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前言 心灵的成熟也是练出来的
作者:黄相旻      更新:2021-06-10 01:58      字数:4313
  “去寻找你自己的个性吧。”
  “要怎么寻找啊?”
  我分明一条一条地做了清楚的解答,可是他们仍然用一副迷茫的表情不断地重复着同样的问题,好像之前我什么都没有讲过似的。他们到底想要什么?头痛吃止痛药,感冒吃消炎药,如此对症下药一般,他们是否也希望我能拿出一个个现成的“我”,给他们塞到各自的怀里去?可是那个“我”原本就已经在自己的身上了,为什么要到我这里来寻求呢?
  有必要跟别人问自己的长相如何吗?没有必要。只要去瞧一瞧倒映在水坑里的自己就可以了。坑里的水越清净,映在上面的脸也会越清晰。同样,心境越安详孤寂,“我”也会更加凸显。所以,与其要发问“我”在哪里,倒不如静静地走进自己的心里,要知道,“我”已经在内心之中。
  如果不认可“纯粹的我”、“原生态的我”,那么就无法找到自我。
  整容后变美丽的“我”,其实是被欲望塑造出来的一副面具。我们应该抛开面具,接受纯粹的、原生态的我。只有这样,才能了解自己是什么样的人。了解自己,就是等于明白自己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
  讲到这里,大家就会说:“虽然找回了‘我’,但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我回答说:“做一些你想做的事情。”他们思考片刻,又会问:“我不清楚自己想做些什么。”
  对于那些不知道该干什么的人来说,跟他们讲“去做你喜欢的事情吧”这种话,就等于说“别光顾着玩儿,赶紧去学习”一样,只不过是一种唠叨。于是他们会陷入更深的迷宫里。我知道,一心想在我这里寻求答案的他们,该有多么绝望。看着他们失落的样子,我的心也会跟着往下沉。
  问题不止这些。有些人好不容易找到了自己想做的事情,然后满怀激情地告诉别人:“我要做这件事情。我很想去做。”可是周围的人却异口同声地表示反对。
  “这么做,你怎么养活自己啊?不行,千万不要做。”
  遗憾的是,很多正当而立之年的年轻人经常陷入到这种进退两难的窘境中。他们不知道自己想做什么,就算有想做的事情,往往也会被生计捆住手脚。他们非常希望能过上令人羡慕的日子,可是生活并没有那么简单轻松。光阴荏苒,转眼间就碌碌无为地步入了中年。
  无奈之下,他们只好选择一条比较安稳的活路,做一些一半想做另一半不想做的事情。毕竟有一半是想做的,所以,他们安慰自己:起码能够拥有一半的幸福、一半的成功。但事实并非如此。在踌躇的时候,幸福已经远离。
  过着不尽如人意的生活却要装出十分满意的样子,这种日子既难过又乏味。他们会时不时地环顾一下周围的人,并在心里想:那个人幸福吗?那个人对自己的生活满足吗?可是每个人都冠冕堂皇地戴着成功的面具,所以再怎么看,也看不到其真实的一面。不管怎样,除了我之外,其他人看起来都很幸福。大家好像都做着自己喜欢的事情,并过着有意义的生活,所以我更加感到孤独和不安。觉得别人都过得蛮好,只有自己一塌糊涂,过着乱七八糟的生活,因此弄得自己心烦意乱。
  请不要担心,事实并不尽然。就像舞台上的喜剧演员,虽然看起来风头十足,可是一旦脱去那双增高鞋,一米六的矮个儿立马让他显露其本色。这就是人生。所以,请大家千万不要认为只有自己是孤独和不安的。
  一九八六年,我为求学去了美国。在入住寝室的第二天早上,我开始为早饭应该吃点什么而苦恼。听说在美国香蕉很便宜,连猴子都能吃得起。于是我打算出门买一点香蕉。
  在街边我发现了一个叫“star24”的小便利店。一进屋,店员就直直地盯着我看。见到客人来了,盯着也不打招呼,这简直太无礼了。我心想,等买完东西后一定要说他几句。我边想边拿起了香蕉。这时,我突然停住了手,因为我发现了监控器。店员直视的目光,再加上头上转动的监控器,我感觉到一阵不舒服,一下子兴味索然,于是就空手走出了便利店。若是在韩国,店员肯定会主动过来帮我拿香蕉的。这让我油然生出一种莫名的差异感来。
  无奈之下,我进了一家咖啡店。我走到长长的队伍后面开始排队,过了好一阵子才轮到了我。我非常有礼貌地点了餐。
  “请给我拿一些火腿和奶酪三明治好吗?”
  店员好像没有听懂我的英语,耸了耸肩。
  我再一次郑重地重复了一遍。可是不知为什么,店员一直在重复着“Excuse me”。难道美国人听不懂英语吗?我非常恼火,但强忍下来,一字一顿硬邦邦地吐出几个字:“火腿!奶酪三明治!”这下店员才点了点头,问我想要什么样的面包。还用问什么样的面包?到饭馆吃饭的时候,还要问“吃什么样的饭”吗?我竭力掩饰着惊慌,问他都有什么样的面包。看着后面排着那么多人,要一再重复着相同的话,我开始冒出了冷汗。
  这时我正好看见橱窗里摆着各种面包。呃,这不是“牛角面包”吗?当时韩国刚开业的一家面包店里,就有过这种“牛角面包”。于是我底气十足地喊了一声“牛角面包”。可是话音刚落,店员又问道:“要什么样的奶酪?”
  天哪!我只知道法国小说中出现过很多种奶酪,难道在现实生活里也是如此吗?从留学第一天开始,我竟然为了一块该死的奶酪,在众目睽睽之下被弄得狼狈不堪。我急忙看了一下周围,可是橱窗中并没有摆出奶酪。店员有点不耐烦地给我罗列出各种奶酪的名称。想着大概报得差不多的时候,我就随便说了句“Yes”。但是这还没有完全结束。
  “要莴苣吗?”
  “要。”
  “番茄呢?”
  “要。”
  店员不厌其烦地从洋葱、油一直问到醋,最后冷不丁抛出了一句:“Half or all(要整个还是一半)?”
  我惊慌失措地顺口说出了“要”,店员无可奈何地哈哈笑了起来。当时,我真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我好不容易静下心来,问他说的是什么。
  “Half is half,all is all(一半就是一半,整个就是整个)。”
  开什么玩笑,那两个到底有什么区别?店员说价格不一样。“那么哪个更便宜?”店员用一副不解的表情说,当然是“Half”便宜。当时我不知道“Half”就是半个面包,于是理所当然地点了它。等我刚说完,店员就立刻喊出“Next”,紧接着接待下一个客人。被挤到一旁的我非常生气,还没有拿到三明治呢,怎么能这样!“为什么不给三明治?”那个店员一秒钟都没有犹豫,马上甩过来一句:“拿着收据在一旁等着吧。”
  绕过吧台,我看到有一个做三明治的地方。在等三明治的期间,我发现,没有人在点餐的时候像我一样毕恭毕敬地说“Can I have...”。 看来点面包并不需要那种礼节和表面上的庄重。
  稍等片刻,我的三明治出来了。牛角面包本来就很小,加上我点的是一半,所以整个三明治就像菊花糕那么大。我用十美元买了半个三明治和一杯咖啡。坐在吵闹的饭店里,我不禁被面包噎住了。在韩国,用十美元可以在教授食堂吃上五顿饭。而在这里,流一身冷汗所换来的只是区区半个巴掌大的面包和不知名称的一块奶酪、两片火腿,还有烂生菜和西红柿片儿。难道让我付十美元就是吃这些东西吗?
  那天,我虽然肚子很饿,但因为心里有一种莫名的恐惧和不安,弄得连那么小的三明治都没有吃完。那并不仅仅是语言上的差异,他们和我之间分明存在着一种无法用语言表达的隔阂。那天的无奈一直都留在我的心底。美国人和韩国人,他们之间到底有什么样的差别呢?
  通常我们都是看到别人吃什么也跟着吃什么,但是他们吃的是自己喜欢吃的东西。我们往往过着跟大家一样的生活,但是他们却过着自己想过的生活。按自己的口味选好面包、火腿、奶酪,然后再选择各种蔬菜和调料,这样的过程就恰似去寻找自己向往的生活。
  为了找到自己向往的生活,就要根据自身的价值一个一个地去选择。当做完最后一个选择的时候,就能获得自己所期待的幸福人生。
  在人生的道路上该追求什么样的价值,这并没有标准答案。无论是谁,只要建立一个自己所希望的价值就可以了。在三明治里要不要放白菜,是没有人会干涉的。但是选择“价值”跟放不放白菜是不能相提并论的。价值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事情,它决定“我要成为什么样的人”。
  价值决定人的一生。当需要购买昂贵的汽车或包时,我们会反反复复地考虑和计算。但是人生比汽车和包更加珍贵。它只要买了下来,就无法退换,所以,你敢随便选择吗?我的生活完全可以根据自身的选择而发生变化。幸福不是忍痛等待就会自动来临的。必须要建立自我价值,锻炼培养自己,才能找到幸福。
  在我们的社会里,有很多人虽然梦想着自我独立,但是在现实生活里,却成为从属于他人的奴隶。在独立和服从的岔路口,我们如何去做才能得到幸福?实际上,幸福的钥匙恰恰就掌握在“我”的手中。所有的一切都归结到“我”的身上。
  因此,只要驱逐心中的痛苦与不快,就能感受到幸福。幸福不需要跑到外面去找,这是否让你有所放心呢?但愿如此。
  也许大家有很多的话要倾诉出来,如“我能力不足”、“我长得丑”、“我学习不好”、“我没有什么想做的事情”等等。虽然有种种借口,但是幸福就是从如此不完美的“我”开始的。必须要面对一直以来都被回避的、被忽视的“我”,才能解决问题。只有解开心结,才能消除痛苦,痛苦消除了,幸福才会悄悄到来。
  都说人心不可测。在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参加了MBC广播《金鱼俊的个性交谈》的“No交谈”节目,让我有幸能够窥视一下不可测的人心。本书所谈论的虽然是“他们”的故事,但实际上是我们应该好好反思的“自己”的故事。是你、我,还有我们的故事。
  很多年轻人敞开胸怀道出了心里话,他们的年龄大部分在三十岁左右。他们几乎都有同样的想法,即认为自己好像孤零零地一个人被世界所抛弃了,在孤独和不安中为找不到方向而痛苦地受煎熬。他们诉苦说“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会这样”。
  我为什么会喜欢这种人?为什么大家都小看我?为什么我的妻子或丈夫跟我如此的不同?我为什么没有朋友?这都是那些受伤的心灵发出来的痛苦的呻吟。
  我冲破重重的防御膜,“剖开”了他们的内心。这些受伤的心灵希望有人来帮助他们抚平伤痕。可是我并没有给他们敷药予以疗伤,而是让他们晒出伤疤来直接面对。有趣的是,在他们的心里早有了答案。既然如此,他们为什么还要申请前来咨询呢?无非是想从专家那里得到安慰,同时要确认自己的想法是对的,这样他们才会感到心安。但是,我并没有顺着他们的意愿给其相应的肯定,反而冷静地跟他们说“按照你的方式去生活吧”。我是忠告他们,要独立地去面对自己原来的样子。只有学会了独立,才能和大家融合在一起。归根结底,找回“自己”,实际上就是去谋大家共同生活的道路。
  这是一本心理解放书,它能够引导我们寻找自我,并做出独立宣言。这本书鼓励我们在自己身上找出从痛苦的人际关系、矛盾,人生的苦难、伤痛中摆脱出来的方法。也许这是无奈的啦啦队歌。
  人们想得到的往往是安慰,可是我给他们的竟然是“人生本来就很苦,所以要忍受痛苦、接受现实,就按照自己的方式生活吧”之类的回答。忠实于自己的心理旅程是非常艰难的,但是值得去尝试一下。当走过充满荆棘的行程,在彼岸发现千疮百孔的自己时,心中不免会泛起一丝苦涩,但是,这将是非常有价值的事情。
  2012年3月
  黄相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