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8章
作者:
胡杨醉燕 更新:2021-03-30 20:04 字数:1940
那灯口还设置得巧妙,能通烟,却可以遮挡风,从而可以保障镜灯在行走中不致熄灭。灯的最顶端还有一个圆圈,恰好可以伸进两根手指,能够方便人提灯走路,或者吊起来挂在哪一处用于照明。
如果只是放在某一个地方,只需要它的四个尖脚站稳在桌子上或者灶台上,就可以履行它的使命。
早些年,这种灯盏还不兴叫镜灯而多是叫做洋灯,因为燃烧的油料不叫煤油而是叫洋油。当然,那时候制作灯盏的铁皮也叫做洋铁皮,还有铁钉也叫做洋钉,用钢骨架支撑的伞叫做洋伞,洗衣用的肥皂叫洋碱,搪瓷盆碗叫洋瓷盆、洋瓷碗。这些都是卢阳生制作的家艺,却不一样的称呼。
卢阳生已经老了,他迫不及待要用自己的名字报铺面的字号,是因为做了多年的手艺,先前一直沾着一个洋字,心里并不舒服。
后来却不得已歇下来,学着捋锄头把、挑牛粪,再后来就成了可以挣工分的手艺。吃大锅饭时,做个灯盏记多少工分,做一年灯盏到年终能够称回来多少斤粮食。就算你再怎么勤快,也不能偷偷在家里做私活,挣外水,就连自己家里用的灯盏也得到生产大队的加工厂去买。
现如今不怕当投机倒把和资本主义尾巴受批判了,一把老骨头,一身老手艺,就敢于打出自己的名字来做招牌,也只有他想得出来。
听说卢阳生十岁上就在城里学做灯盏的手艺,为北伐军打过灯盏,被日本鬼子的刺刀顶着打过灯盏,为白崇禧的军队打过灯盏,技艺当然让人称道。
他解放前回到乡间,真害怕一手好技艺一停手就被荒废掉了,所以,就在桥西头搭了个凉棚务了营生。国军和解放军在桥的东头和西头对峙过,东头是国军,有碉堡,有机枪,有国军的长官和士兵。解放军是从桥的西头向着东头突进的,双方都开了火,枪声炮声响过了停,停过了响,延续了好长时间。现今那桥亭子的梁柱上还有枪眼呢。···
这么对峙着,湖南就和平解放了,东头的人向中间走,西头的人也向中间走,国军和解放军握手言和。
国军接受改编,加入到了解放军,这时候才发现原来对方的队伍里就有自己的亲人,于是,一起成了萧劲光的部下,告别了家乡往别处开拔了。
古桥总算没有被战火给毁掉,那是乡亲们的福。
卢阳生在城里呆过的,胆子大,他就着解放军筑阵地的桥西头搭了个小棚子开张做手艺,当然是赚的解放军的钱,所以他在这里出道比老铁匠还要早好多年数。
现如今,灯油的计划放开了,也就是说灯油可以敞开供应,买灯油不再受到限制,听任你买多少灯油回去点多少,也不会有人限制。
买得起灯油的人家,就是在黑夜里把灯点成一个一个小太阳,也不再有人对你进行斗私批修。你要是肯花油钱,大白天点个灯盏也不会有人说你是臭显摆。
当然,并没有人大白天点灯费油,那真是臭显摆没得说,而且当时大家连温饱也没有得到解决,谁还会去做那些讲究呢。
那是逞富,那是铺张,那是浪费,是烧钱!
现时的饱,岂知饿时的难堪啊!
不过,灯盏生意突然红火起来了。
父邓劲松过古老的木桥时,雄纠纠气昂昂的样子。
过去几年了,镇街上有了些微的变化,国营大饭店里吃面条可以不用粮票了,买糖包子也是。
没有粮票,只要多掏五分钱一角钱。于是,大饭店的客人比往年要多好多,包子柜台前的人则会更多一些。多出来的是乡下来的乡亲,他们吃了饱饭,就爱到镇上的大饭店里来尝个新鲜。
店里的服务员肯定不耐烦,不耐烦并不全是他们对于乡下来的农民顾客有过多的歧视,主要的是他们因为客人多而要多做好多事情,而工资并不会比人少的时候多一点。本来就是干多干少一个样的,你说谁愿意多做那么些事情呢,人都是有一个脑子的嘛。
国营大饭店里服务员态度不好,外面挎着竹篮卖白米发糕的态度可就好了。不过,他们得悄悄地卖,还不是有点怕被当成资本主义尾巴割!
那腰子形状的竹篮里装着白胖胖的发糕,热气腾腾的招惹人,香味让人老远就可以闻出来。
他们得用白布把书发糕盖着,一是为了防尘,更是不想让别人看到。他们寻到路人面前悄声叫卖,路人有意时才揭开那洁净的白布,把白胖胖的发糕展示给人看。你闻着香气,看着眼馋就不自觉地从衣袋里掏出来角票,尝一回新鲜。舍去了要兑换粮票的麻烦,更不用花钱去买一张恶脸看。
售卖发糕的人只好左顾右盼,像是在做贼当强盗似的,张望国营大饭店的大门,惟恐被里面出来佩戴红袖章的人给逮着了。那可是得当成投机倒把,没收了家艺不说,是要开批斗会的。
就算这一次不被没收,人家开了恩,下次就不敢再到这里来做这小生意了,你说不小心能行吗?
···上街道的人得到这样的一份便捷,回到乡下先是一家人乐得品尝,有的就相互转告,说不尽的喜悦。
乡下的人尝到了口味,下次有机会上街道来,就会自觉寻到大饭店的门前来买些发糕回去,一边啃吃一边逛街,脸上洋溢着欢笑,脚步也迈出来轻快。
邓劲松早吃过发糕了,他不打算在街道上停留。他寻到那条小巷,穿过小巷,来到溪河边。再走一段,就到了陈咏梅家的家门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