儒教讲究德行。而任何二者的结合,都能使修炼事半功倍。我们不仅要追求二者的结合,还要向三教合一努力,不求引领天下,至少也会促进大明的发展。能使国泰民安,朝纲和谐,那也是圣上的功德,这可胜过了一切灵丹妙药,也是得道成仙的最高境界。”
英宗道:“我现在服用你们道家的神仙药丸,已经是半仙之体了。岂不是比你说的苦苦修炼要快吗?道师既然有如此高论,也看看朕该何时能得道成仙?”
宏正看自己的话没有说动英宗,知道他还没有从仙丹里走出来,便直言不讳地说道:“圣上所说的神仙药丸,不是道家的。”
“什么?”皇上脸上露出了惊异的表情,问道:“你这是从何说起?”
宏正道:“道家自古炼丹采药,那是道法自然之举,是对修炼的形象描述。而谋求得道,可不是用药的外因所能达到的,如果丹药可以使人成仙,那谁还出家为道,修炼这份清苦。”
“照你这么说,吃药不能成仙吗?”
“是。”宏正不加思索地说,“要成仙,就要修心养性。作为皇上,把大明治理的好了,让儒家之道深入人心,人人都有了功德。皇上有如此引领的功德,自然也会位列仙班了。这只有在中国,才能这么简单。”
“这还简单?这哪比我吃了药丸就能成仙的简单。如果靠这等积累,何年何月成仙,更何谈长生不老。”
宏正说:“所为长生不老,那不是指肉体生命的永在,而是指灵魂的永存。因为大明有三教,所以成仙便有绝好的条件。圣上拥有这样好的条件,又身在累积功德之位,修炼成仙便在自然中了。”
宏正看英宗似乎听进去了,便将话题转向正题,进一步说道:“儒教是中国独有的,郑和下西洋,带给西洋的是和平,是繁荣昌盛。更让那里的人们叹服的,就是儒家思想和大明的德威永驻。我这次从海上回来,就是想恢复郑和海路,使得大明和海外华人的事业共同繁荣。此行与我同归大明的,有永乐年间的前郑和的属下,他们把国威,把中国的儒教思想带给了西洋和南洋,也把子孙留在了哪里。那里的华人没有了大明,便甚是孤独,但心还是大明的心。他们需要的就是恩泽天下的皇恩,盼望着大明,更需要大明再下西洋啊。我这次回来,就带来了海外华人们的上表。”
宏正说着,拿出了一书折。
英宗却不以为然地说:“郑和把他们留在异国,朝廷没有那个能力再管他们了。此事就不必再议了。”
李贤听皇上的口气,怕是又要宣布退殿,他知道宏正还没说完,急忙插上话说:“此事不议。民折容后再阅,先说下一个话题。”
宏正也知道李贤的意思,本想再说三教,也只好停下,急忙转移了话题说:“还有山东闹教乱的事,这关系到大明的江山社稷。”。
李贤看英宗还是依然不耐烦的样子,急忙接过话题来,说道:“教乱之事由来已久。永乐十八年的唐赛儿起事,打的旗号就是神教。洪武、永乐年间的川鄂赣鲁,都多次发生白莲教徒武装暴动,还建号称帝,虽然被镇压了,可是教徒分散流窜开来,他们不会善罢甘休,有了机会就要东山再起。”
“此事朕也都知道了,无需再议了。”
宏正知道皇上还是听不进,他往龙椅上看去,见英宗手里拿着太监递上去的海外民折,脸上却是无精打采的样子。
宏正一心想让英宗看一眼民折,不由自主地又说到了海外华人的话题。
“我大明朝皇恩浩荡,而且我们强大了,大明的影响也强大了,拿西洋人的话来说,就是郑和的船队,大明的恩德。如能将和谐广布天下,仁义礼教洒向海外。皇上的功德便可功高盖世。”
李贤道:“陛下,这是一劳永逸的事。”
宏正又说:“如今贫道一心为朝廷,倘若大明需要,贫道仍可以往来大明与西洋,把儒教的博爱,道家的理念,佛家的慈善,广泛传扬,让大明名扬天下。”
李贤道:“陛下,宏正道长做为一个道家的学经人,佛教的迎经使,儒教的播经者,让中国和南洋、西洋成为一片和谐的天下,这也能体现圣上的功德。即使没有船队八下西洋,也胜似八下西洋。其意义远过于郑和的七下西洋,影响会更加深远,也更加完美。”
“似此得道成仙,各有玄机,不似那么简单的。”
宏正听皇上这话,他抬眼向龙椅上看去,见皇上半睁着眼,下巴颏上下微微地动,嘴巴空嚼了几下,似养心安神之态。他知道自己说了半天,皇上根本没把自己的话听进去。
李贤本想皇上会打起精神来,不想越来越疲软,这才对宏正说:“皇上日理万机,现在龙体欠安,我看还是改日再说吧。”
“准。”
李贤看刚才还昏昏欲睡的英宗,一个“准”字,倒是说的痛快,这让他对皇上的状态也弄不明白了。他觉得再说无益,说不好,或许会惹怒皇上,只好拉住宏正往外走。
宏正还没想好该怎么体面地和皇上告别,已经被李贤连拉带拽地退出了武英殿。
宏正回到文渊阁,三旺和太小儿早等不及了。宏正要和李贤告辞,李贤对宏正说:“道长,你和皇上说的那么多话,你看皇上有什么变化?”
“我看他什么也没听进去。”
“这是你心态有急。英宗虽老矣,可是我看出了英宗有了神缓之意。”
“这我倒是没看出来。”
“我看道长这一来,果然有功德。我下面的案子该顺利了。”
宏正听李贤这么说,忽然抬起手来,掐了几下指头,这才笑道:“有了。”
李贤道:“我只求英宗能理朝政就好。”
宏正道:“只要英宗还算是明君,那我也算没白来。下一步怎么办,还要靠大人费心。另外,我上奏的那些事……”
“我都知道了,只要英宗理政,不用你来,我接着和他说。”
宏正忽然抓起了李贤的手腕,说道:“说也没用,你现在送我出宫。”
李贤说道:“我派人送你们出宫。”
宏正看看三旺身后的官吏,突然把脸一翻,说道:“大人,这可由不得你,你送也得送,不送也得送。”
李贤看宏正的架势,吓了一跳,心想:这老道要劫持本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