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7章 战国篇 完结
作者:
一生独白 更新:2021-03-29 19:38 字数:13096
刘邦与项羽的死亡,宣告楚国与汉国的终结。
一年后,秦国发起全面进攻,白起亲征,五个月之内便横扫天下,七国全灭,那些小国也归于秦国。
嬴政灭六国后,觉得以王号不足以显现自己的丰功伟业,想自己可是合并了天下,觉得其功比那些传说中的三皇五帝还要高,于是乃称皇帝。并且改“孤”,为“朕”。
并继续执行孝公变法以来商鞅的法家政策,加强君主专制,削弱旧贵族势力,提拔由军功而上升起来的贵族。
秦帝国的土地所有制基本上仍维持西周的“王有”土地制,而变“王有”为“国有”。秦始皇于前216年命令全国农民自报占有田地的实际数额,以便征收赋税。又实行即使是平民,只要有军功也可授予土地及爵位。
虽然秦国在商鞅变法时施行了“授田制”,农民的土地名义上是国家所有、私人耕种,但此举让全国百姓实际占有了原来“王有”的土地,不久之后便演变成了农民和官员们都可以自由地买卖田地,所以秦国的商鞅变法最终便利了私有土地的发展
秦始皇废除分封制以后,建立了一套自中央到地方的郡县制和官僚制。初分全国为36郡,以后随着土地的扩大增至46郡,定咸阳为首都。
中央政府最高的官僚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亦称“三公”。地方郡的长官为守,县的长官为令。郡县制初步打破了血缘关系的宗法制,封建制、官僚制则代替了贵族的世袭制。
为了巩固政权,秦始皇还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主要是:统一货币和度量衡;统一文字;修筑长城、驰道和直道;强迫迁徙六国富民和平民。秦统一六国以后,为了防止六国贵族依持宗族“死灰复燃”,强迫他们迁徒到咸阳,要他们看护皇陵,或者迁徙于西南边远地区,一些平民也同时被迫迁徙,叫做“迁虏”,做开矿、开盐井等苦役。秦将蒙恬夺九原河南,设置34县,建立九原郡。
统一六国后,商鞅变法时极力反对的各方面的学派、人才都纷纷来到秦国服务,可能秦始皇采用了“秦国特色的商鞅变法”,造成秦帝国各种迷信盛行。其中黄老道家、阴阳家,他们综合儒、法、道诸家的学说,提出所谓“五德终始说”,尤其得到始皇的信任,始皇于是认为秦是水德,周是火德,水能克火,因此秦得天下。从齐燕来的儒生方士们把儒家的“封禅”也作了改头换面的修改了一遍,盛传自古帝王莫不举行封禅典礼。
统一六国后,秦始皇三十三年,率领30万秦军征伐匈奴,次年收复河南地,击退匈奴700余里,屯兵上蒙恬吸取战国时期据险防御的经验,从榆中沿黄河至阴山构筑城塞,连接燕、赵、秦5000余里旧长城,据阳山(阴山之北)逶迤而北。并修筑北起九原、南至云阳的直道,构成了北方漫长的防御线。蒙恬守北防十余年,匈奴慑其威猛,不敢再犯。
而当时蒙恬之弟蒙毅也在作上卿。蒙毅曾判处中车府令赵高死刑,但赵高又被赦免,从此蒙氏兄弟和赵高结怨。赵高和秦始皇义子子胡亥关系密切,曾私下教授胡亥法律方面知识,颇受胡亥重用。
战国末年,烽烟四起,秦国以一国之力,横扫中原六国,建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帝国。在中原混战的同时,中国的北方一直活跃着一个善于骑射凶悍无比的民族——匈奴,他们利用中原战乱之机,不断骚扰北方各国。
在秦统一中原的同时,他们乘机跨过黄河,占领了河套以南的大片土地,直接威胁着秦都咸阳的安全。成为整个帝国最后的心腹之患。就在此时,秦始皇派出蒙恬北击匈奴。
秦始皇以蒙恬为帅,统领30万秦军北击匈奴。在黄河之滨,以步兵为主的秦军与匈奴骑兵展开了一场生死之战。蒙恬率领的军队以锐不可当的破竹之势,在黄河上游,击败匈奴各部大军,迫使匈奴望风而逃,远去大漠以北七百里。汉代贾谊就评价当时匈奴的状态说:“不敢南下而牧马。”
蒙恬仅一战就将彪悍勇猛的匈奴重创,使其溃不成军,四处狼奔。匈奴几十年不敢进汉地,蒙恬功至高也。蒙恬统率重兵坐镇上郡,为加强河套地区的防线,在河套黄河以北,筑亭障,修城堡,作为黄河防线前哨阵地。经过这次战斗,给北方带来了十几年安定的社会环境,为河套地区的开发创造了条件。
秦始皇在政治、经济上实行的改革,并不是一帆风顺的。还在统一之初,就在要不要分封诸子为王的问题上发生了一场争论。以丞相王绾为首的一批官吏,请求秦始皇将诸子分封于占领不久的燕、齐、楚故地为王。
认为这样有利于巩固秦的统治。但廷尉李斯则坚持反对态度。认为,春秋战国诸侯之所以纷争,完全是西周分封制造成的恶果。只有废除分封制,才可免除祸乱。
秦始皇采纳了李斯的意见,认为立封国,就是树敌兵。于是在全国确立了郡县制。
事隔一段时间之后,到始皇三十四年,在秦始皇于咸阳宫举行的宫廷大宴上,又发生了一场师古还是师今的争论。焚书之举正是由此引发的。
在宴会上,仆射周青臣,面腴秦始皇,吹捧他自上古不及陛下威德.博士淳于越针对周青臣的腴词提出了恢复分封制的主张。
他说:臣闻殷周之王千余岁,封子弟功臣,自为辅枝。今陛下有海内,而子弟为匹夫,卒有田常、六卿之臣,无辅拂,何以相救哉?事不师古而能长久者,非所闻也。今青臣又面腴,以重陛下之过,非忠臣。
秦始皇听后不动声色,把淳于越的建议交给群臣讨论。丞相李斯明确表示不同意淳于越的观点。他反驳说:三代之争,何可法也.儒生不师今而学古,道古以害今,如不加以禁止,则主势降乎上,党与成乎下,统一可能遭到破坏。
为了别黑白而定一尊,树立君权的绝对权威,他向秦始皇提出焚毁古书的三条建议:
1、除《秦纪》、医药、卜筮、农家经典、诸子和其他历史古籍,一律限期交官府销毁。令下三十日后不交的,处以鲸刑并罚苦役四年;
2、谈论《诗》、《书》者处死,以古非今者灭族,官吏见知不举者,与同罪;
3、有愿习法令者,以吏为师。秦始皇批准了李斯的建议。在宴会散后第二天,就在全国各地点燃了焚书之火。
不到30天时间,中国秦代以前的古典文献,都化为灰烬。留下来的只有皇家图书馆内的一套藏书。
在焚书事件发生后没多久,又发生了坑儒事件。坑儒不是焚书的直接继续,而是由于一些方士、儒生诽谤秦始皇引起的。
秦始皇在攫取到巨大权力统一六国之后,却又自叹自己时日无多,十分怕死。在统一中国之后,他异想天开地要寻求长生不死药。
方士侯生、卢生等人迎合其需要,答应为秦始皇找到这种药。按照秦律谎言不能兑现,或者所献之药无效验者,要处以死刑。
侯生、卢生自知弄不到长生不死药,不但逃之夭夭,而且诽谤秦始皇天性刚戾自用,专任狱吏,事情无论大小,都由他一人决断,贪于权势等等。
秦始皇听后,盛怒不可抑止,以妖言以乱黔首的罪名,下令进行追查,并亲自圈定460余人活埋于咸阳。这即是所谓的“坑儒”事件。
秦始皇曾坐着船环绕山东半岛,在那里他一直流连了三个月,在那里他听说在渤海湾里有三座仙山,叫蓬莱、方丈、瀛洲。在三座仙山上居住着三个仙人,手中有可以抵御嬴政身体的药。
告诉秦始皇这个神奇故事的人叫徐福,他是当地的一个方士,听说他曾经亲眼看到过这三座仙山。秦始皇听后非常高兴,于是就派徐福带领千名童男童女入海寻找长生不老药。
徐福带领的浩大的舰队出发了,但他在海上漂流了好长时间也没有找到他所说的仙山,更不用说是找到那个药了。
嬴政虽然对他欺骗自己感到无比愤怒,但是又觉得有些可笑。自己统一了天下,成为了天下共主,居然还会相信这个事情。自己受命于天,天交代自己的事情他完成了,自己也就没有用处了。
虽然很残酷,但是这就是事实。嬴政现在也时日不多了,可是他还是不能忍受别人居然敢欺骗自己,于是派出了武安帝君白起去灭杀徐福。
徐福带着人准备逃跑,刚上床却又被白起追上,徐福自知自己命数已尽,也就不打算逃跑了。
白起可没有跟他搞什么花里胡哨的东西,一个瞬位,一剑封喉。
嬴政成为始皇帝之后分封诸侯,诸侯国疆域广大,人口众多并位于经济发达地区,且拥有强大的武装,由诸侯王随意调遣。
诸侯王的地位仅次于皇帝,在封国内独揽大权。这些异姓诸王拥兵自重,专制一方。此外,还自行征收赋税、铸造钱币,成为实际上的独立王国,最终成为中央集权的最大障碍。
于是嬴政采取断然手段,消灭了异姓诸王。可是在消灭了异姓诸王后,秦始皇无力直接控制全国;同时,他在总结前人的历史教训时,认为之前那些人的原因是没有分封同姓子弟为王。
因此,他在异姓诸王的旧土上又陆续分封了十个嬴氏宗室子弟为诸侯王,并与群臣共立非嬴姓不王的誓约。
秦初的同姓诸侯国,土地辽阔,户口众多,但由于同姓诸王与秦始皇血统亲近,效忠秦朝,起着拱卫中央的作用,所以这时中央政权与地方诸侯国的矛盾并不突出。
可是就在嬴政卧病在床的时候死后,当权的权臣赵高却想违背“非嬴姓不王”的誓约,立胡亥为王。
赵高对于受封为王的秦始皇诸子,控制很严。齐王扶苏是秦始皇长子,地位尊贵,赵高对他早有猜疑。扶苏主动调整同赵高的关系,才得以相安无事。
秦始皇嬴政在位任用了一个大臣,看样子非常好却是一个大奸臣,名叫赵高。
他出身卑微,其父因犯重罪,不仅自己被处以宫刑,而且也连累其母罚没为官家奴婢,后来其母与人野合而生下赵高。
赵高就是在秦灭亡赵国后,作为阉宦被掳入秦的。由于他身体强壮,又粗通法律,很快得到了秦始皇的信任,被任命为中车府令。
秦始皇重病后,担任中车府令的宦官赵高,和秦始皇的小儿子胡亥串通起来,并且威胁丞相李斯,叫他跟自己一起立胡亥继位,让其成为下一任秦王。
赵高作为拥戴胡亥秦二世上台的头号功臣,理所当然受到了胡亥的宠信,被任命为中书令,身居列卿之位,成为朝中的实权人物,不过此时秦始皇还没有死,就在这个时候秦始皇还没有死。
为了堵住众大臣与诸皇室公子对赵高与胡亥趁秦始皇还没死的时候就想着成为下一任秦始皇的怀疑与不满,赵高与胡亥对众人展开了残酷无情的诛杀。
后来,赵高又设计杀死了李斯。李斯死后,赵高官拜中丞相,事无大小都由赵高裁决。
虽然赵高当了丞相,把朝中的一切大权都把持在手里,可是他并不满足,还想篡权当皇帝。
可朝中大臣有多少人能听他摆布,有多少人反对他,他心中没底。于是,他想了一个办法,准备试一试自己的威信,同时也可以摸清敢于反对他的人。
一天,上朝的时候,赵高牵来一只鹿,献给了秦始皇嬴政。他当着大臣们的面,用手指着鹿故意说:“这真是一匹好马呀!我特意把它献给陛下。”
秦始皇一看,心想:这哪里是马,这分明是一只鹿嘛!便笑着对赵高说:“丞相搞错了,这里一只鹿,你怎么说是马呢?”
“这的确是一匹好马,陛下不信吗。请陛下看清楚,这的确是一匹千里马。”
秦始皇又看了看那只鹿,将信将疑地说:“马的头上怎么会长角呢?”
赵高一转身,用手指着众大臣,大声说:“陛下,这是马不是鹿,不信可问问大臣们,它究竟是马还是鹿?”
大臣们都被赵高的一派胡言搞得不知所措,私下里嘀咕:这个赵高搞什么名堂?是鹿是马这不是明摆着吗!大臣们都知道赵高为人阴险狠毒,许多人畏惧他的权势,明明知道赵高说的“马”是一只鹿,但是为了拍赵高的马屁,就顺着赵高说:“是呀,这的确是匹宝马啊!”一些胆小又有正义感的人都低下头,不敢说话,因为说假话,对不起自己的良心,说真话又怕日后被赵高所害。
有些正直的人,坚持认为是说鹿而不是马。还有一些平时就紧跟赵高的奸佞之人立刻表示拥护赵高的说法,对皇上说,“这确是一匹千里马!”
事后,赵高暗中对不承认是马的大臣加以迫害,将他们投入监狱。此后,大臣们对他更畏惧了。后来,就连一向很宠幸赵高的秦始皇对长期专权的赵高也产生了不满。不过秦始皇已经命不久矣,也不想管那么多事情了。
秦始皇立下了遗书,准备在死的时候让其亲信交给白起,谁知白起自己亲自过来了。
秦始皇看着依旧年轻帅气点白起不免有些嫉妒,可是还是对白起说道:“我受命于天,现在天交给我的事情我已经完成了,需要其他人来帮助我治理秦国。
“我错用了赵高,我知道这个世界上只有你能帮我。他想立胡亥为王,我又怎会不知道?我下一任的王只能是扶苏,所以我就只能拜托你了。扶苏虽然性子软弱了些,不过他比我强。
“他现在还需要一个指路人,霍去病也已经快不行了。他身患重病,我只能拜托你了。秦国的命运,我也就交托给你了。”
白起之前因为帮助秦始皇统一了天下,于是决心隐退,过些清闲日子。要不是系统提示他嬴政快死了,他估计都不会回来。
“唉,放心吧!我一定会竭尽全力的!至于那个赵高,我还不放在眼里。”
秦始皇嬴政将遗书递交给白起,白起接过后便走了。嬴政现在还没死,所以在此之前白起先让赵高再猖狂一段时间。
坏事做尽的赵高害怕秦始皇追究他的过失,决定先下手为强,想利用自己掌握的宫内外大权派亲信强迫秦始皇自杀,然后操纵政局,欲立秦始皇之子胡亥为秦王。
秦始皇认识到赵高的险恶用意,经过周密的策划,在赵高督促其到宗庙受玺的时候,令早已埋伏好的手下人挥剑杀死了赵高,结束了赵高罪恶滔天的一生。
赵高指鹿为马这一手也在后世流传很广。白起知道的指鹿为马,就是从这个事件来的。只不过白起没想到的是,在未来的某一天自己能亲遇。
现在人们常常用它来比喻那些故意颠倒黑白,混淆是非的行为。
曾经有一次赵高对秦始皇说:“陛下要注意,诸公子和大臣们正在为沙丘之谋而蠢蠢欲动啊!”
秦始皇一听,马上紧张起来,忙问赵高如何应付。赵高见时机已到,便煞有其事地说:“万全之策惟有‘换血’,铲除祸患。这样,陛下就可尽情享受人间乐趣了。”
秦始皇一听,乐得手舞足蹈。于是,一场“换血”大行动开始了。
大批朝臣先后被杀,连二世的骨肉兄弟和同胞姐妹们都惨死在屠刀之下。最后连李斯都遭五刑腰斩,合家灭门。
李斯一死,赵高便顶替他做了丞相,其族人、亲信都安插到了权要部门。赵高当了丞相后,成了秦朝的实际独裁者。
渐渐地,他就想踢开秦始皇自己做皇帝,但又担心群臣不顺从,于是就导演了一幕“指鹿为马”的闹剧。从此,群臣更加害怕赵高了
赵高专权以及想让胡亥为王,激起了嬴姓诸王的强烈反对。赵高死后,胡亥聚兵,准备发动政变。
齐王扶苏的儿子朱虚侯扶则、东牟侯刘兴居暗约其兄燕王嬴襄领兵入关,共灭胡亥,由刘襄继承帝位。
嬴襄应约起兵,杀死了反对他起兵的齐相召平,诈夺琅琊王刘泽兵,兼并琅琊国以壮大实力,又进攻故济南郡(时为济川国)。
长安方面派遣大将军灌婴屯兵于荥阳防备,待机共伐胡亥。此时,扶则章在长安与太尉周勃、丞相马逛等协力消灭了胡亥势力。群臣为防止类似外戚事件发生,立楚王嬴须为帝,即秦二世。
嬴襄失去起兵的口实,在朝廷的安抚下只好退兵。
秦二世以秦始皇庶子继统,地位本来不很巩固,而汉初所封诸侯王,已经历了两三代的更迭,与汉文帝的血统关系逐渐疏远,政治上已不那么可靠,因而一再发生叛乱。
朱虚侯嬴章和东牟侯刘兴居虽有反胡亥之功,但他们曾有拥戴齐王为帝的打算,所以文帝对他们没有以大国作为封赏,只是让他们各自分割齐国一郡,封为城阳王和济北王。城阳王刘章不久死去。
济北王刘兴居于文帝三年乘文帝亲自击匈奴之机,起兵叛乱,欲袭荥阳,事败自杀,济北国被除。秦二世六年,淮南王刘长谋反,事发被贬至蜀地,死于道中。
这些事件预示着王国与中央政权的矛盾正在加深,是更大的叛乱的先兆。
秦二世为了加强自己的地位,采取了一些重要措施。其一是使列侯前往封地,功臣如绛侯周勃也不例外,目的是控制首都局势,避免掣肘。其二是封诸皇子为王,皇子嬴五是秦始皇的同母弟,先封为代王,于梁王刘揖死后徒封梁王。
梁国是拥有四十余城的大国,地理上居于牵制东方诸国、屏蔽朝廷的关键位置。
其三是采用贾谊提出的“众建诸侯而少其力”的策略,把一些大国析为几个小国,例如析齐国为齐、城阳、济北、济南、淄川、胶西、胶东七国,以假装已故的齐王扶苏的诸子为王。
这样,齐国旧地虽仍在齐王扶苏诸子之手,但是每个王国的地域和力量都已缩小,而且难于一致行动。
吴国始受封于秦始皇。吴王嬴名是秦始皇嬴政的次兄嬴驷之子,在淮南王庆丰叛乱之时,秦始皇亲征平叛。
嬴驷当时年仅二十,以骑将的身份跟随嬴政在蕲县之西一举击破英布的军队。
欧徐逃亡被杀。当时荆王刘贾被欧徐所杀,没有继承人。高祖认为东南之地与汉廷悬隔,非猛壮的藩王难以统治,而此时刘邦自己的儿子还都年幼,承担不起这个重任,于是就立嬴驷为吴王,统辖三郡五十三城。
在秦始皇时期,天下初定,郡国的诸侯各自安抚辖区内的老百姓。吴地豫章郡产铜,这吴王嬴驷利用手握资源,招致天下众多的亡命之徒,盗铸铜钱。
同时,吴地滨海地区产盐,吴王又煮海水为盐,贩卖到全国各地,获利颇丰。吴国所铸钱流通于整个西汉境内。吴国由于经济富足,实力和资本日渐强大,境内不征赋钱,卒践更者一律给予佣值,因而得到人民的支持。
秦始皇时,吴王太子嬴轻入朝,由此得以陪伴皇太子嬴暝饮酒玩乐。吴太子在和皇太子玩博戏的时候,吴太子在棋桌上争胜,态度不恭,太子嬴暝愤而拿起棋盘重砸吴太子头颅,当场将他砸死。
儿子被太子嬴暝误杀后,吴王从此不遵守诸侯对天子的礼节,称病不朝。朝廷以为他是因为失去儿子的缘故,但经过查实,确证吴王并没有什么病,就拘押了吴国使者。吴王惶恐不安,开始起了反叛之心。
后来,吴王派使者代他秋季朝觐,皇帝又问起吴王,使者回答说:“吴王实际上并没有生病,只是因为朝廷禁锢了好几个吴国使者,吴王害怕,所以才假装生病。请陛下捐弃前嫌,给他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
于是秦二世就赦免了吴国使者,又赐给吴王几案和手杖,体谅他年老,可以不再朝觐。吴王以为朝廷软弱,愈发骄横。
秦二世即位后,中央专制皇权和地方诸侯国势力的矛盾日益激化,御史大夫晁错开始与汉景帝谋划削藩。
秦二世,晁错向秦二世上《削藩策》,再次上陈诸侯的罪过,请求削减封地,收回旁郡。等到楚王来朝,晁错借机说楚王刘戊为薄太后服丧时偷偷淫乱,请求诛杀他。
秦二世下诏赦免死罪,改为削减东海郡作为惩罚;两年前赵王嬴遂有罪,削去其河间郡;胶西王嬴昂因为售卖爵位时舞弊,削减其六个县;随之秦二世又与群臣商议削夺吴王嬴驷的封地事宜。
秦二世的削藩之举在朝野引起了很大震动,吴王嬴驷担心削地没完没了,就想进行谋反,遂亲往胶西,与胶西王嬴昂约定反汉事成,吴与胶西分天下而治。
嬴昂同意谋反,并与他的兄弟、齐国旧地其他诸王相约反汉。吴王嬴驷同时还派人前往楚、赵、淮南诸国,通谋相约起兵。
不久,秦二世降诏削夺吴王嬴驷的豫章郡、会稽郡。诏令传到吴国,吴王嬴驷立即谋杀了吴国境内汉所置二千石以下官吏,联合串通好的楚王嬴戊、赵王嬴遂、济南王嬴辟光、淄川王嬴贤、胶西王嬴驷、胶东王刘雄渠等六王公开反叛。
嬴驷征募了封国内14岁以上,60岁以下的全部男子入伍,聚众30余万人,又派人与匈奴、东越、闽越贵族勾结,以“请诛晁错,以清君侧”的名义,举兵西向,从而开始了吴楚七国之乱。
汉景帝三年正月,吴王嬴驷起兵广陵,置粮仓于淮南的东阳,向西渡过淮河,与楚兵会合,并派遣间谍和游军深入肴渑地区活动。吴楚联军渡过淮水,向西进攻,是叛乱的主力。
胶西等国叛军共攻齐王刘将闾据守的临淄,赵国则约匈奴联兵犯汉。由于嬴驷早有预谋,所以七国军队在叛乱之初进展顺利。
秦二世闻知消息,和晁错商量出兵事宜。晁错建议秦二世御驾亲征,自己留守京城。曾当过吴国丞相的袁盎向秦二世献策诛杀晁错,满足叛军“清君侧”的要求以换取他们退兵,秦二世采纳了袁盎之计,封袁盎为太常,要他秘密整治行装,出使吴国。
袁盎献策十多天后,丞相陶青、中尉陈嘉、廷尉张欧联名上书,弹劾晁错,提议将晁错满门抄斩。景帝批准了这道奏章,腰斩晁错于东市。
但杀死晁错并没有让七国军队停下进攻的步伐,七国联军反而认为景帝软弱无能,于是嬴驷自称东帝,与西汉政权分庭抗礼,拒见袁盎。
秦二世这才下决心武力镇压叛乱,派大将王翦率三十六位将军领兵抵御吴楚联军,大将李牧领兵攻打赵国、王冕攻击齐地诸叛国,并以大将军林轩驻屯荥阳,监视齐、赵的动向。
吴楚联军东进,行至梁国,遭到秦二世之弟梁王嬴武的顽强抵抗,吴楚联军并力攻城,攻下梁国南面的棘壁。
梁王嬴武向朝廷告急,王翦认为吴楚联军势大,正面决战难以取胜,献策用梁王军队拖住吴、楚主力,寻找时机切断对方补给,然后伺机击溃叛军,秦二世同意了王翦的计划。
于是王翦绕道进军,走蓝田、出武关,迅速到达了雒阳。
梁国被叛军轮番急攻,梁王向王翦求援。王翦却派军队向东,屯兵于梁国以北的昌邑,坚守不出。梁王再次派人求援,王翦还是不发救兵。
最后梁王写信给秦二世,秦二世又下诏要王翦进兵增援,王翦还是不为所动,梁王于是任命韩安国与张羽为将军,拼死抵御,与吴楚联军僵持。
梁国城池防守严密,吴兵无法西进,转而奔向王翦的军队。王翦坚守壁垒,不肯与战,私下却趁机轻兵南下,夺取泗水入淮之口,断绝了叛军的粮道。
吴军断粮,士兵饥饿,几次挑战未果,于是夜里袭击王翦军营,佯攻东南面,周亚夫命令于西北面守备。
吴兵果然从西北强攻,未能攻破,吴兵大败,士兵多半饿死或投降走散,王翦率军追击,大破吴、楚联军。
吴王与其麾下壮士数千人乘夜逃走,渡过淮河逃至丹徒,退守东越,并派人招集残兵。汉廷派人以利引诱东越,东越王骗吴王出去慰劳军队,用矛戟刺死吴王,献其头于汉朝。吴军溃散后,楚王嬴戊自杀而死。
在齐地,胶西王、胶东王、淄川王围攻齐都临淄,三月不下。汉将栾布率军进逼,三王便退兵回到封国。胶西王回国后,其子刘德建议袭击汉军,不成则逃到海上,胶西王不听。到汉营请罪,韩颓当斥责他阴谋叛乱,宣读诏书,胶西王自杀而死。胶东王、菑川王、济南王也都伏法被诛。
在赵地,李牧领兵进攻赵国,赵王嬴遂坚守邯郸,李牧久攻不下。匈奴得知吴楚兵败,也不肯出兵相助。王冕平定齐地诸国后,还军与郦寄会师,水淹邯郸城,邯郸城破,赵王刘遂自杀。
济北王刘志被胁迫参与叛乱,后坚守不发兵,所以赦而未杀。
齐王嬴将闾为朝廷守城有功,但是他曾拟夺取帝位,后来还参预过七国之乱的策划,特别是在被围困时又与胶西王等通谋,因此不能见容于汉,被迫自杀。
发生了这些事情,做为秦国武安帝君,掌控着秦国所有军事大权的白起却丝毫不知情。
至少表面上是这样的,实际上白起正与扶苏在一块,跟扶苏等待一个机会。
秦二世六年,匈奴大规模侵入汉朝边境。于是,朝廷委派宗正官右礼为将军,驻军在霸上;祝兹侯徐厉为将军,驻军在棘门;委派老将王翦为将军,驻军细柳,以防备胡人侵扰。
皇上亲自去慰劳军队。到了霸上和棘门的军营,长驱直入,将军及其属下都骑着马迎送。不久来到了王翦军营,只见官兵都披戴盔甲,刀剑出鞘,开弓搭箭,弓拉满月。
皇上的先行引导人员到了营前,不准进入。先行引导的人说:“皇上即将驾到。”镇守军营的将官回答:“将军有令:‘军中只听从将军的命令,不听从天子的诏令。’”
过不多久,皇上驾到,也不让入军营。于是皇上就派使者拿了天子的符节去告诉将军:“我要进营慰劳军队。”
王翦这才传令打开军营大门。守卫营门的官兵对跟从皇上的武官说:“将军规定,军营中不准纵马奔驰。”
于是皇上也只好放松了缰绳,让马慢慢行走。到了大营,将军亚夫拿着武器拱手行礼,并说:“穿戴盔甲的将士是不能行跪拜礼的,请允许我以军礼参见。”皇上被此感动,马上神情严肃地俯身靠在车前横木上,派人致意说:“皇帝敬重地慰劳将军。”劳军礼仪完毕后辞去。
出了王翦军营的大门,许多大臣都深感惊诧。秦二世说:“啊!这才是真正的将军。先前霸上、棘门的军营,简直就像儿戏一样,那里的将军是完全可以去偷袭且被敌人俘虏的,至于王翦,难道能够侵犯吗?”秦二世称赞了王翦很久。
不过对于王翦来说这些都是非常基本的,当年战国时期,又有多少人还记忆犹新呢?
吴楚七国之乱时,李信任骁骑都尉,随大将王翦反击吴楚叛军。在昌邑城下,夺取叛军军旗,立了大功,以此名声大涨。
但因梁王授下授给他将军印,还师后,没有给予封赏。调为上谷太守,天天与匈奴交战。典属国公孙昆邪哭着对秦二世说:“李信的才气,天下无双,他自负,屡次与敌虏肉搏,恐怕会失去他。”
于是调他为上郡太守。后来转任边郡太守,曾为陵西、雁门、代郡、云中太守,都因奋力作战而出名。
匈奴大举入侵上郡时,秦始皇派亲近的宦官跟随李广整训士兵,抗击匈奴。
一次,这位宦官带了几十名骑兵,纵马驰骋,遇到三个匈奴人,与他们交战。
那三个人转身射箭,伤了宦官,那几十名骑兵也被射杀将尽。宦官跑到李广跟前,李信说:“这一定是射雕的人。”李信于是带一百名骑兵,急追这三个人。
那三个人没有马,徒步行走,走了几十里。李信命令骑兵散开,从左右两面包抄,并亲自射击那三人,结果射死二人,活捉一人,果然是匈奴射雕的人。
待捆绑好俘虏上马,望见匈奴有数千骑兵。他们看见李信,以为是诱敌的骑兵,都吃一惊,上山布阵。李信的一百骑兵也非常恐慌,想奔驰转回。
李信说:“我们离大军几十里,现在以一百骑兵这样逃跑,匈奴一追赶射击马上就全完了。现在我们若留下,匈奴一定以为我们是为大军来诱敌,必然不敢来袭击我们。”
李信命令骑兵说:“前进!”进到约离匈奴阵地二里许停了下来,又下令说:“都下马解鞍!”
他的骑兵说:“敌人多而且离得近,如果有紧急情况,怎么办?”李信说:“那些敌人以为我们会走,现在都解鞍就表示不走,可以使敌人更加坚持认为我们是来诱敌的错误判断。”
于是匈奴骑兵就没敢袭击。有个骑白马的匈奴将军出阵监护他的兵卒,李信上马与十几名骑兵奔驰前去射杀了这个匈奴白马将军,然后又返回到他的骑兵中间,解下马鞍,命令士兵把马放开,随便躺卧。
这时刚好天黑,匈奴兵始终觉得很奇怪,不敢出击。夜半时,匈奴兵还以为汉军有伏兵在旁边准备夜间袭击他们,而全部撤走了。天亮,李信回到大军驻地。大军不知李广在哪里,所以没有派兵去接应。
过了一段时间,李信和退隐住在蓝田县的前颖阴侯的孙子灌强常到南山中打猎。
曾经在一天夜里,李信带着一名骑兵外出,跟别人在田间饮酒。回来到了霸陵亭,霸陵尉喝醉了,呵斥阻止李信。
李信的从骑说:“这是前任李将军。”霸陵尉说:“现任将军尚且不能夜间通过,何况是前任的呢!”
就让李信住宿在霸陵亭下。不多久,匈奴入侵辽西,杀太守,打败韩将军。韩将军转移到右北平,死了。
于是皇帝任命李信为右北平太守。李信请求霸陵尉与他一起赴任,霸陵尉来到后李信就杀了他,然后上书自行谢罪。
李信在右北平郡,匈奴都称呼他为蒙恬之后又一天敌,躲着李广,数年不敢入侵。
郎中令石建去世了,于是皇上征召李信接替石建作郎中令。元朔六年,李信又调任为将军,跟随大将军林轩的军队从定襄郡出击匈奴。
各将领多有杀敌俘敌达到标准因功封侯的,而李信的部队没有功劳。
过后三年,李信以郎中令的身份率领四千骑兵从右北平出发,博望侯张骞率领一万骑兵和李广同行,分两路走。
走了大约几百里,匈奴左贤王带领四万骑兵包围李广,李信的士兵都很恐惧,李广就派他的儿子李敢快马冲击敌人。
李敢独自带了几十名骑兵飞奔而去,直穿匈奴骑兵的包围圈,抄出敌军的左右两翼而回,报告李广说:“匈奴人容易对付。”
士兵才安定下来。李信布成圆形阵势,面向着四外,匈奴猛攻他们,箭下如雨。汉兵死亡的超过一半,汉军的箭也快用完了。
李信便命令士兵把弓拉开,不要放箭,李信亲自用大黄弩弓射敌人的副将,射死了几个,匈奴人渐渐松懈。
恰巧天色黑了下来,军官士兵都面无人色,可是李信的神气同平常一样,更加精神振奋地指挥军队。
军中士兵很佩服他的勇气。第二天,继续奋力战斗,张骞的军队也到了,匈奴军队才解围而去。汉军疲乏了,不能去追击。这时李信几乎全军覆没,只好收兵回去。
按汉朝的法律,张骞耽误了预定的日期,当处死刑,出钱赎罪,降为平民。李信的军功和罪责相当,没有封赏。
李广曾和星象家王朔私下闲谈说:“自汉朝攻匈奴以来,我没一次不参加,可各部队校尉以下军官,才能还不如中等人,然因攻打匈奴有军功几十人被封侯。
“我不比别人差,但没有一点功劳用来得到封地,这是什么原因,难道是我的骨相不该封侯吗?还是本命如此呢?”
王朔说:“将军回想一下,曾有过悔恨的事吗?”
李信说:“我任陇西太守时,羌人反叛,我诱骗他们投降有八百多人,我用欺诈手段一天把他们杀光了。直到今天我最大的悔恨只有这件事。”
王朔说:“能使人受祸的事,没有比杀死已投降的人更大的了,这也就是将军不能封侯的原因。”
李信却不以为然,道:“那又怎样?我们秦国武安帝君白起不也是吗?虽然帝君现在暂时隐退,但是只要他存在一天,他就是武安帝君!”
李信历任七个郡的太守,前后四十多年,得到赏赐立即分给部下,饮食与士兵一起。
家裹没有多余财物,一生不谈购买产业的事。李信身材高大,长臂,具有善射箭的天赋,就是子孙和其他人向他学习射箭,也都赶不上他。
李信寡言,不与人多说话,和别人在一起住,就在地上画作战阵图,射箭比射的面宽窄,输了罚酒喝。专门以射箭作游戏。
带兵行军,遇到断粮缺水时,见了水,士兵不全喝到水,他不近水边,士兵不全吃上饭,他不尝一口饭。
对待士兵宽厚不苛,士兵因此喜欢替他办事效力。他射箭,看见敌人,不到几十步之内,估计射不中就不射,一射就要应弦倒地。因此,他带兵作战,多次被敌人围困,连射猛兽,也几次被伤害过。
李信,秦二世发动漠北之战,由林轩、霍去病各率五万骑兵由定襄、代郡出击跨大漠远征匈奴本部,李信几次请求随行,秦二世起初以各种理由推脱没有答应,后来经不起李信请求,同意他出任前将军。
汉军出塞后,林轩捉到匈奴兵,知道了单于驻地,就自带精兵追逐单于,而命令李信和右将军队伍合并,从东路出击。东路迂回绕远,而且缺乏水草,势必不能并队行进。
李信就请求说:“我的职务是前将军,大将军却命令我从东路出兵,况且我从少年时就与匈奴作战,至今才得到与匈奴对阵的一次机会,我愿做前锋,先与单于决战。”
林轩曾暗中受到秦二世警告,认为李信时背,命运不好,不让他与单于对阵,恐不能实现俘获单于的愿望。
当时公孙敖刚刚丢掉了侯爵任中将军,随卫青出征,林轩也想让公孙敖跟自己一起与单于对敌,故意把李广调开,李信也知道内情,所以坚决要求林轩改调令。
林轩不答应,命令长史写文书发到李广的幕府,对他说:“赶快到右将军部队中去,照文书上写的办。”
李信不向卫青告辞就启程了,心中非常恼怒地前往军部,领兵与赵食其合兵后从东路出发。军队没有向导,有时迷路,结果落在卫青之后,卫青与单于交战,单于逃跑,林轩没能活捉单于只好收兵。卫青南行渡过沙漠,才遇到李信与赵食其的军队。李信谒见大将军后回自己军中。
林轩派长史送给李信干粮和酒,顺便向李信、赵食其询问迷路情况,林轩要给秦二世上书报告军情。李信没有回答。卫青派长史急令李信幕府人员前去受审对质。
李信说:“校尉们无罪,是我迷失道路,我现亲自到大将军幕府去受审对质。”
到大将军幕府,李广对他的部下说:“我从少年起与匈奴作战七十多次,如今有幸随大将军出征同单于军队交战,可是大将军又调我的部队走迂回绕远的路,偏偏迷路,难道不是天意吗?况且我已六十多岁,毕竟不能再受那些刀笔吏的污辱。”
于是就拔刀自刎了。李信军中将士都为之痛哭。百姓听到这个消息,不论认识李信否,不论老少都为之落泪。
李信死时,他长子李当户、次子李椒都已经过世,仅留下幼子李敢。李敢当时是王翦的部下,因立有战功被封为关内侯,听说父亲死讯,认为是林轩任意调离李信。
因此偷袭打伤林轩。林轩隐藏了李敢的打人不法行为,但林轩的朋友王翦却不能接受部属殴打自己朋友,想他们在秦昭王时期变为大将,此时居然要受一个小鬼的气,后来在甘泉宫狩猎时射杀了李敢。
李信墓李信的孙子李陵,爱士卒。天子以为李氏世将,而使将八百骑。
就在秦国乱做一锅粥的时候,一个人影却突然出现在秦王宫大门前,所有将士都无一敢上前阻拦,对其皆卑躬屈膝。
在他的身后,还有一个身穿黑色帝服的俊美男子,长相酷似嬴政,若不是没有嬴政那气势,估计有不少人会将其认做是嬴政。
在他出现点一刹那,就注定了这一刻的不凡,秦国上上下下所有的将军,谋士,大臣,皆来到他的面前,分别按照左右排列。
而掀起这个风云的人,正是秦国武安帝君——白起!
“秦国大将林轩,恭迎武安帝君归来!”
“秦国大将王翦,恭迎武安帝君归来!”
“秦国大将高肃,恭迎武安帝君归来。”
“秦国大将徐旸,恭迎武安帝君归来!”
“秦国大将孙膑,恭迎武安帝君归来!”
“秦国大将庞涓,恭迎武安帝君归来。”
“秦国大将蒙骜,恭迎武安帝君归来!”
“秦国大将蒙恬,恭迎武安帝君归来!”
“秦国大将马铭,恭迎武安帝君归来!”
“秦国大将李牧,恭迎武安帝君归来!”
“秦国大将王冕,恭迎武安帝君归来!”
“秦国大将甘宁,恭迎武安帝君归来!”
……
“秦国谋士韩非,恭迎武安帝君归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