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7章 远征军
作者:骡鸡思维      更新:2021-03-27 22:59      字数:3680
  邓范是什么人诸葛亮并不认识,但是既然是来自邺城,又是新野人,他也不妨见一见。
  但见面之后,发现对方只是一个乞丐,年纪也不大,就更是疑惑了。
  “你是……”诸葛亮问道。
  邓范见来人一副儒生打扮,便行理道:“我…在下邓范,字士则。”
  说着就要上前,将周不疑早年给的一件信物递过去。
  一旁的家丁见状,连忙上前接过,来历不明之人还是要防着一点。
  诸葛亮疑惑的接过一块竹牌,反复看了看,看这做工的确是卧龙岗出品的,才问道:“是不疑派你前来的?”
  “算…算是吧。”
  当下就把事情的前因后果说了一遍。诸葛亮闻言,也是眉头紧皱,按邓范的话说,周不疑恐怕是凶多吉少了。
  他所了解的事情自然要比邓范多,很快就怀疑到了与周不疑关系密切的曹冲身上。可如今没有证据,情况也不明朗,他也不好下定论。
  看了看邓范,诸葛亮说道:“一路艰辛,还是先去歇息吧。”
  可不想邓范却是再一抱拳道:“我…我想见我娘。”
  “你娘?”
  “是,在…我原本便…便是新野人士。”
  邓姓在新野也是大姓,这一点诸葛亮并不怀疑,点头示意邓范放松,莫要紧张。
  见诸葛亮耐心听自己说话,邓范也安下心来。这才徐徐说道:“在下本名邓艾,年少时曾与娘亲在卧龙岗逗留过一些时日。”
  “你说啥?”诸葛亮脑子顿时就有些断路了。连忙补了一句道:“你说你叫什么?”
  “邓…邓范,字士则。”
  “本名叫什么?”
  “邓艾。”
  这一回诸葛亮确信自己没有听错。重新打量了面前这个衣衫褴褛的乞丐,不由的有些乍舌,大名鼎鼎的邓艾居然是这幅德行,还站在了自己的面前。
  他的历史知识也很有限,压根没想到邓艾居然是出自新野,而且还和自己有关。
  想到这,诸葛亮忙道:“究竟是怎么个情况,你且坐下慢慢说。”
  一旁的家丁也看傻了,不知道家主今天怎么一回事,居然有兴趣去听这么一个来历不明的小子扯过往,只好让开了一张椅子,示意邓艾坐下说话。
  于是邓艾就磕磕绊绊的将自己的如何与母亲失散,如何辗转到了邺城给说了一遍。
  知道是这么一回事,诸葛亮才点头道:“虽然我也无法肯定你娘亲会在何处,不过若是从新野来的老人,我想应该可以在新月城打探到一些消息的。”
  说着诸葛亮便吩咐了人去寻找邓艾的娘亲,然后又问道:“不知你为何改名叫邓范了?”
  邓艾挠挠头,有些不好意思道:“这个…在下本非士族,只是一介布衣……”说到这,邓艾有些脸红,他说起来连布衣草民都算不上,应该是流民黑户差不多。
  然后继续道:“少时…承蒙在先生家的孤儿院学过一年的启蒙,因此也算…算认得字。可惜……学生没有拜过师,家中又无长…长辈。故而才想到自行起一个士族的名讳。”
  说到这,邓艾又是一阵脸红。这年头,人的等级制度还是很严格的,通常没有来历的人都为流民。但若是有一个文雅的名讳,即便是没有来历,至少也能够让人高看一眼。战乱之年,谁又知道这些人是不是哪个大族不慎失散的亲人呢?
  何况文雅的名字不是能随便装出来的,好歹需要认字、会写,否则也是白搭,一般百姓更是难以想出好名字来。
  “偶见碑文曰:文为世范,行为士则,故而改命为范,字士则。”
  听到这,诸葛亮算是明白了怎么一回事。见邓艾虽然结巴,但言语间调理清晰,这显然不是只在自己家的私塾读了一两年书就可办到的,这几年应该也没少下苦功。
  想到周不疑与其换书和这货在历史上的作为,诸葛亮不由就起了招揽之心。当下道:“既然你叫我一声先生,又是在我卧龙岗蒙学,我看不如就叫回本名吧,我赠你字士载,你看如何?”
  载,开始也,诸葛亮也没想太细,之所以说“士载”是他知道邓艾应该叫这个字,如今也就是借其意,示意邓艾新的开始。
  邓艾闻言,忙拜倒在地,“谢过先生。”
  虽然诸葛亮没有明说,但这意思基本是收他作徒弟了,对于邓艾来说,这绝对是天上掉馅饼的大好事。
  诸葛亮笑了笑,让其先下去洗漱,日后在议。
  送走了邓艾,诸葛亮心情也好了许多。而邓艾千里送讯的举动也触动了他。
  一个新的念头从内心迸发而出。当即遍整理了一番前往临时的宫殿,面见刘协去了。
  “远征军?”刘协有些不敢置信的问道。
  诸葛亮道:“正是,如今各地均为外族犯境,此时若有天子军可远征救援,势必可让百姓归心。”
  刘协还是有些担忧道:“可那些个诸侯并非一心,我江夏军士有限,远征断了补给,如何应战?”
  诸葛亮解释道:“这个陛下倒无需担心,早年刘皇叔远征蜀地,也同样并无多少补给辎重。如今我等也算是兵甲精良,粮草充足。又有何惧哉?此外,在下还想请陛下派遣道法院的传道士前往各地前线,安抚当地的百姓,带领百姓走出困境,此乃大功德也。”
  危难之时,人们最为缺乏的便是希望。若是有信仰,有盼头,那么也都会生活的积极乐观。这对于各地的百姓而言才是真正的帮助。
  刘协听到诸葛亮的提议也动了心思,遂道:“此事朕尚需与元直等人商议一番,孔明先回去准备,待朕的消息便是。”
  诸葛亮回去后,便开始准备起了远征的事宜来。
  远征,并不仅仅只是去打仗的,一方面他所执掌的汉武院本就是一个军事机构,不仅是军校,同事也算是中央军,放在古代便是羽林军。而诸葛亮正好又是光禄勋,因此国家有难领禁卫军出征便代表了皇帝对边境的重视。如此便可以扬国威,让百姓知道国家的皇帝尚在,并且心系百姓。其政治意义远大于军事意义。
  而另一方面,如此多的外族入侵绝对不是偶然,诸葛亮很想知道源头究竟是什么,但躲在家里是无法得到确切的消息的,故而必须出去一趟。
  至于江夏,如今还算平稳,又有吕蒙和徐庶等人在,诸葛亮相信绝对不会出什么变故。也没有人敢在这个时候打江夏的主意。
  “人生不过匆匆几十载,若是再蹉跎岁月,之怕有生之年也难以看到国之统一了。”诸葛亮一面劝说着家里的妻子,一面和几个孩子们说着理想。
  远征毕竟不是去旅游,其危险性比之前攻打许都还要大,家里人多少还是有些想法的。
  小满向来没啥主意,夫君说啥就是啥,黄月英却是多少有些埋冤的。如今诸葛亮都快三十五的人了,她自己更是人老珠黄的年纪,自然不想自己的丈夫再四处奔波。
  “难道就不能安排星锁他们去吗?你也老大不小了,还要出征。”
  诸葛亮陪着笑道:“夫人啊,男儿志在四方,岳丈他老人家不是也年纪一大把了还四处跑吗?……好,好,我这也不是心里焦急吗?外族入侵,我等既有能力,怎可看着大汉百姓受苦呢?”
  这一回,黄月英却没有轻易妥协,而是含泪道:“你看你,上一回差点把命丢了,这半年不到,你又要出去征战,外族不比大汉,他们可不会管你是不是士族。万一有个闪失,岂不是……”
  “夫人放心,为夫答应你,此番出征为夫一定以保住自己的性命为重。”说着,诸葛亮拍了拍黄月英与小满二人的手,将她们的手放在了自己的两颊之上。
  看着诸葛亮的表情,二女也不知道该如何说。这几日来诸葛亮一直愁眉苦脸的,她们也是看在眼里,疼在心里。
  诸葛亮告诉过黄月英,这很可能和他也有些关系,只是这中间的关系并不那么直接而已。若是不知道也就算了,可眼下自己知道,而且也有这样的能力,绝不可坐视不理。作为大汉的男儿,若是连这点责任和担当都没有,如何又撑得起一个家呢?
  最终黄月英还是同意了诸葛亮远行的打算。但这一回她要求找个可靠之人同去,而她所认识并且可以请到的就只有黄忠了。
  于是,诸葛亮只得修书给身在长沙的老将军黄忠,邀请其一同商议远征之事。
  刘备本想将黄忠调集到蜀地的,可又体恤黄忠年纪大了,因此才一直留在了长沙。如今的黄忠更是半赋闲的状态,平日里只是教一些徒弟,并不怎么带兵。
  黄忠接到了诸葛亮的来信就急匆匆的赶到了江夏,对于杀外敌之事,他也很有兴趣。可惜长沙之地并无贼寇可杀,也和诸葛亮一般整日里干担忧。
  来到江夏,黄忠赶到诸葛亮府中,一见面就哈哈大笑道:“你小子能想到老夫啦?”
  诸葛亮苦笑道:“家里夫人担心在下远行,才叨唠老将军一同前去,实乃无耐之举。”
  黄忠脸色一沉道:“什么屁话,你这小子都能上阵杀敌,我还不行了?我看你是越来越不长进了,如今学的和那些士族文人一般,扭扭捏捏的,算什么样子?”
  诸葛亮听黄忠这么说,只好陪笑道:“老将军说的是。”
  黄忠也不废话,直接就大步迈进了诸葛家的后院,看小孩子去了。
  他这个年纪的人到哪都是百无禁忌,自然不避讳什么,就算看了后院的女眷也不碍事。
  二人坐定后,黄忠才郑重其事道:“老夫此番只带了数十子弟兵,不嫌弃吧?”说着黄忠的老脸也有些红。说是来助战的,可就只带了几十个亲卫而已,基本算不上什么战力。
  他也是无奈,如今长沙的军队都算是刘备的兵,他私自前来帮助诸葛亮远征倒没什么,带兵马来就有些说不过去了。
  诸葛亮笑道:“老将军这说哪里话,说起来我也是您老的徒弟,有您老在,可顶数万大军。”
  黄忠哈哈一笑道:“这马屁拍的好,像你们诸葛家的风格。既然这么说,你给老夫我安排个啥职位呗?”
  老而弥坚,诸葛亮顿时想到了这四个字。于是说道:“此番我等出征乃是打着羽林军的旗号,我看不如就由老将军做这个羽林军统帅如何?”
  黄忠道:“也罢,虽然是个虚衔,老夫也就受了。”
  “哪能是虚衔呢,定是陛下亲授。”
  “哈哈哈,如此甚好。”
  于是远征军的统帅就这么定了。
  喜欢轮回之诸葛孔明请大家收藏:()轮回之诸葛孔明18书包更新速度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