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不妨游衍莫忘归
作者:谁家翁媪      更新:2021-01-18 16:21      字数:3201
  【一】《寒食日早发赴积庆庄》文彦博.诗
  赫奕晨霞照万灯,
  路穿阙口势如吞;
  桥边杨柳垂青线,
  林下秋千挂彩绳。
  平地伊流不一抹,
  半天嵩岳翠千层;
  行行渐入吾疆理,
  竹坞松阡间绮塍。
  荡秋千[1]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之一。
  秋千是由北方少数民族创造的一种运动而流传中原的游戏。它是用树桠枝作为支架,再拴上一根长彩带而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了。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和娱乐,而且可以培养女孩子的胆识和野性。
  大都的汉家女孩由于受蒙古姑娘的影响,也喜欢做荡秋千的游戏。
  每到了清明,人们便会看到成群结队的女子,聚集在参天的大树下,或高耸的秋千架旁。身穿鲜艳的蒙古服饰的妇女,在人们的欢呼、叫好声中荡起了秋千。她们一会腾空而起,一会俯冲而下。女人们尽情地欢乐,那长长的裙子随风飘舞,大有飘飘欲仙的感觉。
  有些路府衙门,还会为女人们举办一次荡秋千的大赛,项目分单人荡、双人荡、立荡、坐荡等。比赛用的秋千做得高大悠长,不亚于现在的“蹦极”。
  清婉的婆婆于璐自小就喜爱这项运动。
  这不,今天一大早,见清婉带着暮羽和有才回了娘家,便让王大个子用纪绪的白马驮她去往设在“积庆庄”的秋千场,参加千人参加的荡秋千比赛。
  临走前,她嘱咐丫鬟采婗说:“婗子呀,今儿是寒食节,不宜动火。午饭么,你看着解决?”
  采婗问:“夫人何时回来?”
  “吃午饭,恐怕我是赶不回来,你就不必管我了,你只要照顾好老爷的饭食就行。”
  “知道了,夫人。”采婗高兴地应道。
  【二】《沁园春.咏乳-上阙》朱彝尊.词
  采婗是一个十一、二岁的小丫鬟。又白又胖的小脸上,嵌着一个尖尖的翘鼻子;长长的头发,扎成两个羊角辫;细细的眉毛下闪着一对亮晶晶的大眼睛,乌黑的眼珠挺神气地转来转去。
  采婗是清婉的贴身丫鬟,是跟着小姐陪嫁到甄家的。
  见一家子人都有事出去了,就连成天阶无事可做的老爷,现在也不知去了何处。偌大的一个院子,只孤零零地剩下她一个人在家里看家。
  闲来无事,想想自己好长时间没洗澡了,便准备点火烧柴。“可夫人告诉我,不能动火呀?”转念一想,“没事儿,反正家里也没人,自己不说,谁会知道?”这么一想,便放心地哼着小曲,点燃了火炉。
  采婗从厨房里拿了几个芋头[2],放在锅头里烤着吃。
  她一边翻拢着芋头,一边烧着热水,等芋头考熟了吃完了,热水也就烧好了。她用木桶把热水提进了小姐的淋浴房,把热水倒进了浴盆里,也学着小姐撒上了几片玫瑰花瓣后,便一件一件脱掉自己的衣服,跳进浴盆里,痛痛快快地洗了起来。
  小女孩做事也是粗心,她只关了洗浴房的门,可秀楼的大门却忘记关了。
  甄友乾回家吃饭,见找不到人,便找来了小姐的绣楼。一楼没人,他便顺着二楼往上找。走到二楼楼梯,就听见楼上“哗啦、哗啦”的戏水声。
  “哼~难道是儿媳回来了?”自从那天和清婉一起骑马回家,就让友乾彻夜难眠……清婉那细小柔软的腰肢到底是用什么做成的呢?“今天,就是豁上老命也要一饱眼福。”
  他悄悄地走进小姐的房屋,走近了浴房,从门缝里往里瞧了起来。
  只见浴房的几案上点着一只硕大的蜡烛,照得屋子是铮明瓦亮的;再见洗浴人:
  隐约兰胸,
  菽发初匀,玉脂暗香。
  似罗罗翠叶,新垂桐子;
  盈盈紫药,乍擘莲房。
  窦小含泉,花翻露蒂,
  两两巫峰最断肠。
  添惆怅,有纤褂一抹,即是红墙。
  “可惜不是你!”甄友乾默默地叹了一口气,正准备离开,又见采婗从衣服上扯出了一根长布条似的东西。友乾认识那是“月事带”,心里纳闷:“这小姑娘,已经来月事了?不会!定然是清婉的,大家闺秀嘛,这种隐秘的‘东西’当然是由丫鬟去清洗的……”好奇心再次留住了友乾的脚步,“看不到你的人,看看你的这个,也是很好的……”
  【三】《沁园春.咏乳-下阙》朱彝尊.词
  古代的卫生巾都是自己制作的。
  它是用碎布条包裹一些棉花或草灰制作而成。用过后,棉花和草木灰可以扔掉,但外边的包裹的布可以反复洗涤再用。有钱人家也有使用类似于宣纸一样的纸张增加其吸水性的。
  采婗把宣纸叠好,包裹在布里,随后自己垫在了身上。然后就开始一件件地套穿着衣裳。
  友乾看得入神,他把眼前的一切,都化作了对清婉的想象:
  偷将碧玉形相,
  怪瓜字初分蓄意藏。
  把朱栏倚处,横分半截,
  琼箫吹彻,界住中央。
  量取刀圭,调成药裹,
  宁断娇儿不断郎。
  风流句,让屯田柳七,曾赋酥娘。
  采婗穿好了衣服,推门走出浴房,猛然撞见老爷,当场吓了个半死。
  友乾却狰狞一笑,上去就一把抱住了她……
  ————————————
  注释
  [1]荡秋千
  秋千是中国古代北方少数民族创造的一种运动。
  春秋时期传入中原地区,因其设备简单,容易学习,故而深受人们的喜爱,很快在各地便流行了起来。汉代以后,秋千逐渐成为清明、端午等节日进行的民间习俗活动并流传至今。
  秋千,古字两字均有“革”字旁,千字还带走字,意思是揪着皮绳而迁移。
  秋千的起源,可追溯到几十万年前的上古时代。那时,我们的祖先为了谋生,不得不上树采摘野果或猎取野兽。在攀缘和奔跑中,他们往往抓住粗壮的蔓生植物,依靠藤条的摇荡摆动,上树或跨越沟涧,这是秋千最原始的雏形。
  至于后来绳索悬挂于木架、下拴踏板的秋千,春秋时期在北方地区就有了。后来,齐桓公北征山戎族,把“千秋”带入中原。《艺文类聚》中就有“北方山戎,寒食日用秋千为戏”的记载。当时拴秋千的绳索为结实起见,通常多以兽皮制成,故秋千两字繁写“鞦韆”,均以“革”字为偏旁。
  至汉武帝时,宫中以“千秋”为祝寿之词,取“千秋万寿”之意,以后为避忌讳,将“千秋”两字倒转为“秋千”,而逐渐演化成用两根绳加踏板的秋千了。到了唐宋时代,秋千成为专供妇女玩耍的游戏,以练习轻捷、矫健。
  阳春女儿笑语喧,绿杨影里荡秋千。身轻裙薄凌空舞,疑是嫦娥下九天。
  注:《古今艺术图》云——秋千本北方山戎之战,以习轻戏者;后中国女子学之。乃以踩绳悬木立架,士女炫服,坐立其上推引之,名曰秋千。
  唐王建《秋千词》——身轻裙薄易生力,双手向空如鸟翼。下来立足重系衣,复畏斜风高不得。旁人送上那足贵,终赌鸣珰斗自起。回回若与高树齐,头上宝钗从堕地。眼前争胜难为休,足踏平地看始愁。
  《析津志》云——辽俗最重清明,上自内苑,下至士庶,俱立秋千架,日以嬉戏为乐。自前明以来,此风久革,不复有半仙之戏矣。
  [2]芋头
  芋头属天南星科多年生宿根性草本植物,常作一年生作物栽培。芋头最早产于中国、马来西亚以及印度半岛等炎热潮湿的沼泽地带,在全球各地广为栽培。我国的芋头资源极为丰富,主要分布在珠江、长江及淮河流域。芋头是一种重要的蔬菜兼粮食作物,营养和药用价值高,是老少皆宜的营养品;而且芋头的淀粉颗粒小至马铃薯淀粉的1/10,其消化率可达98%以上,尤其适于婴儿和病人食用,因而有“皇帝供品”的美称。除主要利用淀粉外,芋头还可以用于制醋、酿酒、分离蛋白质、提取生物碱等。
  我国的芋,早在《史记》中即有记载:“岷山之下,野有蹲鸱,至死不饥,注云芋也。盖芋魁之状若鸱之蹲坐故也”。
  经劳动人民长期因地制宜地选种培育,已有多种不同类型的品种,其中常见的为下列3类:
  1. 多头芋:母芋分蘖群生,子芋甚少,台湾山地栽培的狗蹄芋;广西宜山的狗爪芋皆属此类。
  特征:植株矮,一株生多数叶丛,其下生多数母芋,结合成一块;粉质,味如栗子。
  2. 大魁芋:母芋单一或少数,肥大而味美,生子芋少,植株高大,分蘖力强,子芋少,但母芋甚发达,粉质,味美,产量高。如台湾、福建、广东等热带地区常见的槟榔心、竹节芋、红槟榔心、槟榔芋、面芋、红芋、黄芋、糯米芋、火芋等。
  3. 多子芋:子芋多而群生,母芋多纤维,味不美。本类分蘖力强,子芋为尾端细瘦的纺锤形,易自母芋分离,栽培目的是采收子芋。我国中部及北部栽培者多属此类。如台湾的早生白芋,浙江杭州的白梗芋,浙江慈溪的黄粉芋等。浙江的红顶芋、乌脚芋、台湾的乌柿芋等品种具红色或紫色叶柄,也属此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