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6章 出奔
作者:
明月之霜 更新:2021-01-15 19:00 字数:2973
栾书是个前后左右四处逢源的人,对国家有功,对私人有恩;栾魇则是蛮横无理,贪得无厌,得罪了许多家族;而到了栾盈这一代,则礼贤下士,深得众心。
朝堂之上,礼贤下士固然重要,却也容易遭到有野心的人嫉妒。
栾魇死后,栾盈接任卿位。他一改父亲的作风,赢得了许多人的好感。但是,他实在太年轻,资历尚浅,在权力角逐场上,跟士匄比,不是一个档次。
这次内乱,明眼人都能看出来,栾盈根本没有什么罪过,只不过成为权力之争的牺牲品而已。他太得人心了,不铲除,对儿子士鞅是个莫大的威胁,特别是晋国未来的政权。
国内如此混乱,晋平公为此非常担忧,作为国君,他没少了解历史,也不敢保证自己绝对安全。有一天,他对大臣阳毕诉苦:“晋国内部的叛乱,从来就没有停息过。百姓背离,外敌入侵,恐怕要落在我的身上了。”
这位阳毕,没有确切家庭记录,推测是阳处父的后代或旁支,史料记载很少,只在《国语》中记载了一件事,就是劝说晋平公灭栾氏。
作为局外人,为什么阳毕如此狠心呢?当年赵衰举荐阳处父,阳处父举荐赵盾,这两家关系不一般,赵氏‘下宫之难’,几乎灭绝;栾书不仅没有阻止,还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所以阳毕也有替赵氏报仇的意思。
他说:“祸乱的根本还在那里,枝叶越长,本根越旺,祸乱就难以停息。如果用利斧,砍去枝叶,断绝本根,或许能稍稍平息一下。”(《国语》)
不施行仁义,却滥杀无辜,朝堂家族众多,砍得绝吗?从昔日的先氏、赵氏、郤氏,如今轮到了栾氏。这几大家族,曾经何其辉煌?却也逃不出历史的冲刷,不得不面临灭顶之灾。
为了能让晋平公下决心灭掉栾氏,阳毕翻出栾书弑杀晋厉公的旧案,建议灭掉栾氏以立威;同时启用一些功臣的后代,恩威并施,这样国家就能安定。
弑君,这是灭族大罪,不论你多么贤能,多么强大,罪证早晚有被翻出来的一天。比如赵盾,赵氏何其强大?就因为史册一句弑君的记载,几乎被灭族。
现在,阳毕开始翻出栾书弑君的老黄历,栾氏能躲过这一劫吗?
但是晋平公不傻,栾书虽然弑杀晋厉公,如果不如此,也不会立晋悼公,更没有晋平公今天的地位。间接对于晋平公来说,那是恩,是无法报答的恩。
当初栾魇傲慢无礼、违抗军令,父亲晋悼公尚且容忍,如今栾盈也没有什么大罪,而且深得人心,灭掉栾氏,实在有点过分。
阳毕开导晋平公,治理国家,不能因为私恩隐藏罪过,那样只能造成更大的危害。
他建议,用治国的大道理,公开栾盈的罪过,然后驱逐。如果他心怀不满,图谋报复,那即使灭掉栾氏家族也不过分;如果他逃往远方的国家,不再谋反,那就派人给那个国家送些礼物,请他们多多关照,这样也算报答栾氏了。
这个主意,可把栾氏坑苦了。
栾盈年轻有为,并非池中物,岂甘心长期流亡在外?请别的国家关照,更是痴人说梦。
晋平公也没多想,觉得这话有道理,不灭栾氏,保全栾盈,还可达到敲山震虎的效果。于是,下令驱逐栾盈,并派祁午、阳毕率领军队,到曲沃宣布罪状,驱逐栾氏家族。(《国语》)
曲沃是栾氏的封地,更是当年晋国曲沃武公的大本营,先祖的宗庙都在那里。可见,栾氏多么受到重用!
一般来说,罪不及家人。在阳毕的撺掇下,晋平公下定决心,驱逐栾氏。
士匄要铲除的,不是一个栾盈,而是整个栾氏,甚至一切与栾氏牵连的大臣,要把这个家族连根拔起,消除一切后患。
晋国内部,已经有十位大臣被杀,他们迎回栾盈的计划失败;另外,如羊舌赤、羊舌肸(叔向)、籍偃等人,受到牵连,也被囚禁;一些勇士,则正在追随栾盈的路上。晋国内部,人心惶惶。
自从晋厉公被弑后,公室越来越衰弱,即使晋悼公,也没能让晋国公室强大。这次士匄大范围株连,导致晋国内部四分五裂,虽然维持了霸业,却大不如从前。最糟糕的是,他开启了大臣专权,擅自杀戮的局面。
栾氏根深蒂固,栾盈深得士心,如果不能彻底驱逐,岂能不让士匄恐惧?
原本安心去著地筑城,突然听说国内的变动,栾盈大吃一惊,虽然愤怒,却无力回天。而且听说大军前来讨伐,栾盈不敢过多停留,想来想去,率领家族逃往楚国。
这一路上,郁闷至极。
‘屋漏偏逢连夜雨’,路过东周洛邑的时候,被边境的人抢劫了财物。堂堂京师,也够乱的,栾盈非常气愤。这是天子的地盘,又不好随便动刀动枪,于是亲自找周灵王的使者论理。
他说:“天子的陪臣盈(栾盈),得罪了天子的守土之臣(晋平公),打算逃避惩罚。又重新在天子的郊外得罪,没有地方可以逃了,谨冒死上言:从前陪臣书(栾书)能为王室效力,天子施给恩惠,他的儿子黡不能保住他父亲的辛劳。天王如果不丢弃书的努力,逃亡在外的陪臣还有地方可以逃。如果丢弃书的努力,而想到黡的罪过,那么陪臣本来就是刑戮余生之人,就将要回国死在尉氏那里,不敢再回来。谨敢直言不讳,后果怎么样,唯有听天子命令了。”
一席话义正言辞,周灵王都觉得惭愧。这群贪官污吏,治国不行,抢劫一流,对落魄的流亡者也下黑手,给王城丢人啊!于是说道:“有了过错还要去学他,过错就更大了。”
周灵王命令司徒亲自出马,逮捕那些抢掠栾氏的人,把财物还给栾盈,并且派人把他送出轩辕关(今河南省偃师东南轩辕山上,靠近嵩山)。
出门在外,不容易,何况携家带口老老少少。
晋国都城内,十位大臣被杀,血染长街;另外数人被捕,甚至包括叔向。但是,依然有许多人飞蛾扑火一样,要跟随栾盈逃亡,可见他的影响力。
这些人中,有大臣,有勇士,也有家臣。
为了打击栾盈,阻止人才外流,士匄下了一条死命令:有敢跟从栾盈逃亡的,抓住必斩,陈尸示众。
栾氏有个家臣,名字叫辛俞,平日默默无闻。他本想跟随栾盈逃亡,也许是出城晚了,也许走的太慢,结果被官吏抓住,交给了晋平公。
晋平公问他:“国家有禁令,你为什么要触犯呢?”
辛俞既然想跟从栾盈,早已把生死置之度外,他说:“我是服从命令,那敢触犯它呢?执政说‘不要跟从栾氏,而要跟从国君’,这是明确规定必须服从国君。我听说:‘三代为大夫的家臣,要事奉大夫如国君,两代以下,要事奉大夫如主人。’事奉国君要不惜以死殉职,事奉主人要勤勉尽责,这是国君明确的命令。从我的祖父起,因为在晋国没有多大的依靠,世代隶属于栾氏,到现在已经三代了,我因此不敢不把栾氏当作国君来看待。如今执政说‘不随从国君的要杀戮’,我怎敢忘掉死而背叛我的君主,来麻烦司法官呢?”
这话,说到晋平公心坎里,比吃了蜜还甜,他很高兴。这世道,人心不古,如此忠心耿耿的,真的不多了。晋国上下,朝臣众多,有几个还真诚爱护百姓,关心国家,忠于国君?
于是,晋平公挽留辛俞,希望他能留下来,辅佐自己。
这可是天赐良机,从低层的家臣,一跃成为国君的臣子,天壤之别。
但是,辛俞坚决不从,刚刚表明了对栾氏的忠心,转眼间就背叛,那不是他的作风。古人最讲究‘忠’,从出生那一刻,就接受这种思想教育,成为一个人一生的信条,深深扎根骨子里。
辛俞,就是这种人。
他对晋平公说到:“人心是用来守住志向的,言辞要付诸行动,这样才能事奉君主。如果接受了您的赏赐,那就毁坏了我先前说过的话。现在我还没退下就违背了它,凭什么来事奉您呢?”(《国语》)
晋平公叹息不已,知道不可能得到辛俞,就放他走了。
栾氏全体大逃亡,相信那位秦景公听到这个消息,一定会非常高兴。给晋国送回的炸弹,终于爆炸了。乱吧,越乱越好!这效果,不用任何损失,比秦国大军的进攻效果好多了。
从逃离都城的那一刻开始,栾氏,注定难以在晋国复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