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破茧成蝶
作者:廿尘      更新:2021-03-17 13:08      字数:4205
  初次养鱼,夏荷是门外汉,但架不住身边就有两位行家,父亲和五大爷都是养鱼的能手,夏荷只要一切行动听从他们指挥即可:给鱼塘暖塘消毒,放鱼苗买饲料,……父亲夏如海好象这辈子终于找到了得心应手的行当,干得热火朝天,累并欢乐着,身体也由五六十岁的老人恢复到四十多岁的壮年人。他能从早晨睁眼一直干到晚上睡觉,不说辛苦不嫌累,嘴里还哼哼唧唧地哼起了久违的歌曲。
  五大爷的病体也神奇地痊愈了,从医院出来以后,他就有事没事地背着手踱到夏荷的鱼塘来,和弟弟嘀咕嘀咕鱼塘的事,和侄女露两手抓鱼养鱼的绝活,有时甚至挽起裤腿袖口亲自下塘和弟弟一起干活,琢磨遇到的难题。在老哥俩愉快而忘我的努力下,夏荷的鱼塘暄暄腾腾地红火起来。
  日子久了,夏荷干脆就明白地告诉五大爷:“您老人家干脆来鱼塘给我打工算了,除了分红,我每月给您固定工资,您协助我爸爸看好鱼塘养好鱼就行,至于体力活,我再招两个年轻力壮的工人干,您和爸爸就为鱼塘出出点子,查查漏子,当当甩手掌柜就成。”
  五大爷当然乐意,鱼塘是他的心头爱,也是他的骄傲,每天见见鱼塘才能让他气定神闲;更何况每月还有工资,钱对他那个捉襟见肘的怀揣三个儿子的农村家庭来说,可是养身立命的好东西。再退一步,和弟弟侄女一块儿干活,既了了他愈年老愈注重的亲情,又没有在别人手下干活低一头的后顾之忧,所以五大爷也如重焕青春的壮小伙,浑身有使不完的干劲,老兄弟俩的感情也比任何时候更融洽,更团结。鱼塘姓夏,是老哥俩共同的宝贝,他们卯足了劲地拿出光宗耀祖的劲头来摆活它。
  养鱼不是好话计,尤其是刚开始的时候,对年近花甲的父亲和长期未与农家活亲密接触的夏荷,除了繁杂的饲养步骤和一系列善后措施,光是看护鱼塘,也是爷俩的一道坎。特别是雨季,既要防止雨涝鱼塘,要及时疏挖出水道;还要堤防晚上偷鱼的钓鱼的小贼。虽然夏荷也安排了值夜班的工人,但父亲夏如海还是觉得年青工人贪睡,不如自己人看守鱼塘放心。他在鱼塘周围搭起了窝棚,自己亲自守在窝棚里。特别到了鱼快出塘的时候,他一晚上要不定时地拿手电在鱼塘四周巡视几个来回。
  夏天河边潮湿多草,草窠里的蚊子足足有指甲盖大小,隔着衣服都能给人咬出枣核大的疙瘩。五大爷身体不好,晚上窝棚里又潮又湿,不适合心脏病人居住,虽然五大爷一再要求和弟弟搭伴,但夏荷和父亲均不同意;夏如海当然也舍不得女儿大半夜在荒郊野外守夜,所以晚上全是父亲夏如海一个人配合值班工人支应鱼塘的一切。
  夏荷心疼父亲劳累,就花钱多雇了一个同村的老街坊刘叔,和父亲晚上轮流搭伴照顾鱼塘。
  夏荷和父亲夏如海的感情也随着鱼塘的发展而突飞猛进地无限融洽起来。三十多岁的夏荷第一次在父亲面前觉得自己是个被照顾的小女孩,是父亲眼里可以细心呵护和怜惜的小情人。
  随着鱼塘的日趋完善和步入正轨,夏荷的眼光也突然开阔起来:她已经不满足于养一塘鱼了。随着对当地生存环境的考察和对国家及当地政策的研究了解,夏荷有了更广阔的事业设想,那就是把鱼塘扩展成养鱼基地,可以单干,也可以联合其他的小作坊养鱼户合干。
  既然有了设想,那就要把它变成目标,并进一步付诸行动。
  当然夏荷心里明白:养好一土塘鱼,靠五大爷和父亲应该没什么问题,可她夏荷的理想不是一塘鱼,而是要建立一个以养鱼观赏为基地的大型综合养殖基地,除了伴养各种鱼鳖虾蟹和其他水产品,她还想向半洼村的村委申请再多承包一些闲置水滩,建立一个与鱼塘相关连的游赏观光园区。因为与鱼塘一堤之隔的河沿沟渠最近被半洼村的旅游开发委员会开发成了绵延十几里的湿地公园,作为东平湖景区向外延伸的新增景点。
  夏荷想让自己的养鱼基地和对岸的湿地公园互相映衬,互为风景。让半洼村成为整个东平湖库区的风景中最迷人的一段:到时候,几十亩荷花齐盛开,红白相间,水鸟和野鸭子在布满荷叶和水葫芦的水面上浅翔游弋,游人在荷花丛里泛舟媳戏。那情景,想想都美!
  当然为了实现这个宏大的理想,夏荷白天黑夜地都不闲着,人晒黑了,跑瘦了,可她的干劲却一天比一天地高涨:白天跑调研和扩展业务申请,晚上在灯下拿出当年中考的拚命劲,埋头研究苦读科学养殖和产业扩大再生产的相关书籍资料,为自己以后事业的发展补充理论和科学知识。
  同时,她还抽时间跑镇里的农科所,与农科所的养殖专家结成帮扶对子,定期邀请养殖专家到自己的鱼塘进行理论技术指导。因为她知道:现在的社会,单靠祖辈流传的经验是很难将事业做大的,只有依靠科学,汲取新的知识,才能赶上不断进步的社会发展。在这个日新月异的社会里,知识就是财富,科学是唯一可靠的生产力。
  在夏荷的努力下,鱼塘不断地扩展变样,一个宏大的养殖兼观光的绿色生态养鱼基地初具规模。
  随着鱼塘的发展,夏荷的工人队伍也在不断壮大,除了夏家二老和原有的三四个工人,夏荷又招了半洼村几个留守青年妇女做员工。她们都是从小在半洼村土生土长的妹子,抓鱼捕鱼的工夫比一般外行的劳力还要强上几倍。
  她们本来都是农家闲人,除了水里工夫,无其他一技之长,老公们出外打工,这些女人就每天围着孩子老人和锅台转。如今她们被夏荷招来,在离家最近的地方,一边干着舒心的工作,一边照顾老人孩子。因此这份工作对她们来说,无异于是鱼和熊掌兼得的美差。当然勤劳实在的她们对给予自己工作机会的夏老板,除了满满的感激,就是以投桃报李的卖力工作来回馈她的赏识和器重。
  夏荷在水产品销售上也下足了工夫。她跑省城、县城,查资料,看案例,找最专业的工作人员帮助策划营销方案,制定了一整套营销措施,以保证自己的产品在当地上市就能一炮打响。
  最重要的营销措施之一,即重视产品包装。初出茅庐的夏荷深谙现代社会对商品包装的认可和重视。她给自己的鱼塘起了一个好听的名子:荷塘风情园养殖基地。然后找专业广告公司帮助写好宣传词,印刷好精美的宣传册,以赞助的形式反复在当地电视台刷广告;派工人去县城里的宾馆饭店和人口集中的贸易市场发放宣传册,为鱼塘水产品的上市营造声势。
  措施二是依靠当地乡镇政府的的大力扶持和宣传报导,让夏荷的荷塘风情园绿色养鱼基地在半洼村方圆几十里的村镇都声名显赫。
  措施三是借助五大爷名声在外的养鱼技术和诚信人品,让乡亲们心口相传,知道荷塘风情园的鱼是老渔把式的技术散养,好看又好吃,价格又公道,所以订购者蜂拥而至。
  这些得力的营销措施没有辜负夏荷的努力,很快就营造出一个完美的结局:那就是夏荷的鱼儿还未出塘,订单却份至沓来,销售前景让人可期。
  这些订单中有县城和附近饭店宾馆的,也有县城一些较大鱼档的卖鱼商家的,还有零星的一些小的卖鱼商户的。
  第一年鱼儿就丰收了,夏荷的事业迎来了开门红。
  书写到此处可能有朋友要问了:半洼村本身紧挨东平湖边,湖里自然的鱼虾鳖蟹就数不胜数,夏荷弄这么大只的养鱼基地,销售情况会好吗?
  说实话,这问题确实不是非水乡人能够理解的,就象海边的人吃海鲜。据说真正的海鲜百分之六七十都是海边人自我消费掉的,真正运往内地的海产品一半都不到。半洼村和附近村镇的情况也是这样。半洼村的村民,世代半农半渔,鱼季捕鱼,旱季种田,以保证自己一年四季不饿肚子。
  水乡人对各种水产的热爱让不善食腥的外乡人无法感同身受。他们食鱼虾,就象非水乡人食大米白面,一顿缺失,就觉得好象没吃这一顿似的,非得闻到鱼腥味,才算过足了饭瘾。他们不但吃鱼虾鳖蟹,连水草也不放过。
  以前东平湖随便打鱼的时候,下湖捕捞的半洼村的村民们,大鱼大虾舍不得吃,可以卖钱或待客;卖不出的小鱼小虾米,则可以敞开了吃,煮着吃,炸着吃,煎着吃,还可以熬汤喝。
  鱼汤就是夏荷记忆里最美味的乡愁,小鱼苗苗肉肉的,连内脏都不用掏,用玉米面拌一拌,穷的时候连油都不放,在铁锅里煸一煸,然后倒进煮沸的面汤里,放足醋、盐口,葱丝姜丝香菜沫,打在一起,即成无比的美味。深深啜一口,能让你爽到浑身的汗毛孔都舒张开;条件好的家庭,鱼汤里可以再放点面筋,海带,粉条,花生碎,当然最好再来多点胡椒粉。那滋味,品一口,保证让你回味三天。
  电视里播放《舌尖上的中国》时,夏荷就感叹剧组没有东平湖之行,否则东平的鱼汤绝对让全国电视观众垂涎三尺。
  而湖里的水草也浪费不了,菱角,芡实可以卖钱,水杂草可以炒着吃,蒸菜馒头吃,还可以晒干了磨成面做面条吃。
  总之,每一种水产品,每一种吃法都能让水乡人大快朵颐,分分钟陶醉在腥腥的世界里,幸福得无以复加。
  这种以美食为主的潜在资源,又让牛刀小试、事业初成的夏荷在经营管理上放了大招,她进一步扩展了荷塘风情园的规模,相继开发出了以烧烤和水乡菜为特色的水上餐厅系列;夏荷又买下几条东平湖景区替换下来的废弃的游览木船,加以改装修饰,旧物利用做成可住可食的包间,船头设立钓位钓具,让喜欢垂钓的游客在吃饱喝足以后还可以怡情小钓。这种为适应湖区游客游览观光而推出的吃喝玩乐一条龙的服务模式,一经推出即火遍整个东平湖景区。
  夏荷的养鱼基地和东平湖的主河道只有一堤之隔。堤这边是深邃清澈的东平湖,堤那边是是风景优美的鱼塘。盛夏六月,一堤杨柳横亘中间,堤上是如织的游人,男男女女,花枝招展;那边湖面上飘着碧绿的水葫芦叶,湖中摇摆着各种水蛇般妖娆的水草;湖边是随风摇曳的芦苇,雪白的芦花漫天飞舞;这边成片的水塘里是田田的莲叶,中间点缀着粉红一片的荷花,还有雕廊画坊的水上船屋……此情此景,正好应了杨万里的那首古诗: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偶尔塘里跃起几条红须鲤鱼,溅起的水花惊走了一只带着孩子们在荷叶间休憩的红嘴水鸭子,它们飞快地掩进了前方的荷叶丛里……
  游人们在东平湖里泛舟游览,穿湖而过,去对面的腊山上拜访追寻一百零八个梁山好汉的遗骨遗风,玩够了耍累了,就可以到堤对面的荷塘风情园或玩,或吃,或钓鱼,或住宿。保证旅客们高兴而来,尽兴而去。
  夏荷的养鱼基地和广阔的东平湖水面相映成趣,互相烘托,即美化了湖周围的环境,弥补完善了地方湖区旅游措施的不足和瑕疵,又让夏荷的养殖园全面开花,赚得盆满钵满。真正实现了公私的双赢。
  夏荷的荷塘风情园一时名声大噪,随着来来往往游客的宣传,荷塘风情园成了东平湖旅游一个不可错失的景点,不仅带动了湖区旅游业的更加火爆,而且解决了周边许多农民就业难的问题。一些外出打工的人员也开始陆陆续续回乡,或学习夏荷创业,或志愿加入夏荷的养殖园打工。
  夏荷凭着风生水起的事业,不但成了乡镇力捧的新兴民营企业家,还因为是当地的纳税大户,成了县里炙手可热的创业标兵。一时风头无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