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兵工厂
作者:唐大俗人      更新:2021-03-31 01:02      字数:1518
  兵工厂的故事,秦寿不知道听大人讲了多少次。这可是保华镇的骄傲,曾经的天字第一号机密。
  几十年前,保华镇那时还叫龙华镇。是重庆一个非常贫穷、非常偏辟的山中小镇。镇子周围都是山。非常高的山。就是那种站在山脚,抬头都望不到山顶的山。山非常高。镇子里的人要翻山去别的镇子,来回起码一天。鸡叫头遍就要打着火把出门。星星出来了,都还没回家。绝大多数镇子里的人,一辈子就去过周围的几个镇子。别说重庆没去过,就连县城都没有去过。
  保华镇就这样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着。直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当时中国和苏联、美国的关系都非常的紧张。为了防止苏联和美国对中国可能发起的进攻。许多沿海、东北的工厂开始迁往内地。尤其是兵工厂。
  重庆地处西南内地,又四面环山,易守难攻。大量的兵工厂就迁入到了重庆。一番考察之后,其中有一个兵工厂就决定迁入到当时的龙华镇。得知兵工厂要迁入的消息,镇上的干部高兴万分。为了体现革命觉悟,镇上的干部一致决定,将龙华镇的名字改成了保华镇,意思就是保卫中华。
  很快保华镇河边那个破旧的小码头被修葺一新。一条宽阔的马路从重庆直接修到了保华镇。一车一车的士兵,一车一车各种奇怪的机器拉了过来。然后就在保华镇附近一片与世隔绝的大山里,叮叮咚咚的修了起来。
  兵工厂被修建起来之后,就机器轰鸣不停的运转了起来。接下来的几十年,一辆一辆大卡车拉着各种东西进入了兵工厂,又拉着各种东西出了兵工厂。
  兵工厂到底生产什么?镇子里的人根本不知道。通往兵工厂的道路两边,一年到头、从早到晚都有士兵站岗。运东西的大卡车上面都站着表情严肃、满眼警惕的军人。卡车上的东西也被帆布盖得密密实实的,密不透风。
  不过时间久了,镇子里的人也逐渐琢磨出了一些门道。镇子里的人估计兵工厂生产的不是大炮、就是炮弹。因为每隔一段时间,镇子里的人都能听到兵工厂所在山坳里发出巨大的爆炸声。有人推测是兵工厂生产出的大炮在发射炮弹,检测大炮的质量。有人推测是在检验炮弹的质量。但具体是大炮还是炮弹就没有人知道了。
  镇子里的人听着兵工厂的大炮轰鸣了几十年。后来改革开放之后、苏联解体了、中国和美国的关系也不那么紧张了,中国也不需要那么多武器了。兵工厂大炮的轰鸣声渐渐稀松了,后来渐渐停了。
  再后来,镇子里的人得到一个消息,兵工厂要迁走了。刚开始得知这个消息,镇子里面的人根本不相信。用镇子里面老人的话说“这么大一个兵工厂,怎么可能说走就走了。”
  后来兵工厂真的迁走了。一辆辆卡车将东西不停的往外拉。卡车上面依然盖着帆布,站着满眼警惕的士兵。兵工厂的人渐渐走完了。最后,连路边站岗的军人也撤走了。兵工厂一个人都没有了,被彻底的废弃了。
  兵工厂的人刚走光,保华镇里的人马上就跑到了兵工厂,去寻些可以用的、可以卖的东西。柜子、床这些又重又不值钱的东西,兵工厂撤走,自然就抛弃了。镇子里的人,村子里的人像发现了宝贝一样,欢天喜地的抬了回去。
  除了各种家具,人们还在兵工厂发现了很多遗弃的炮弹壳。这终于证实了人们的猜想,兵工厂是生产炮弹的。兵工厂撤走的时候,都专门将炮弹壳收集起来运走了的。但是这么大一个兵工厂,总有遗漏的。有人就在下水道就发现了几颗炮弹壳。有人在人家废弃的房屋,发现装米的罐子是用炮弹壳做的。还有一家人吃饭的桌子,桌面是铁的,桌子的四个脚居然焊接的是四颗炮弹壳。
  镇子里的人发现了炮弹壳,都当成了宝贝。一些成了小孩子的玩具,被小孩子在地上滚来滚去。一些炮弹壳被铁匠打成了刀具。炮弹壳打的刀相当的锋利。连秦寿家的一把杀猪刀都是炮弹壳打的。使用了十几年,杀了上千头猪,一样寒光闪闪,连汗毛都能轻易的剃得下来。
  后来,兵工厂的东西渐渐被人寻完了,也渐渐没人去兵工厂了。兵工厂渐渐也被人遗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