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梦醉画堂一枕春
作者:谁家翁媪      更新:2021-01-12 11:18      字数:7061
  由于寒食[1]和清明只相差两天,到了大唐时期,人们基本上把两个节日合在一起过了,到了元朝,朝廷干脆把寒食节和清明正式合二为一了。
  【一】《寒食》沈佺期.诗
  普天皆灭焰,匝地尽藏烟;
  不知何处火,来就客心然。
  清明寒食这天,家家都要禁火藏烟,只吃冷食。
  但是,今天小儿暮羽的老师家访,怎能让人家空着肚子回去?于延年便安排管家准备酒宴。
  纪绪起身告辞说:“于大人,您老不必客气。寒食乃古人传下来的风俗,怎能让我这个小儒生给坏了规矩?再说了,今早,我和学生们说好了,要去到山野踏青的……”
  听自家女婿甄有才说“确有此事。”于延年便安排管家准备寒食,让他们带上去野外食用。
  一听纪绪要带着姐夫和弟弟去野餐,妹妹都喊着也要去。
  甄姨娘忙过来制止道:“二丫头,三丫头,你俩回秀楼去!都多大了,还要出去疯?抛头露面的,也不怕人家纪先生笑话……”她看到纪绪确实长得美好,便对自己闺女英英道,“英子呀,你收拾收拾,跟着纪先生去吧!”
  三妹却不愿意了,问道:“为何让四妹去,不让我去?”
  甄姨娘说:“你不是比她大么。”
  三妹道:“哪大了,哪大了,我不就比她大俩月嘛!”
  甄姨娘说:“两个月,不也是大么!你是好孩子,听娘的话,让着妹妹点儿,去楼上,跟你二姐绣花去。”
  英英一听让自己跟着先生去踏青,高兴得跳着舞就进了厨房。她是去看看都准备了些什么吃食,有没有落下自己愿意吃的东西……
  【二】《木兰花慢.拆桐花-下阙》柳永.词
  盈盈。
  斗草踏青。
  人艳冶、递逢迎。
  向路傍往往,
  遗簪堕珥,珠翠纵横。
  欢情。
  对佳丽地,信金罍罄竭玉山倾。
  拚却明朝永日,画堂一枕春酲。
  英英带着家仆提着两大盒食物和两坛子好酒来到了车前。
  纪绪忙接住食盒放进车内。
  英英见姐夫有才还坐在副驾驶的位置上,便道:“你,到车里去,和你媳妇坐一起去!”
  英英虽是姨妹,可比有才大的多,一听小姨子让他去车里,便乖乖地爬进了车去,把副驾驶的好位置给英英腾了出来。
  纪绪呢,还是照常一手抱着暮羽,一手拿鞭子赶车。
  不一会儿,马车便来到了游人密集的玉渊潭。
  这里的风景离京城最近,所以佳丽如云。人们带着早已准备好的熟食,男骑宝马,女坐香车,到这里来领略大自然赋予男人的美景,享受春天带给女人的欢乐。
  在踏青的队伍里,女孩们占芳寻胜,玩着传统的斗草游戏。当然,最活跃的还是那些歌妓舞女们。她们艳冶出众,递身迎合,不停地招呼交往,尽情地享受着春的欢乐和美的赐与。她们奔跑在浪漫情调的旷野,满身心的欢快与放浪,为节日增添了浓郁的趣味和色彩。
  面对如此众多佳丽,清婉的欢爱之情油然而生,不由得抬腿便想下车。
  纪绪赶紧阻止道:“姐姐,你要去哪儿?”
  清婉说:“踏青呀!”
  纪绪笑道:“呵!您那双小脚儿,能踩出多大块地皮?您,还是歇歇吧!”
  清婉说:“英英的脚也不大呀,干嘛让她去?噢,你是不看上我妹了,怕我跟去,碍眼?”
  一听姐姐这么说,英英的脸立刻红得如身边的桃花。
  见纪绪也不言语了,清婉继续调笑:“要不,让有才和青云跟着我去玩儿,给你俩提供个机会?”
  暮羽道:“我不跟大姐玩,大姐走的慢。”
  纪绪拉过了暮羽,偷瞟了英英一眼,见她正含情脉脉呢,便红着脸道:“姐姐可不要胡说。”
  清婉说:“怎是胡说,你没看到就在刚才,我姨娘看你那眼神,真可谓‘丈母娘看女婿,越看越欢喜。’”
  英英怕大姐说出更羞人的话,便道:“要不,就让大姐跟着来吧!”
  “姐姐越是这么说,小生越是不让姐姐来……”看到有才把车上的酒肴都给提了出来,纪绪说道,“你给大姐留下一份呀!”
  有才又提进去一个食盒。
  纪绪又吩咐说:“把酒也留下一壶。”
  暮羽扯着纪绪的衣袖抬头说道:“大姐不喝酒的。”
  纪绪摸了摸暮羽的脑瓜,说:“关键你们三个小孩子都不喝酒,老师又喝不了那么多,提着干嘛,怪累的。”
  清婉说:“还是让我去吧,最起码有人陪你喝酒。”
  纪绪问:“青云说,你不是不喝酒么!”
  清婉道:“他一个小孩子,怎知道大人喝不喝酒。”
  纪绪还是坚持说:“想喝,你就自己喝,这不,酒肴车上都有。”说罢,便提起食盒,有才提着酒,领着仨小孩,转身走了。
  走了不几步,纪绪又回过头来叮嘱:“大姐千万不要离开车,好好看着,不要让他人给把车偷走了……”
  “知道啦!你们可要早点儿回来。”清婉也喊道,“况是清明好天气,不妨游衍莫忘归。”
  纪绪也回头诡异地一笑:“姐姐在车上无事,便可以多吃些酒……拚却明朝永日醉,梦卧画堂一枕春……”
  清婉看着四妹跟着纪绪欢快地走远,心里十分地落寞。她随即把目光投向别处,满眼都是些在长满芳草花卉的原野上尽情游玩的姑娘……目睹着春色已到远山,四周更是一片碧绿……
  清婉把身子退进了车里,嘴上骂道:“这个坏小子,干嘛把我一个人留在这里看车,你们倒出去玩得高兴!再说了,这辆破车,谁稀罕偷呀?如此多的俊男靓女,偷人多好……”正在谩骂与沮丧,就听有人在车窗边轻轻地敲了三下,接着有人便问:“大姐,车里有酒卖么?”
  这声音,如此地熟悉……
  ————————————
  注释
  [1]寒食节
  寒食节,中国传统节日,在夏历冬至后105日,清明节前一二日。是日初为节时,禁烟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发展中逐渐增加了祭扫、踏青、秋千、蹴鞠、牵勾、斗鸡等风俗,寒食节前后绵延两千余年,曾被称为中国民间第一大祭日。寒食节是汉族传统节日中唯一以饮食习俗来命名的节日。
  (1)寒食节的由来
  远古时期:寒食节的源头,应为远古时期人类的火崇拜。古人的生活离不开火。但是,火又往往给人类造成极大的灾害。于是,古人便认为火有神灵,要祀火。各家所祀之火,每年又要止熄一次。然后再重新燃起新火,称为“改-火”。相沿成俗,便形成了后来的禁火节。
  春秋时代:禁火节,后来又转化为寒食节,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
  这段时间,《重耳传奇》正在热播,寒食节的来历便是介子推与重耳之间发生的事。
  介子推,春秋时期晋国人。当时,晋国发生内乱,晋献公宠妃骊姬欲废掉太子申生,改立骊姬之子奚齐为太子。后,太子申生被骊姬陷害致死,公子夷吾和重耳害怕被除掉,因此逃亡。
  重耳避难奔翟,追随他的贤士很多,介子推便是其一。
  逃亡路上,重耳经常的忍饥挨饿,有一次快饿晕过去了,介子推便把腿上的肉割下来给重耳吃了。重耳得知之后,非常感动,称有朝一日做了君王,一定报答介子推。
  经过十九年的逃亡,重耳终于当上了国君,为晋文公。
  由于周室内乱,晋文公忙于勤王,未能及时行赏,介子推没有像其他人那样去请赏且认为自己忠于君王是应该的。当他看到一些没有追随晋文公逃亡过的人争先恐后的去请赏的时候,介子推很气愤,鄙视他们,因此辞官归隐,成为不食君禄的隐士。
  晋文公得知介子推的心思后,觉得自己忘恩负义了,因此去寻介子推,要奖赏他。可是,介子推不愿出现,躲在绵山不出。晋文公亲自带人去绵山寻访,可绵山蜿蜒数十里,重峦叠嶂,谷深林密,难寻。晋文公没办法,身边有些小人便提议烧山,逼介子推出来。山是烧了,还烧了三天,可介子推却没有出现。
  后来,晋文公等人在山上的一棵枯柳树下发现了一对母子的尸骨,他们正是介子推和自己的母亲。
  晋文公悲痛万分,在尸体前哭拜,然后将他们母子二人安葬。
  晋文公在介子推脊梁堵住的柳树树洞里发现了介子推的一片衣襟,上面题一首血诗:“割肉奉君尽丹心,但愿主公常清明。柳下作鬼终不见,强似伴君作谏臣。倘若主公心有我,忆我之时常自省。臣在九泉心无愧,勤政清明复清明。”
  后来,晋文公下令:介子推死难之日不生火做饭,要吃冷食,称为寒食节。这一天,在晋文公纪念介子推之前,叫做“禁烟节”、“冷节”或“百五节”。
  在文献记载中,介子推确有其人,但在《左传》、《史记》等史书的记载中,并没有介子推被焚山而死的情节。并且,寒食节起源于纪念介子推,这一说法最早也要到两汉之交才有记载(见于桓谭《新论》)。许多学者认为这是后人为了解释寒食节附会而来。
  (2)寒食与清明的习俗
  清明节在公历04-06日,拜清(清明祭祖)活动通常是在清明节的前10天至后10天,有些地方的拜清活动长达一个月。清明节是中国重要的“时年八节”之一。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蕴含着精神信仰和节俗礼仪等内容。祖先信仰与祭祀文化是清明节形成的重要因素,清明节是传承信仰、家庭人伦的重要载体,清明祭祀是文化表达,是感恩先人、密切人情的重要方式。清明扫墓祭祖习俗经历代沿袭已成为固定的礼俗主题。
  清明节在历史发展中承载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全国因各地因地域不同而又存在着习俗内容上或细节上的差异,各地节日活动虽不尽相同,但扫墓祭祖、踏青郊游是共同基本礼俗主题。每逢清明时节,人们无论身处何方,都会回乡参加祭祖活动,缅怀祖先。清明礼俗文化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人文精神。在祖先祭祀仪式中慎终追远,在踏青郊游中享受春天乐趣,文化传承与身心调适是清明礼俗文化的重要功能。
  踏青
  中华民族自古就有清明踏青的习俗。踏青古时叫探春、寻春等,即为春日郊游,也称“踏春”。
  一般指初春时到郊外散步游玩。踏青这种节令性的民俗活动,在我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其源泉是远古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这种农耕祭祀的迎春习俗对后世影响深远。清明节兼具节气与节日两大内涵,清明节气在时间和气象物候特点上为清明踏青习俗的形成提供了重要条件。
  清明时节,春回大地,自然界到处呈现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人们乃因利趁便,扫墓之余亦一家老少在山乡野间游乐一番。
  植树
  清明前后,春阳照临,春雨飞洒,种植树苗成活率高,成长快。因此,就有清明植树的习惯,有人还把清明节叫作“植树节”。植树风俗一直流传至今。清明节植树的习俗,据说发端于清明戴柳插柳的风俗。关于清明戴柳插柳,有三种传说。
  第一种传说,据说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耕作的祖师—神农氏,后来由此发展出祈求长寿的意蕴。
  第二种传说与介子推有关,据说晋文公率众臣登山祭奠介子推时,发现介子推死前曾经靠过的老柳树死而复活,便赐老柳树为“清明柳”。
  第三种传说是唐太宗给大臣柳圈,以示赐福驱疫。
  放风筝
  风筝又称“纸鸢”、“鸢儿”,放风筝是清明时节人们所喜爱的活动。
  风筝即是用竹篾等骨架上糊上纸或绢,拉着系在上面的长线,趁着风势可以放上天空,属于一种单纯利用空气动力的飞行器。每逢清明时节,人们不仅白天放,夜间也放。夜里在风筝下或风稳拉线上挂上一串串彩色的小灯笼,像闪烁的明星,被称为“神灯”。过去,有的人把风筝放上蓝天后,便剪断牵线,任凭清风把它们送往天涯海角,据说这样能除病消灾,给自己带来好运。
  扫墓祭祖
  清明扫墓,即为“墓祭”,谓之对祖先的“思时之敬”,祭扫祖先是对先人的缅怀方式,其习俗由来久远
  据考古发掘,广东英德青塘遗址发现了万年前的墓葬,经加速器质谱(ams)测定,年代距今13500年左右,时代为旧石器时代晚期,是中国年代最早的可确认葬式的墓葬,表明距今1万多年前,岭南古人已具有明确的有意识墓葬行为和礼俗观念。
  扫墓祭祖,是清明节俗的中心。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达祭祀者的孝道和对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礼敬祖先、慎终追远的一种文化传统。清明祭祀按祭祀场所的不同可分为墓祭、祠堂祭。以墓祭最为普遍,清明祭祀的特色就是墓祭,清明祭祀被称为扫墓,主要是由于采取墓祭方式。另一种形式是祠堂祭,又称庙祭,是一个宗族的人聚集在祠堂共祭祖先,祭完后要开会聚餐等,这种祭祀是团聚族人的一种方式。
  清明祭祀在清明前后,各地有所差异。清明祭祖,按照习俗,一般在清明节上午出发扫墓。拜清的方式或项目各地有所不同,常见的做法有两部分内容组成:一是整修坟墓,二是挂烧纸钱、供奉祭品。扫墓时首先整修坟墓,其做法主要是清除杂草,培添新土,然后叩头行礼祭拜。这种行为一方面可以表达祭祀者对先人的孝敬和关怀,另一方面,在古人的信仰里,祖先的坟墓和子孙后代的兴衰福祸有莫大的关系,所以培墓是不可轻忽的一项祭奠内容。所供奉祭品主要是食品,品种各地不同,都是当地人认为的并且按祭祀者的经济能力能拿得出来的美味佳肴,或合于时令的特色食品。
  插柳
  清明节,中国民间有插柳习俗。
  清明插柳习俗,其来源普遍存在三种说法。有专家认为,插柳的风俗,是为了纪念“教民稼穑”的农事祖师神农氏的。有的地方,人们把柳枝插在屋檐下,以预报天气,古谚有“柳条青,雨蒙蒙;柳条干,晴了天”的说法。
  杨柳有强大的生命力,俗话说:“有心栽花花不发,无心插柳柳成荫。”柳条插土就活,插到哪里,活到哪里,年年插柳,处处成荫。
  清明插柳戴柳另一种说法是驱鬼辟邪。
  我国北方一些地方将清明节、中元节、寒衣节,合称为“三大鬼节”。因受佛教观世音手持柳枝蘸水普度众生的影响,许多人便认为柳条有驱鬼辟邪的作用,把柳枝称为“鬼怖木”。北魏贾思勰《齐民要术》中写道:“取杨柳枝著户上,百鬼不入家。”清明既然是鬼节,值此柳条发芽时节,人们便纷纷插柳戴柳以辟邪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此俗是为了纪念介子推。
  介子推为明志守节而焚身于大柳树下,让晋文公和群臣百姓痛心不已。第二年,晋文公亲率群臣爬上山来祭拜介子推时,发现当年被烧毁的那棵老柳树居然死而复生。晋文公当下便将老柳树赐名为“清明柳”,并且当场折下几枝柳条戴在头上,以示怀念之情。从此以后,群臣百姓纷纷效仿,遂相沿成风。清明插柳戴柳成为纪念介子推的一种象征。
  拔河
  拔河早期叫“牵钩”、“钩强”,唐朝始叫“拔河”。据说它发明于春秋后期,开始盛行于军中,后来流传于民间。唐玄宗时曾在清明时举行大规模的拔河比赛,从那时起,拔河成为清明习俗的一部分。
  荡秋千
  荡秋千是中国古代清明节习俗之一。
  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载“天宝宫中至寒食节竟竖秋千,令宫嫔辈戏笑以为宴乐。帝呼为半仙之戏,都中士民因而呼之”,宋代宰相文彦博诗《寒食日过龙门》,诗中描写为 “桥边杨柳垂青线,林立秋千挂彩绳。”秋千,意即揪着皮绳而迁移。
  荡秋千的历史很古老,最早叫千秋,后为了避忌讳,改之为秋千。古时的秋千多用树桠枝为架,再拴上彩带做成。后来逐步发展为用两根绳索加上踏板的秋千。荡秋千不仅可以增进健康,而且可以培养勇敢精神,至今为人们特别是儿童所喜爱。
  斗鸡
  古代清明盛行斗鸡游戏,斗鸡由清明开始,斗到夏至为止。
  中国最早的斗鸡记录,见于《左传》。到了唐代,斗鸡成风,不仅是民间斗鸡,连皇帝也参加斗鸡。如唐玄宗最喜斗鸡。
  射柳
  射柳是一种练习射箭技巧的游戏。
  据明朝人的记载,就是将鸽子放在葫芦里,然后将葫芦高挂于柳树上,弯弓射中葫芦,鸽子飞出,以飞鸽飞的高度来判定胜负。
  蹴鞠
  鞠是一种皮球,球皮用皮革做成,球内用毛塞紧。蹴鞠,就是用足去踢球。这是古代清明节时北方喜爱的一种游戏。
  相传“鞠”是黄帝发明的,最初目的是用来训练武士。马球,是骑在马上,持棍打球,古称击鞠。三国曹植《名都篇》中有“连翩击鞠壤”之句。《析津志》记辽国把打马球作为节日的传统风俗,于端午、重九击球。《金史.礼志》也记金人于端午击球。宋代有“打球乐”舞队。至明代,马球仍流行。
  《续文献通考.乐考》记载明成祖曾数次往东苑击球、射柳。明《宣宗行乐图》长卷中绘有宣宗赏马球之场面。当时的官员王直写的端午日观打球的诗:“玉勒千金马,雕文七宝球。鞚飞惊电掣,伏奋觉星流。炎页过成三捷,欢传第一筹。庆云随逸足,缭绕殿东头。”北京白云观前也有群众骑马击球之典。清代天坛一带也还有马球运动,直至清中叶之后,马球才消失了。
  蚕花会
  “蚕花会”是蚕乡一种特有的民俗文化,过去清明节期间,梧桐、乌镇、崇福、洲泉等地都有此项民俗活动。其中以洲泉的马鸣庙和青石的双庙诸的蚕花会最为精彩隆重。
  马鸣庙位于洲泉镇西,在当地有“庙中之王”之称,每年蚕花会人山人海,活动频繁,有迎蚕神、摇快船、闹台阁、拜香凳、打拳、龙灯、翘高竿、唱戏文等十多项活动。这些活动有的在岸上进行,绝大多数在船上进行,极具水乡特色。
  (3)节令食品
  由于寒食节的冷食习俗移植到清明节,我国北方一些地方还保留着清明节吃冷食的习惯。
  在山东,即墨吃鸡蛋和冷饽饽,莱阳、招远、长岛吃鸡蛋和冷高粱米饭,据说不这样的话就会遭冰雹。泰安吃冷煎饼卷生苦菜,据说吃了眼睛明亮。晋中一带还保留着清明前一日禁火的习惯。
  很多地方在完成祭祀仪式后,将祭祀食品分吃。晋南人过清明时,习惯用白面蒸大馍,中间夹有核桃、枣儿、豆子。关于民间寒食习俗的记载,几乎是突然地出现在东汉的文献中,主要集中在山西地区。即使在寒食习俗颇为盛行的唐宋时代,其传播范围也不出北方。晋陆翙《邺中记》最早谈到寒食中的特殊食物:“寒食之日作醴酪,煮粳米及麦为酪,捣杏红煮作粥。”直到唐宋时期,人们仍在食用这种凉大麦粥。
  我国南方部分地区清明节时有吃青团的风俗,青团又称清明饼、棉菜馍糍、茨壳粿、清明粑、艾叶粑粑、艾糍、清明果、菠菠粿、清明粿、艾叶糍粑、艾粄、艾草糕、清明团子、暖菇包、艾草青团等等。在闽南侨乡,每逢清明节必定做一些糕、粿和米棕,在清明节前后让家人食用。上海旧俗,用柳条将祭祀用过的蒸糕饼团贯穿起来,晾干后存放着,到立夏那天,将之油煎,给小孩吃,据说吃了以后不得疰夏病。在浙江湖州,清明节家家裹粽子,可作上坟的祭品,也可做踏青带的干粮。俗话说:“清明粽子稳牢牢。”清明前后,螺蛳肥壮。吃藕是祝愿蚕宝宝吐的丝又长又好。吃发芽豆是博得“发家”的口彩。吃马兰头等时鲜蔬菜,是取其“青”字,以合“清明”之“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