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29章
作者:慕容锦轩      更新:2021-01-04 12:19      字数:5196
  “…臣谢陛下不追究之恩,可还是缺粮,这该如何是好?”毕自严道。
  皇帝并没有回答毕自严的话。
  “……陛下,说起来,今年遭遇如此之灾,还能迁徙如此之多的灾民,还能供养大军作战,实则,还是依靠了陛下推广番薯得力,否则,早就支撑不下去了”毕自严见自己把话说到死胡同里去了,又说起他的话题,把话题带出来,他的压力大,想必皇帝的压力更大,他也不想皇帝为这些事着急。
  崇祯不经意间,瞟了毕自严一眼,这头上,居然有不少白发,崇祯倒是看得一楞,崇祯不记得毕自严什么时候有白头发了。在外人看来,大明朝朝气勃勃,意气风发,连战连捷,可谁能想到,也是如履薄冰,主持国家运作的官员,也会急得白头发。
  韩爔一直低头不悟,想起的是前些日子,皇帝跟他们说的话,大明朝不过是在不断佻离地狱的吞噬而已,根本谈不上什么盛世辉煌,更谈不上什么远迈汉唐之类的,大明朝是在逆水行舟,不进就会退。现在的韩焙,倒是更加理解这句话了。
  “…是啊!这番薯,可是朕的大救星,今年能发挥奇效,也不枉朕下了那么大的功夫去推广它……”说到这里,崇祯一阵庆幸,一阵后怕,一阵得意。若不是徐光启早早的给自己准备好了适应南北方种植的番薯种子,若不是徐光启一直提醒自己,要求自己,甚至要求把番薯的推广提高到国策的高度,或许今年番薯的种植,绝不会有如此之规模。在这种天灾下,还要搞大规模移民,还要供大军作战,实在是难以想象,即便是调度得力,集中全国的粮食应对灾荒,只怕也是一件难以想象的事,即便是有银子,也没地方买粮食,只能看着这三根崩断,甚至会让整个局面翻转。
  “施首辅,今年番薯的推广如何?如今北方干旱,补种番薯的事进行得如何?”既然说到了这个问题,崇祯又问到施辛坤。
  “回禀陛下,此事臣一直在督办,如今从各地报上来的情况来看,补种番薯的情况良好,绝大多数遭灾的地方,都愿意补种番薯,各地官府也都尽职尽力,积极督促,今年的番薯种植面积和产量,必定有相当大的提高……,这也多亏了陛下给天下的百姓指了一条明路,也多亏陛下给天下百姓做了示范,若是没有陛下依靠种植番薯获利的事,天下想要推广番薯,只怕难上加难”施辛坤立刻上报自己这边的情况。今年推广番薯,他倒是信心满满,充满了自信,比去年刚开始推广番薯的时候可大不同,去年推广番薯,几乎寸步难行,地方官员多是敷衍了事,番薯的产量少的可怜,实在是对不起那小一百万的番薯推广费。但今年不一样了,有去年皇帝做的榜样,依靠种番薯赚了大钱,很多没遭灾的地方就自行改种起番薯了,可谓形式喜人。去年huā了那么多钱推广番薯唯一的效果就是几乎每一个州县都有番薯种子,都知道番薯怎么种,为今年大大规模种植提供了经验,这也算是额外的收获了。
  “好,此事,首辅还要用心,还要不断的催促各地补种番薯,边墙内外,辽东那些地方,卿家也要多用心,归地方官府管的,卿家也要多催促,不归地方管的,朕会下令的……”崇祯说道。崇祯这就是说的边墙,辽东种植番薯的丰,如今辽东那么多的人吃马嚼,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崇祯去年种下的番薯,辽东去年就开始大规模的种植番薯等作物了,今年的规模更大,对于缓解粮食紧张,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今年虽然粮食形势紧张,粮食储备已经到了红线以下,可今年又快到了丰收的季节,只要再支撑得一两个月,到了七八月间,就可以接上今年夏收的粮食了,再撑一两个月,到了九十月间,全国种植的番薯都将成熟,更是不怕没吃的。
  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崇祯一直就把粮食的产出作为自己关心的重中之重,对于粮食的持有,一直当成自己的头等大事。如今粮食的储备下滑到红线,崇祯鼻然有些头疼,但也不至于惊慌失措。
  “臣领旨!”施辛坤答道,今年他推广番薯,终于是出彩了,倒是有点挽狂澜于既倒的模样了,人也是格外的精神。
  “对了,徐师傅说,大琉球那里,今年的第一期稻子已经收获了,产量可观,朕已经让徐师傅尽量的把粮食运到北方来,先解北方缺粮之苦,想徐师傅大琉球的粮食一到,这缺粮之苦,一定会缓解的……,朕估mo着,再有半个月左右,粮食就要到天津了……”崇祯又说道,粮食的重要xing,崇祯向来不会忘记。对于自己huā费巨资打造的粮仓,崇祯也很是得意,也很有成就感。
  “大琉球?””
  “已经收获子?””
  “已经起运子?””“快到天津了?””平台里,是一阵的惊讶和意外。大家虽然都不自己种稻子,可也吃了那么多年的米,好歹也知道夏税什么时候收,如今才五月下旬,这么快就收获了?而且是粮食快从大琉球运到天津了,这简直难以相信。
  “……………,陛下,这才五月,这不会是……”施辛坤当意外的问道,五六月向来就是青黄不接的日子,可如今第一批新米即将上市“怎么,朕还会骗人不成?这么大的事,朕能说假话么?那大琉球一年可产粮两到三回,最早的稻子,年初就插秧,四月中旬就可收获,五月就可入仓,如今运到北方来,又有何不可?”崇祯笑道,对于自己的成就,相当的得意,在这青黄不接的时日忽然运来了新粮”对于稳定粮价和人心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其震撼可想而知。
  以巨资移民台湾,开发台湾,崇祯原本的打算,除了安置灾民,更有着其他考量,比如,在日后遭灾,极度缺乏粮食的时候,用来和南方那些囤积粮食的粮商打对台戏用的,手中有粮,心中不慌,有了自己的粮食产地,有了自己的粮食来源,崇祯也才敢放开手脚做事。崇祯最开始的打算,是在内地最青黄不接的时候忽然杀出一批新粮来,以此来作为逼迫粮商们让步的手段。
  这是崇祯退一万步的后手,迫不得已之后的手段,当然,现在南方已经被自己捋顺了,倒是没拿个不长眼的敢跟自己叫板,一般商家地主手里有粮食,提点价卖,崇祯也不会说什么,毕竟粮食紧张,涨点价也说得过去,若是说囤积不卖,想制造粮荒待价而沽,那崇祯可就不客气了。崇祯有的是手段对付这些粮商。当然,现在都用不着了,南方的粮商,地主都很有眼力,没有不长眼的。
  除了大琉球,最开始的移民洞庭湖也有着这个考量,崇祯需要把粮袋子装在自己的身上,才有安全感。
  不过,洞庭湖也有着不小的弱点,那就是粮食运到北方来,路途实在太遥远了,拿在手里,也只能说聊胜于无,崇祯放弃移民洞庭湖,也有着这个考虑。
  大琉球虽然也远,可有海船之便,运输量极大,可以抵消路途遥远的因素,再加上崇祯有意推动海上扩张,移民洞庭湖也就变成了大琉球了。
  洞庭湖和大琉球都是如此,实际,辽东也是如此,任何一个社会和时代,吃总是最主要的问题,不能保证吃,什么都是假的,辽东实际也是崇祯的粮食袋子之一。
  几个人都惊讶和吃惊的看着皇帝,没想到,皇帝不动声sè之间,就从大琉球搞来了粮食了,还是在这最青黄不接的时候,这,实在是没料到。
  几个人虽然也听说过大琉球一年三熟,可却没真正感受过一年三熟的粮食代表了什么,如今在最青黄不接时候的见到粮食,倒是给震惊了。
  “呵呵呵,诸位可是不信朕?既然不信,那就再等等,顶多半个月,粮食就该到京城了,到了那时候,不用朕解释,诸位自然相信了…”崇祯笑着说道,这个后手发挥出的效能,虽然没有预期的大,可也不小。大琉球的粮食对于整个明朝的粮食体系有着不小的补充,有了这个粮食来源,明朝对于江南粮食的依靠程度,再次降低,朝廷对江南依靠的降低,对于平衡朝局也是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
  几个人面面相窥,惊讶得不行。
  “陛下,不是臣等不信,只是这实在是太出乎意料了……”韩爔说道。
  “陛下瞒得臣等好苦,既然有粮食运来,为何不早点告知臣?让臣白白的急白了头发,陛下,就是不知,这粮食有多少,能有多少粮食运来…”毕自严倒是欢喜起来,赶紧问到,这一瞬间,一直压在身上的重担,似乎是减轻了不少。心中更是感慨,还是皇帝有办法,在这么青黄不接的日子里弄来了粮伞。
  “呵呵呵,粮食嘛,这一批,很大一部分都是今年的新粮,第一批大约有三十万石,随着大琉球那边粮食不断成熟,还会陆续的运粮食过来,至于有多少,诸位自己算吧,那大琉球可是移民百万的”崇祯笑着说道。
  几个人又一惊,这才回过神来,那琉球去年就号称移民百万了,今年还在移民,这人数必定是超过百万了,这得种多少田?这些田最少都是一年两熟,很多都是一年三熟,那这一年得收获多少粮食?那不是说,随着这么下去,每年支援京师百万石粮食都不成问题?甚至更多?
  毕自严在内心是不住的感慨,移民这么多人过去,虽然耗费了巨大的资金,可也不得不说,从长远来看,绝对是相当划算的,如今那里不就是往京师输粮了吗?又想到,那边移民过去的,几乎都是种地的,粮食极多,自己是不可能吃完的,又不用给地主交租子,除去缴税,必定还要剩余很大一部分,为了换取其他生活物品,必定是要卖掉的,卖给谁?皇帝给了那些灾民活路,那些灾民把皇帝当成菩萨一般,不卖给皇帝还能卖给谁?外人是别想沾半分便宜,毕自严内心忽然冒出一句话来:手中有粮,心中不慌。如今皇帝应对朝局是游刃有余,好似随心所yu,实则绝不是偶然。
  “陛下瞒得臣等好苦,唉,那徐子先也瞒得我等好苦啊,………”施辛坤说出了这么一句话,算是在埋怨了,他本以为他推广番薯,今年能力挽狂澜,出尽风头的,可刚冒出了个影子,就出了这么一个事,他推广番薯的作用,大大的降低,力挽狂澜的还不是他,他顶多是个配角,施辛坤这心,凉了一截。
  “呵呵呵,朕也不是有意要瞒诸位的,只是粮食没运到,莽然间说这种大话,只怕会让诸位卿家见笑,本来,朕打算等粮食到了再说的,不过被逼急了,也只好把这个消息说出来,冲冲喜,给诸位吃个定心丸…”崇祯笑着说道,可心里却不是这么想的,崇祯当初就是打算拿这个东西当杀手锏的,明末必定天灾延绵,粮食必定奇缺,崇祯知道自己必定要为粮食发愁,很有可能要和江南的商人斗法,这杀手锏一样的东西崇祯藏都来不及,怎么会没事挂在嘴边,所以是从来不提,误让很多人以为,大琉球那边还是蛮荒之地,又在大规模的移民,养活自己都不容易,那里有粮食往外送?如今这杀手锏虽然不要用来对付江南的粮商,地主,可也还有奇效,在振奋人心,缓解粮食压力方面有奇效。!。
  崇祯抛出了琉球粮食即将到来的消息,震惊了不少,让这个为粮食发愁的平台会议从忧愁转变到了惊喜和意外,原本的压力也随之散去,平台里的声音也轻松起来。
  最高兴的莫过于毕自严了,他户部可能是六部里最忙的部门了,为了准备、调度粮食,可谓没日没夜的忙碌,急得头发都白了,除了粮食,还有其他的诸如土地交易,诸如税入,诸如户籍移民等等,如今听到粮食的问题解决了,心中的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了,粮食问题是一切问题的先提,不解决粮食,其他的都无法解决。
  要说感慨最深的,怕是韩焙了,五六月就有新粮上市,六月上旬就到京师,这种青黄不接的时候杀出来的新粮,所产生的影响,是无法估量的,绝不是一点点粮食那么简单,外面有些人说他是“转身”内阁,说他最会在关键的时刻倒向皇帝,韩焙直呼冤枉,他也有着说不出的苦衷啊!不知道内情的人估计是无法理解他的。韩焙不时的看向皇帝,更加理解皇帝为什么说一直在逃离地狱了。这么多步骤一步步走来,只要走差一步,就是万丈深渊,就是万劫不复。地狱一直就存在,并没有远离明朝,如今不过是明朝多向前跑了两步而已。韩焙想起了一句话:路漫漫其修远兮。
  要说最欢喜的,莫过于袁崇焕了,他如今一门心思扑在打仗上,最不希望的就是因为粮食等因素影响到作战,如今听到粮食问题解决了,当然是最高兴的。
  要说最沮丧或者最郁闷的,莫过于施辛坤了,从力挽狂澜三下子降到了配角的地位上,这心里始终是有些堵。
  崇祯抛出这个消息之后,众人对粮食的担忧也就没了,这个会议也就继续开下去,这个会议,实际主要还是和军事有关。
  “如今粮食的问题虽然是初步解决了,不过,这粮食也经不起折腾,辽东再往北的作战,还得再缩减规模,尽量的少依靠后方支援,尽量的以战养战”崇祯说了这么一句,实际也就是说,少上精锐,多上边军皇协军之类的。
  “臣明白……”袁崇焕答应道。
  “如今拿下了铁岭,建州,再往北,应该就是开原,安乐州,再往北,就出辽东,进入我朝以前奴尔干都司的地域了,往北有亦东河卫,亦mi河卫,兀也吾卫,……,再向北,有纳邻河卫,刺鲁卫……,据说,在兀也吾卫这个地方,有松huā江的支流,可以通船,而且是大船,一直沿河下到奴尔干去?如果朕没记错,我朝先前经营奴尔干的时候,也是沿着松huā江而下吧,如果占领此处,则可依靠河流之便顺流而下,对于大军行军和补给,有着非常大的作用”崇祯的尺子,依旧在比划着。在这片广袤的区域里,只有一些河流,一些听着很陌生的地名,很陌生的什么卫所之类的标记,崇祯知道,这个地方就是日后的东北了,按照崇祯的记忆,沈阳往北,中间应该有比较出名的城市,比如四平,比如长春,再往北有哈尔滨。沿着松huā江而下,和黑龙江汇合之后,最后流到到了俄国的霍尔木兹海峡。从如今地图上标记的情况来看,明朝设立的奴尔干都司的治所,就在黑龙江的入海口,这后来是属于俄国的地盘了,如今乘着这个时机,崇祯准备收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