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0章 走一条人迹罕至的路(2)
作者:
刘同 更新:2021-06-10 02:23 字数:4117
堂弟今年大三,老师把全班同学分成了8个小组,年度成绩按小组作业来进行评定。堂弟常常跟我抱怨他们小组的成员非常不认真,非常怕麻烦,只想把作业完成就好,根本就不去思考如何做得更好。一开始我只是觉得他在抱怨,于是附和几句权当安慰,后来发现他深陷其中无法自拔。于是我就问他:“你们班有人能和你一起讨论作业吗?特有想法的那种。”他说:“我不知道,好像有一个。”我便说:“你都已经大三了,还没有在班上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同学,老师分组的时候你也就随波逐流,没有争取自己要和谁结成小组。你和一群不认真的同学结伴,不是那些同学的问题,而是你的问题,是你让自己落到今天这个局面的。”堂弟本想再争论几句,可他想了想,好像确实是这么回事。不要抱怨自己的环境有多差,如果你准备充分且有预判的话,就不会被置于这样的环境中。
因为不在意过去的每一次机会,所以才会对自己未来要走的路没有任何规划,最后走到了死胡同不能怪胡同结构太差,只能怪自己来的时候,没有拿着地图选择好哪条是正确的路。
记得小学时在操场上玩,突然天降大雨,所有人都发了疯似的朝教室里跑,然后阿伟在后面说了一句:“跑也没用,反正前面也全是雨。”然后我就停了下来,和他一起走回了教室。
后来遇见一些事,我知道躲也没用,跑也没用,心情不好没用,抱怨也没用,不如干脆安下心来,慢慢地走在雨中,看每一滴雨掉下来的样子,打在身上的样子,溅到泥土的样子,闻闻真正的雨的味道。
现在也是,每当很焦虑时,我就会想起阿伟说:“跑也没用,反正前面也全是雨。”于是释然,微笑。做好当下每一件事,自然就会雨过天晴。
33岁的我,看见比我小12岁的同事也开始实习了,心里的感受甚是奇妙。一方面觉得自己是长辈了,要成熟、稳重、威严;另一方面又把他们当成同龄人,想说什么就说什么。人之所以会变老,并不是外界给了你多大的压力,给你再多的压力,你无所谓的话也是百毒不侵的。但只要自己有一点妥协,一切就会慢慢改变了。人都是被自己弄垮的,这句话还真是没错。
2014.4.1
节约生命,远离作戏
有一种孤独是真话只能对自己说,对别人说的全是言不由衷的假话。
当观影主持人叫我名字的时候,我的脑子里不停地告诫自己:不能说假话,不能说假话……主持人说:“刘同先生,能谈谈你对这部电影的感受吗?”我双眼看着主持人,全场观众扭头看着我,我脑子里全是吐槽的内容,我把想说的话翻来覆去找了一遍,根本找不出一个好听的词语来。我说:“我还在回味,请不要问我。”主持人说:“那电影给你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
最深刻的印象?最深刻的印象应该是每一句好笑的台词都听过,每一个情节都猜中了,演员的每一个表情都是按脚本走的,每一个大反转都像过年的腊肉,饱含年代久远的味道,以及电影开始还不到十分钟,结尾就已经被大伙儿猜中……但这些,我都不能说啊。
我说:“电影里的歌曲非常好听,你看,我现在都能哼出来。”主持人姐姐不依不饶:“那电影中呈现出来的感情,给你带来了什么样的感触呢?”这部电影大概的情节就是一个人爱另外一个人,但没说出口。过了几十年,两人遇见,又没说出口。要命的是,两个人的暧昧程度令所有和他俩在一起的人都成了探照灯,一个始终装纯情,另一个一直装无知。我说:“给我最大的感受是,如果你真的遇见一个好的另一半,能搞就搞一下,搞完了就什么都明白了。别磨磨唧唧的,时不可待,不敢说出来的爱,还是因为不够爱,怕丢脸怕受伤害,这些既然比爱更重要,那就是不够爱。”
主持人接不下去了。临走的时候,公司负责电影宣传的同事狠狠地看着我说“:你说得实在太差了。”我嘻嘻一笑说“:我没说实话就不错啦。”
那天晚上我睡得特别踏实。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我已经不再困惑一个问题——要如何回答别人的问题才能显出自己的好。
记得还没毕业那会儿,凡是别人问我意见,我都会尽可能地找到对方的优点进行评述,对此还沾沾自喜。一位同学明明歌唱得很糟糕,但偏要参加歌唱大赛,她问我的建议。我就说:“你唱得还挺有自己的风格的,应该很容易让评委记住吧。”然后她就花了几百块买了一条裙子,义无反顾地参加了比赛,最终成为垫底歌手,蒙羞而归。我在现场,特别不好意思。我只顾着自己说话是不是有水平,是不是滴水不漏,是不是让对方舒服了,根本就忘记了别人问我意见的时候,是想听到我真正的想法。如果你不好意思实话实说,就最好不要回答,不要给别人错误的信息,问问题的人想知道的是答案,而不是仅仅是赞美。
后来学乖了,开始对事情有了自己的态度和分析。每次别人问我问题的时候,我就会很认真地说:“是这样的,我对这件事情有几个看法……”
我说得格外透彻、特别诚恳,把自己都感动了,心里想着:你看,除了我谁还会那么那么的在乎你啊。
某一次参加审片,看了其他栏目组的节目,轮到我发言的时候,我仔仔细细记录了一整页A4纸的建议,列出了节目里的十大硬伤,以及造成这些硬伤的原因。我才说到第四点,对方节目的制片人已经满脸通红,老板也看不下去了,让我们私下解决。私下再找对方时,那个制片人彻底和我闹掰。我特别不能理解,为什么我那么认真地说出你想听到的答案,你反而不开心了呢?
其实每次我意识到自己身上有某种问题时,就会用尽全力去调整自己的轨道,让自己不要继续朝错误的方向前进。当我意识到自己总是为了让对方开心而去说假话时,我就再也不能允许自己继续谄媚下去。然后我的生活就逐渐变得理直气壮起来。
二十几岁谈了几次恋爱,次次都以不同的理由崩盘,但究其缘由都是因为过多干涉对方的想法。比如一件事情谈不拢,就会一二三四五六七,一条一条摆出来,本来讲的只是事实,或对或错,或黑或白,简简单单,可对方死不认理。那时吵架之后我总说的一句话是:“不怕智商低的,就怕耍无赖的。”智商低的,可以彼此靠近,但耍无赖的就会让你觉得两个人的世界观不符合,常理解释不清楚,这一次即使回避了,下一次还会发生冲突。
后来吵架吵了半天,才发现对方会耍无赖并不是不认理,而是嫌我态度太差,本来亲密无间的两个人,谈判起来就像是上下级关系。
有一年过年回家,我给家里买了一个马桶智能加热坐垫,我妈偏不要。我就努力说服她,说这个坐垫有什么什么作用,对你们会多么多么好。我妈和我吵了两个小时,我脾气倔得要死,我妈就只能用痛哭来表达她的愤怒。我妈一哭,我就傻了,赶紧说:“我哪里说错了,我说的一直是对的啊,你反驳我就是了,干吗要哭啊。”然后我妈就说:“我管你道理对不对,你的态度从一开始就是错的!”
当时我就蒙了。道理对不对不是最重要的,态度对了才是最重要的——这是我妈在我成长之后,又给我上的一堂极其深刻的教育课。有时候,道理可以不用说得太明白,只要用正确且对方能接受的态度表达自己的观点,必然皆大欢喜。之后公司再开会,我开始进行选择性的发言,态度与内容,都是重要的。
小时候,因为对事物没有自己的看法,所以努力让自己看任何事物都有态度,愤青大致如此。后来慢慢成熟了,理解到即使对事物有了自己的看法,也不必一一说出来,你的态度有时无声胜有声。
解释有两种:一种是喋喋不休,一种是沉默不语。前者令人厌恶,后者令人敬畏。当你从喋喋不休的解释,到不再用语言去解释,基本上,你的未来不会浪费时间在“解释”这件事情上,你只会选择做给对方看。
我们可以选择性不说真话,但一定不能说假话。不说真话,可以有自己的态度;说假话,则失去了一个人处世的原则。
听到颠倒是非的事情,不必非得骂回去,只需要“呵呵”。看到搬弄是非的人,不必非得去扇耳光,只需要从有他的世界里消失。冷漠和淡薄,是对不喜欢的人和事,最有力的反击。
电影散场的时候,有不相熟的朋友问:“你就不怕得罪电影导演吗?”我特想回答这位朋友:你一定要相信对方的情商。一个都已经能拍电影的人,怎么能听不出这是为了给面子而采取的迂回答案,他只会表示感谢,而不是横生恨意。如果真有恨意,那他这一部电影之后,应该很难会有下一部吧。
但是这些话我藏在了心里,没有对这位朋友解释,我只是冲他“呵呵”了一下。
如果这么显而易见的问题还要解释的话,继续跟他做朋友应该会累死吧。
当你到了我这个年纪,再细细回想过去那些令人觉得无助崩溃的时刻,多半会觉得那些事情在现在看来就是一个笑谈,你根本想不明白那时的自己怎么会那么纠结,浪费那么多时间。为了让多年后的自己给现在的自己点个赞,请珍爱自己,节约生命,远离作戏。
2014.4.7
只因她像当年的我
有一种孤独是写完最后一篇论文,最后一个锁上大学宿舍的房门,归还完饭卡和借书卡,签完离职手续上的最后一个字,长长地舒了一口气,心里便空了起来。
大概是二十五六岁的那段时间,对于生活中会出现的人总是特别挑剔,一两句话对不上就觉得不是同路人,懒得花时间去了解,懒得花时间去接近,觉得自己都已经25岁了,哪有时间浪费在一个根本不可能和自己持续走完人生路的人身上。
那时流行一句话:人生苦短,不要把时间浪费在不相关的人身上。若你不能在我的生命中成为主角,起码也要成为一个有戏份的配角,若是露一个背影就消失的群众演员,那就直接找剧组结算100块的费用就好,不要占用我作为主角的时间。
25岁,对很多事情都开始有了自己的原则。特别明白自己未来想过的生活,特别知道自己要和谁谈个恋爱,整个人也在25岁左右的日子里变得特别的特别。
人成长的代价,或许就是渐渐地扔掉一些原则,自己却没有觉察。临近30岁的时候,我在一档求职节目做招聘嘉宾。一位在网络媒体做过娱乐记者的姑娘想要求职做电视媒体的娱乐记者。
姑娘性格直爽,口无遮拦,站在那儿不说话,都透出一副天不怕地不怕的样子。
问她在过去的职业生涯中,最骄傲的工作业绩是什么。她说了一个女孩的名字,那个女孩靠脱衣露点成名,其母亲却也深表支持。
我表示不能理解,原因是一个女孩只因脱了两件衣服,说了几句没有底线的话,就令一群受过大学教育、交过多年学费、背负父母殷切期望的媒体人,举着话筒、打着灯光、扛着摄像机,围着去采访,这种采访不仅是对媒体人的侮辱,也是对这个行业的侮辱。
求职女孩很激动地表示她采访的目的是“揭露社会阴暗面”,也是在“批判某种社会低俗现象”。
在这个行业里,有太多打着“揭露阴暗面”的旗帜的报道却实实在在是在猎奇,很多刚入行的年轻人也许不能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