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4章
作者:
慕容锦轩 更新:2021-01-04 12:21 字数:4092
崇祯不由啼笑皆非,这个李淮庸想得倒是够远,压住自己的怒气:“不必了,朕若传给他们的江山都不能守住,留给他们再多钱财又有何用,朕念你一心为朝庭作想,此事不予追究,只是就此之后,谁也不可再提黄金之事,退朝吧。”
“皇上有旨,退朝!”王成恩大声吼了出来。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众人行完了礼,陆续离去,李淮庸站在大殿上发了半天呆,才叹了一声,转身回去。
朝庭上的这番争议当然不会传到民间,只是却免不了传到后宫的耳中,田秀英听得这翻话只觉得心惊肉跳,连忙将自己的父亲召到宫中,向他询问黄金之事。
田宏宇见女儿相召,还以为有什么好事,喜滋滋的进到了宫中,田秀英见到田宏宇马上询问道:“响尾蛇团可是父亲大人所设?”
田宏宇笑呵呵的道:“正是,秀儿,咱家发财了,发了大财,以后你需要钱,只要向老父支应一声,百十万银币随手就可以送过来。”
田秀英大急:“田亲大人好糊涂,我要钱干什么?”
田宏宇愣了一下:“秀儿,你现在虽然是贵妃,可是那邢家一样是贵妃,你有了钱,完全可以用来打点宫中的各个管事,嫔妃,到时让他们向皇上每天说好话,那太子之位还不落到我外孙身上。”
田秀英哭笑不得:“父亲,你怎么会有这种想法,你要把我与你外孙都拖进火坑不成,皇上岂是能够糊弄之人,一旦发现我在宫中如此弄法,不废了我才怪,你马上就响尾蛇团解散,所获得的黄金至少一半献给朝庭。”
田宏宇差点要跳起来:“秀儿,你虽是贵妃,可也不能将胳膊完全向着皇上,我组建开拓团完全是响应朝庭的号召,所获得的黄金也是该得之物,凭什么一半要献给朝庭,又要解散开拓团。”
田秀英劈头盖脸的问道:“凭什么,就凭你是当朝国丈,咱家已享尽了荣华富贵,你还要组建私军,又有这么一大笔富可敌国之财,你想干什么,难道想造反?”
田宏宇连忙辨解道:“开拓团可不是私军,仍是皇上明文下发组建的,再说这批黄金虽然多,只有一半归于我,也算不上富可敌国。”
田秀英见田宏宇脑袋不开窍,恨不得痛痛快快的骂上田宏宇一顿,只是他到底是自己的父亲,只得慢慢耐心解释:“开拓团不是私军,但咱家设立就不行,各个大臣们会把这支开拓团当成是田家的私军,数千万银币还不是富可敌国,你知道皇上每年能动用的银钱是多少,只有二百余万圆,朝庭能动用的钱是多少,只有三百万银圆,百万十万银圆随便我动用,你这还不叫富可敌国,叫什么?”
田宏宇听得呆住了,但要他将到手的黄金吐出来却是如何也不肯,吞吞吐吐的道:“秀儿,这可是皇上的意思,他怎能如此?这笔钱明明是咱家合法所得。”
田秀英眼睛一瞪,见父亲一脸肉疼的表情,叹了一口气:“这倒不是皇上的意思,听说今天大殿上还有争议,许多官员要求朝庭将这笔黄金收归国库,皇上执意不肯。还将提议的官员责备了一通。”
田宏宇顿时松了一口气,头摇得象拨浪鼓:“那就行了,秀儿,这事你就不要插手了,既然皇上不肯,那不就好了吗,干吗还要解散开拓团,献出黄金,这事我不干!”
见田宏宇如此财迷,田秀英不由大急:“皇上嘴上说不同意,没准心里却不是这样想,再说咱家又不缺金银,何苦招忌,你不是老是唠叨身为国丈连个爵位都没有了吗,只要你献出黄金,没准皇上一高兴,就封你一个爵位。”
田宏宇眼睛一亮,有个爵位一直是田宏宇的梦想,可是皇帝连家人也没有封,他要等到封爵若不是有特殊贡献,这辈子也没有可能,只得勉强点头答应。
田秀英送走父亲后,回到了自己的寝宫,朱慈炤正由两个宫女带着游玩,见到田秀英回来,连忙挣脱宫女的手,跑到田秀英的身边,仰着头问道:“娘,外公来了么,我要见外公。”
朱慈炤此时虚岁已是五岁了,正是活泼好动的年龄,他继承了母亲的优点,长得粉雕玉琢,聪明伶利,深受宫中各人的喜爱,只是有时太过顽皮,对田秀英布置的各种功课想方设法躲藏,田秀英多次想要管教,皇帝却经常容忍朱慈炤的偷奸躲懒,让田秀英常常只能半途而废。
田宏宇以前入宫都会带一些小玩艺儿给朱慈炤,因此朱慈炤和田宏宇很是亲近,田秀英连忙取出刚才田宏宇送进来的几件小物品交给朱慈炤:“杰儿,外公已经回去了,这是外公给你的。”
这次宣田宏宇入宫仍是为了告诫,田秀英自然不会让儿子现在听到这些东西,而田宏宇心疼自己的黄金损失,也无心在皇宫中久留,入宫后罕见的连自己的外孙也不见。
朱慈炤得到新玩具,顿时把与外公的见面抛到了脑后,兴致勃勃的玩了起来,望着儿子高兴的样子,田秀英放下心来,她刚才与田宏宇的谈话多半是吓唬性质,有一点增加儿子成为太子地机会也不会放过。这才让田宏宇主动献出黄金。
田宏宇回到家中,思前想后,心中也不免有几分担心。只是到手的黄金要白白送出去,宛如割他的肉,想起运黄金地车辆还在路上。给自己找到借口。就是要献给朝庭也得等黄金到了再献。此事就此拖了下来。
朝会上只有李淮庸、陈宇两人出来要求将黄金收归朝庭,并不是说其他大臣没有意见,朝会结束后,又有许多大臣单独求见皇帝,试图改变皇帝的心意,崇祯听到提起黄金之事。马上顾左右而言他,众臣只得一一败退。
对于皇帝来说,现在的西伯利亚朝庭根本没有打算直接伸手,如果没有暴利。谁又会拿生命危险去征服西伯利亚,皇帝看中地不是黄金,而是这片土地,这片土地上地资源黄金只是微不足道地一部分,朝庭虽然给了各个开拓团十年的无偿开发期,但十年之内,开拓团所得毕竟有限,十年之后,开拓团据点之内的土地九成归朝庭所有,据点之外更是全部归属于朝庭,朝庭又何必和开拓团争夺区区黄金的所有权。
接下来的几天,朝庭里风平浪静,大家都知道皇帝的心意,不再提起黄金之事,而是开始为下面来地殿试作准备。
终于到了殿试的日子,这次会试录用的二百二十一名士子都会齐聚太和殿,开始接受皇帝的亲自监考,文武百官也知道今天日子地重要,在朝会上根本没有淡及什么内容,就草草结束了朝会,宣各位士子入场。
走进这庄严肃穆的朝堂重地,这些新进的士子都战战兢兢起来,黄宗羲和周延祚两人也夹在其中,从宫门到达太和殿,一路上都有皇家侍卫把守,各个士子只能低头行路,连向左右张望都不敢
进了太和殿,由会试的前三名士子走在最前面,几位内监引导着排好队列向皇帝参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崇祯看着大殿上跪伏着的二百多名士子,心中也微有激荡之意,这些人年龄最大的不过三十五岁,最小的才十八岁,都受过最新式的教育,正是一腔热血之时,有了这些人补充到下面的各个州县,朝庭的政策推行便又多一份助力。
“诸位平身,虽然各位还没有官职在身,但朕已当你们是臣子,今天是最后一道考试,通过这次考试,诸位就有可能奔向各地,为官一任,希望你们都能做到造福一方。”
“谢万岁!”众人异口同声的回答。
张文熙是此次会试的第二名,听到皇帝的声音只觉得好生耳熟,心中暗暗奇怪,这个声音一定什么时候听过,只是他想破了脑袋也想不起在哪里听到过这个声音。
他可没有胆量抬头打量皇帝,只是暗暗责怪自己胡思乱想,以前哪有机会能见到皇帝。
“朕希望今天各位都能取得好的成绩,赵爱卿,没有其他事,那就开考吧。”
“是。”礼部尚书赵良极站了出来,一挥手,后面跟着十来人,手上捧着大堆试卷向外走去。
殿试也叫“廷试”、“廷对”,源于西汉时皇帝亲策贤良之士,始于武则天天授二年于洛阳殿前亲策贡举人,但尚未成定制。
宋开宝八年,宋太祖于讲武殿策试贡院合格举人,并颁定名次,自此始为常制。太平兴国八年,将殿试后的进士分为五甲,明朝殿试后分为三甲:一甲三名赐进士及第,通称状元、榜眼、探花;二甲赐进士出身,三甲赐同进士出身。
宋太祖于讲武殿策试贡院合格举人,并颁定名次,因为录用的人数较少,通常只有二三十人,都是由皇帝亲自面试,随着录用的人员人数增多,皇帝不可能有精力再一一面试,殿试也就改成了皇帝监考,士子现场答卷的模试。
宋朝是科举考试走向正规化、制度化的朝代,不过就状元的产生,曾经有过一段时间非常有戏剧性,多以最先交卷者为状元。这种方式有意无意从宋太祖建隆元年(960年)至太宗端拱二年(989年),沿用了三十年,共产生了二十二位状元。
文思敏捷、下笔千言固然是人才气地一种体现。但仅以此确定名次高下,终究有失偏颇。再说,一榜接一榜地都是先交卷者成了状元。而一当了状元,不仅名气大、入仕起点高,而且以后升官也比别人快得多。
这样。继起的读书人准备考试就只在写作速度上下功夫。而忽略了文章的质量。更不肯认真在积累知识上下功夫。有地士人甚至相互吹捧,哄抬那些草率成篇者的身价,以制造知名度。
已经有了应试资格地举子也以此为荣。准备应试地学童也群起仿效。逐渐形成一种华而不实地文风。影响十分恶劣。一些有见识地朝臣看出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一再向宋太宗上奏章。宋太宗很快就认识到这一问题的危害性,便立即改变做法,才决定不再以行文地迟速作为决定名次地标准。
今天地殿试,名义上由皇帝主持。操办者统由礼部安排,宫中太和殿虽然宽大,如果容纳二百多人同时考试也显得拥挤。殿试地场地干脆,放在太和殿前面的广场中。
现在正是秋天,正所谓秋高气爽,礼部的官员早已在广场上搭好竹棚,士子端坐在竹棚下。不冷不热,刚好可以发挥好成绩。
竹棚下面已摆放好桌椅,桌椅上写好了应试者的名字和号码,各人对号入座后,礼部官员开始发放试卷。
这次考试总共为三个时辰,中间有一刻钟地时间吃饭,休息,考场严禁走动喧哗,一旦发现,旁边监考的官员马上就会将违纪的士子带出场外,试卷作废处理,二百多人无一人敢出声,无论这场考试是好是坏,都不失有一个官位,大家到了这个时候,自然没人敢大意。
和以往殿试只做一遍策论不同,这次殿试地内容也涵盖了多方面的内容,可以说是物理、数学、历史、地理方面的知识全部都有,最后一遍才是策论,策论的分值只占了四分之一。
这些题目都是由朝庭下属地各个高等学院抽调教师拟定,出题之人确定完了题目,便全部封存起来,而出题之人也集中在一起,时刻有人监视,严禁外人接触,至到今天士子考完,才能恢复自由。
考试一开始后,崇祯也坐在太和殿外面,太和殿的台阶高出整个广场六七米,从这里可以一览全场,礼部官员也将一张试卷送到了皇帝的手上,为了保密,这次殿试的题目连崇祯自己也是现在才看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