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作者:
慕容锦轩 更新:2021-01-04 12:18 字数:5107
“国师看,既然不结盟,那接下来该如何办?明朝势大,显然不会善败干休啊!”林丹汗问道。此时,汗帐里的其他人已经散了,只有这几个心腹了,这个问题,倒是可以开口问了。
“大汗,此时,应该将皇太极要求结盟的消息告知明皇,向明皇所要更多的东西,以扩大实力,如今大汗依旧还和明朝联合来着……,虽然远离了锦宁,运送物资不方便,可这是明朝的问题,不是大汗的问题,大汗只管索要,相信明皇看了皇太极给大汗的信,一定会给的……”沙尔巴呼图克图心思有些飘忽,给林丹汗的主意也不知道是真的为了林丹汗好,还是在害林丹汗。
“国师说得有道理……”林丹汗点点头。说完,又看向大臣那日乃,当时人多,这个问题他不好问,现在没人了,他希望得道大臣那日乃的忠告。
似乎感受到了林丹汗目光,那日乃睁开了眼睛,道:“国师说得对,大汗直观向明皇索要东西,一定会有收获的……”那日乃也赞成国师沙尔巴呼图克图的主意。
“这倒是没问题,可明皇必定会步步紧逼,灭了皇太极,未必不会对本汗出手,明皇不出手,也不代表皇协军不想出手,到了那时,明皇势大,本汗势弱,又该如何?”林丹汗问道。
“大汗,实在不行,大汗可暂且退入漠西、漠北等待时机,有朝一日,重返草原……”那日乃平静的说道。先前人多,这个事他没说出来,怕影响大家的情绪,现在没人了,倒是可以说了。
“漠西,漠北?”林丹汗呐呐的道,这可是苦寒之地啊!
……
开春了,冰雪开始融化。
辽东的战线上,明朝各路人马逐渐的活跃起来,战事开始悄悄的出现变化,xxx线,遮蔽范围,越来越大,逐渐的向内陆延伸。
……
紫禁城。
崇祯正在平台里商议军事。
“xxx右翼诸部的口气蛮大,都敢号称十五万人马了,胁赏不说,还要朕解散皇协军,让出关外大同和宣府的地盘……,呵呵呵,这口气……”崇祯笑着说道。对于草原上各部的实力,通过军情局这样长时间的mo底,崇祯甚至比草原上的各部首领知道的更加清楚,一上来就号称十万精锐,倒是让崇祯觉得好笑,这个数字用来吓吓以前的明朝君臣还行,吓自己,那可真的是好笑了,自己可是有金钱,有能力给后金上户口的,虽然xxx这边没有后金那边查的那么细,但也不是xxx人随口报个数字就能唬弄人的。
平台里,往日的那些人,就剩下袁崇焕了。
“回禀陛下,十五万确实有些夸口了,陛下应该谨慎对待……”袁崇焕说道。
“呵呵呵,此事,卿家如何看?接下来该如何办?”崇祯笑着问道。
“回禀陛下,臣以为,应该按照事先预判的,立刻大规模征召集结皇协军,新军也该到位了……”袁崇焕说道。
“嗯,卿家说得不错,确实该这么办……”崇祯点点头,这件事,事实上,孙承宗已经在办了,到蓟宣去,除了启用边军,也就是集结调动皇协军。边军需要处理了才能启用,皇协军未尝不是。
“陛下,以如今的情形来看,土默特,沃儿都司诸部加起来,兵力不过八万人上下,绝不可能有十五万人之众的,以军情局的情报来看,这里面,至少还有一二成想入我皇协军,算起来,这十五万人的联军,实际能打仗的不过五六万人的兵力罢了,实际也就和我朝皇协军的实力不相上下而已……,如果军情局将皇协军的口子再稍稍的放宽一些,只怕有更多的部落要加入我朝皇协军,实际,以皇协军打这个什么联军绰绰有余……”袁崇焕又如此说道,改口了。站在了大明朝顶尖的位置再来看这场战争,让袁崇焕颇有感触,敌人的一举一动,可以说了如指掌,甚至还有给东虏上户口这种事……,和这个什么联军作战,给袁崇焕的感觉就是不太严肃,也实在严肃不起来。
在敌情完全透明的情况下,这什么号称十五万人马什么的联军,确实让人感觉到好笑,袁崇焕很想跟皇帝说,必须正视这个联军,必须要小心谨慎,以免败北。可实际情况,这个联军里,还有不少的部落想要投靠明朝,已经在和军情局接洽了,只是地理位置或者情势暂时不允许变成皇协军罢了,如真的打起来,这些人混在后面捣乱,这个什么联军想赢,那可真的是有鬼了,有这些内应在里面,这个联军的动态可以说一清二楚,大明可以轻松的应对,打这种透视感太强的战争,袁崇焕即便想严肃一些,想对对手认真一些,也实在是无法提起多少认真劲来,这个仗,只要不是白痴,傻瓜,只要明朝自己这边不乱来,不瞎搞,根本不可能输。
“不错,这个联军倒不是什么心腹大患,皇协军也用不着全部招呼他们,东虏已经进了草原,有可能冒险南下叩关,倒是不得不防备这一点,我朝的心腹大患,还是东虏啊!”崇祯说道。说实话,对于这个xxx右翼诸部的什么联军,崇祯始终没怎么看得起,即便崇祯什么也不做,任凭他们叩关,依明朝现有的防御措施,这些人也只能在明朝成体系的防御措施面前吃瘪,根本不可能有什么大作为。
“陛下说得是,此九边万里之战,最危险的,莫过于辽东一战,辽东之战胜,则一切可为,如果辽东之战出现意外,则就麻烦了,蓟宣,大同,陕西三边的谋略则废矣……”袁崇焕说道。
“是啊!这一切就看孙师傅、秦老夫人的了,希望上天保佑,能一战定乾坤。”崇祯道。此次大战,依旧采用了上次的配置,孙承宗掌总,秦良玉负责战场的实际指挥,以锦宁、东江镇以及满桂的骑兵辅助。以崇祯的判断,超强版的白杆兵,应该可以打得东虏没脾气。ro!。
....。。
海上的冰开始融化。
到下旬,已经可以开船了。
到下旬末,秦良玉的人马已经在锦州上船,全部通过海运到达了三岔河1今营口1。
毛文龙的东江镇人马,也已经齐备,这次出动的,依旧还是马队战兵为主,他们的任务依旧是充当秦良玉的马队。
同来的还有新任的辽东巡抚洪承畴,他也带着锦宁的骑兵过来,也依旧充当秦良玉的马队,和上次的任务一样。
满桂虽然也是充当马队,但他的马队又和上面这两只马队有区别,这两只,属于加派的马队,是为了更有把握对付东虏而临时编进来的。满桂的马队,实际,更应该说,和白杆兵一样,本身就是这新军中的一员。
三岔河这个地方,秦良玉不是第一次来了,去年她就来过这个地方,今年再来,这里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去年,这里还是草创,一切都还简单得很,今年再到这里来,这里己经颇具规模,码头,房舍,高耸的了望塔,城楼,无一不说明,这里是一座军事要塞,这一切的出现,不过短短一年的时间,颇有些沧海桑田的感觉。
看着远处的船只穿梭不断的靠岸,卸下各种物资,然后离去,然后后面的船只早已等不及的接上来,这种繁忙的景象。给人的第一个感觉就是明朝的富有和强大。
她麾下的数万人马,也不过几日,就全部从锦宁运到了这三岔河,切身体会到了明朝的强大。而她麾下的白杆兵。如今已经变了大样,和以前有很大的不同。
如今,她麾下的白杆兵,已经不能再叫白杆兵了,应该叫车营白杆兵。马,车,炮,*全部齐备,全部配备新开发出来的四轮马车,车辆轻便灵活,载重量大,算是彻底的摆脱了以往白杆兵主守的弱点,如今的这只军队,是一只进可攻,退可守的强军,可以说,已经武装到了极致,是这陆地上一等一的强兵。这只军队,正是为了对付即将西逃入草原的东虏而准备的。
“麟儿,各处的情况如何?”秦良玉见自己的儿子马祥麟过来,也就问道。
“娘,一切都还好,已经不是第一次来这里了,都还适应,吃得饱,穿得暖,都一心要杀鞋子呢”马祥麟立刻回答道。
“好,如今我白杆兵已经彻底的更换了装备,变成了车营,这战法和装备,已经和以前大不同,虽然也训练了许久,可如今大战在即,还是要抓紧时日,尽量的熟悉这车营的作战”秦良玉道。
依靠车营,配备马队横扫草原,这一直是崇祯最先的设想,不过,第一次三岔河大战,并未使用车营战术,而是依旧使用的是白杆兵较为熟悉的步兵方阵战术,原因也简单,当时的马车制造技术并未达到崇祯想要的状态,虽然也有车营,可那都是老式的战车,远不如四轮马车灵活轻便,故此,虽然也有车营一说,可崇祯却也不敢冒险贸然使用车营战术。
第一次三岔河之战,白杆兵也是新到京城不久,车营的战法已经多年没有经过实战检验,可靠xing并不可知,还在恢复实验阶段,战术战法并为成熟,崇祯也不敢贸然让刚接触车营的白杆兵贸然改换战术,风险实在太大。
再就是第一次三岔河之战,战略意图也不过是为了解松山堡之围,开辟三岔河战场,也只需要近海作战,并未想过深入内陆攻击东虏城池、老巢,并不需要长途跋涉作战,所以,依旧是以白杆兵擅长的步兵方阵来对敌,就足以达到想要的目标。
而这第二次三岔河之战,则完全不一样,战略意图就是打东虏老巢,进而追进进草原,横扫草原,这长途跋涉,再依靠两条tui打仗,显然是不行的。再就是四轮马车的技术已经成熟,可以以新式的四轮马车技术重建新式战车营,可以使战车营的效率大增:再就是白杆兵也才有较为充裕的时间训练新式的战术。所以,秦良玉再来三岔河,麾下的白杆兵,已经完全变了样,成了战车版的超级白杆兵。
“娘放心,孩儿已经吩咐下去了,如今都在加紧演练呢。”马祥麟回答道。
“那就好,呆会别阁老要到了,参与商议战事的事,可记得多参详参详…”秦良玉又道。她是从锦宁坐船到的三岔河,实际战车营却是从京城出发的,一路驾战车从京城到锦宁,一路延绵不绝的战车,严明的军纪,确实引起了轰动,即是向世人,也是向边军显示朝廷的实力,也是他们的一次实地演练,路上,基本上都是按照进攻姿态在前进,全当是在草原上追击东虏,也算是颇有心得,到了这三岔河,又立刻投入到训练里去了,新的心得和体会,必须加以操练才可以融会贯通。
“娘放心,孩儿知道了………”马祥麟道。
别承宗没在京城过年,就任九边督师,就直接开始巡视蓟宣各处的边军。除了巡视,整顿战备,还有就是集结一批边军作为机动力量使用,配合新军作战。除了处理和边军相关的事,还要集结,分配,处理,许诺皇协军。处理好了这两头,才沿着边关到锦宁,安抚和鼓励了锦宁的官军,又才到三岔河和秦良玉汇合。虽然都是同时出京的,秦良玉却是先到了三岔河多日。
孙承宗这次没有在战舰上开会了。
到了三岔河,却是上岸了的,如今的态势和去年已经大不同,大明已经占了优势,三岔河也已经颇具规模,成了一座要塞,比上次要安全得多,并且这次要深入内陆,所以皇帝“允许”他上岸。
三岔河如今就是一个大兵营,到处都是官军。
督师行辕。
别承宗也是刚刚到三岔河,刚到三岔河,就立刻召开战前会议,实地协调处理各方的关系,就近处理、拍板突发情况,是他主要的任务。
这个督师行辕,也是临时改建的,并不是很豪华。别承宗对别的地方要求不高,唯独对作战室的要求比较高,最主要的要求就是大,能摆下各种器具,比如沙盘,比如存放各种资料的柜子。
作战室里,除了洪承畴算是个新人外,几乎都是去年的面孔,算是极为熟识了,彼此间合作打过仗,也算是颇有感情的,见了面,免不了好寒暄一回,既然是熟人,又是战友,彼此之间也算是信任的,对于这第二次三岔河大战,都是充满了信心。
毛文龙打量着这个年轻的辽东巡抚,对这个新任的辽东巡抚多看了几眼。他和袁崇焕不合,这是公开的事,虽然也一起打过仗,可心里毕竟还是有芥蒂,如今袁崇焕去了京城当兵部尚书,换了新的辽东巡抚,听说是皇帝自己选定和培养的,还是帝党,毛文龙觉得,或许这次能比上次打得还要好。就是不知道这个年轻的辽东巡抚办事靠谱不靠谱,别又犯了文人的毛病,要是那样,皇帝可就下了一招臭棋,毛文龙想到这里,又不免多看了一眼洪承畴。
洪承畴也感觉到了毛文龙注视的目光,也微微带着笑意回了回,他的官职,以权力权限来说,是可以节制毛文龙的,可实际毛文龙的官职比他高得多,洪承畴也没打算真的跑去节制毛文龙,他能当上辽东巡抚,已经不容易了,不敢太过于奢望,只希望这次配合好别阁老打好这次大战,他在皇帝心目中的地位也好,在朝廷上的地位也好,才算是真的稳了。
毛文龙得洪承畴善意的回笑,又想起另外一件事来,前些日车,京城里热议了一阵关于此人谏议加强关外军管的奏疏,毛文龙忽然想到这,又对这个年轻的辽东巡抚充满了好奇,如果真的是这个年轻的辽东巡抚自己的想法,那说明,这个年轻人不简单,有着常人没有的目光:如果是皇帝指使的,也说明起码他是一个听话的人,通过这件事,毛文龙觉得,这个年轻的辽东巡抚,或许确实是个不错的搭档,不会犯大明朝那些臭文人爱犯的毛病,这次大战的胜利,应该是毋庸置疑的。
毛文龙一贯认为,要不是大明朝内部文人的掣肘,什么东虏早就平定了,那里有那么多的麻烦。见洪承畴善意的回应,毛文龙也难得的微微笑了笑,算是接纳了这个新“队友”。
“此次大战,战略目标,想必诸位也都知道,本阁这里也就不累述了,只希望诸位精诚团结,不负陛下的重托,为我大明挣得一份生机…”别承宗也颇为感慨,从妄、蓟,锦宁再到三岔河,连轴转了这么久,对此次大战的期望,不言而喻,深知皇帝想什么,担心什么的他,这次把这个话说得有点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