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5章 游学目的
作者:
奶茶汐梦 更新:2021-01-09 10:29 字数:1066
他游学的目的好像并不是要去探访那些隐士大儒,而是交朋友。在这十几年中他交的朋友实在是太多了,而且还是那种把名字说出了,就连小学生都认识的人物,李白和高适,这是在他第三次游学的时候认识的。在他这十几年的游学过程中,他还完成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人物,就是探亲!他的姑父和叔父都是县尉,还有一位当县令的舅父。
而且在第三次游学的时候,他还认识了很多权贵。太守的叔侄二人,还有宰相的弟弟,甚至还有皇族子弟,他这第三次游学认识的人质量都非常的高啊、而且通过这么一算,作者认为古代的关系网是真复杂,这么多的姑父,舅父,叔父,怪不得古代官场都是“官官相护”了,都是亲戚能不护着吗!
结识这些人有什么用呢?当然有用。按照唐朝制度,考生参加进士考试必须有五名以上考生的互相担保,必须有三名以上在职官员的推荐,考中进士后再参加吏部的公务员选拔考试,又必须有五名以上在职官员的推荐。假如他只是一个两耳不闻窗外事的书生,假如他在官场上没有那么多朋友和熟人,他连科举考试和公务员选拔考试都参加不了,又怎么有机会做官呢?
虽说温璟现在所处的时代制度与唐朝不同,但古代游学的益处还是很明显的,通过游学可以达成很多目的:
第一,可以化解青少年分泌过剩的荷尔蒙,实现少年人的诗意理想;
第二,可以积累素材,在未来的科举考试中写出言之有物、格局宏大的诗赋,进而取得好成绩;
第三,可以了解社会,增进阅历;
第四,可以结交朋友,拓宽人脉,获得参加科举考试和选官考试的担保和荐书;
第四,万一将来科举失利,或者虽然考中了进士,但是没能通过吏部的考试,到那时还可以请求在远游中结识的官员、贵族、皇亲国戚提供帮助,直接通过推荐来做官。
当然这其中你能得到多少,就全看自己的机缘了。
就像杜甫一样,三次游学,多次科考,始终没考中进士,但他最后还是当了官,就是因为有熟人向唐玄宗推荐了他,给了他一个直接向皇帝展示才华的好机会。
不过在古代要想游学,门槛还是挺高的。
第一,古人出门都需要带路引,那相当于现代的“身份证”。若想在其他地方享受读书人的便利,还需要携带一款“学生证”,也就是必须是由这些学子的原籍地的官员所颁发的“游学呈子”,也就是官方批准的学生证了。
第二,就时要看学问了,自身的学识。当学子投宿到一个书院住宿的时候,就会被那些书院里面的人拉着进行盘道。一块讨论一下诗词经典,一来二去,你肚子里面有几两墨水就能被人给摸清了。如果你的学识能够让他们折服,那么不用说,人家也会好生招待你,临走的时候一般还会赠送些盘缠;你如果被人家问倒的话,那也不用吃喝了,直接领着包袱走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