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2章
作者:慕容锦轩      更新:2021-01-04 12:17      字数:5135
  其他人反对,崇祯还好理解,比如反对解除海禁,反对支持对外贸易,认为漕粮海运会增加风险等等,这些崇祯都已想好了反驳的理由,又有部分大臣的支持,这一措施的通过应该是可以的。
  农部尚书徐光启会反对,这是崇祯万万没有想到的。向北方运粮,就是为解决北方粮食危机的,怎又会导致“国贫民穷”呢?
  “陛下,近年来北方天旱即导致成大灾,完全是水利废弛、屯垦荒芜所致。运粮只是治标之策,根本之策还是要兴修水利、屯垦开荒才是;粮乃国之根本,岂能倚仗从蕃国贬运。”
  “陛下,北方粮食增产自给,方能减少朝廷漕运负担,减少百姓日用花费。陛下行移民屯垦之策,更以农民互助相辅,本是治国良策。但这漕粮海运、贩运蕃粮,必使市中米粮泛滥,致谷贱伤农,动摇国之根本!如此,岂不与陛下移民互助策略相左?”徐光启侃侃而谈,令崇祯有些招架不住。
  “爱卿所言是有些道理,不过……,让朕再考虑考虑。”崇祯意识到自己忽略了市场对这一变法措施的反馈。
  漕运是保障了北方的粮食供应,但同时也使北方失去了农业基础;大量的漕粮,使得北方产粮食不再具有价格优势;屯垦种粮,对农民来说,不再具有比较优势,早年的水利设施也就逐渐荒废。薄弱的农业基础,在天灾面前是经不起考验的,反过来又更依赖漕粮。漕运花费不菲,当北方因灾大面积减产时,必使米粮价格暴涨,使百姓困苦不堪。
  漕粮海运、贩运蕃粮,虽能在近期压抑粮价,保障供给,但也必将恶性循环,北方农业基础将更加败坏,将更禁受不起天灾的侵袭。
  “明末”时期,可是连年大旱的,似乎还有蝗灾、鼠疫等的流行,如果只是依靠所谓的漕运来保障粮食供给,那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天旱使农民绝收,即使漕运能部分抑制粮价暴涨,可也会使百姓无法承受,“民乱”不就是因为活不下去才起来的吗?
  徐光启的话,对崇祯触动很大:这时可是完全的市场经济,没有计划,也没有什么调控手段。
  如果加大海外粮食进口,必将冲击国内市场,粮贱伤农,弱势农民必然更难度日。赋税可都是收银子的,不象明初般是收粮食的,难道再退回去收粮食嘛,似乎这又不符合市场规律。未来的连年旱灾,又注定了必须大量储备粮食,然而朝廷眼前又无银子去搞更大规模的储备;也确实如徐光启所说那样,不能简单地投放到市场上,必然会冲击现有的粮食价格体系。
  “徐爱卿言之有理,但这新开中法还是要实施,不过可以变通一下,朕考虑所贩粮食可充作军粮,或是运到辽东前线储备。移民屯垦,如卿所言,这是社稷根本,还要抓紧做啊!”崇祯考虑半天,终于做下决定。朝廷眼前虽没有银子,但等粮食贩运回来的时候,想必宝钞发行也会有段时间,利用这个时间差,准备工作应该能来得及。
  “陛下能将其储备,以应不时之需,极是英明。只是……,这商部如何能有这许多银子来收储?”徐光启疑惑道。
  “只要宝钞发行成功,几大市舶司能正常运转起来,不会有什么问题的。”虽然崇祯心中并不能肯定成功,但语气却是非常坚定。
  “陛下,这个宝钞,以太祖、成祖之圣明,都不能成功,百年前就已是名存实亡,还望陛下能吸取前朝经验教训才是。”徐光启并不太看好宝钞再版发行,不由得提醒道。
  “爱卿提醒的是,朕知道,这宝钞是不能滥发的,否则必然导致通货膨胀。”崇祯点点头,赞许地说道。看来,这个爱卿徐光启还是有点金融意识的,就怕我这个皇帝拿着印出来的宝钞,随意去市场买东西,导致宝钞贬值,再次发行失败。
  “通货膨胀?”徐光启有些不太明白,这是什么意思。
  崇祯话一出口,就已经意识到说错话了,但已经收不回来了,“啊,朕也不是太懂,记不清从谁那里听来的了,好象是“钱不再值钱”的意思。”崇祯意图蒙混过关。
  “通货膨胀,嗯,形容得倒是有些贴切。”徐光启小声嘟哝了一句,也不好对皇帝再过多追问。
  “陛下,移民屯垦之事,臣已筹备妥当,只等三边总督杨鹤到任,剿抚、移民当可配合实施。”
  “嗯,好,这件事一定要做好、抓紧。”崇祯最担心的就是这件事,攘外必先安内。
  “陛下,陕北民风素来强悍,臣以为可移民辽东屯田,又可补充兵员,正是一举两得。”徐光启农政、军事皆精通,考虑问题也就全面一些。
  “嗯,……”崇祯对此也一直在犹豫:将历史上起义的农民安排在京津周边,万一没有安抚好,直接在北京城边上起义,那就不用等李自成出来,明朝立马就玩儿完了。然而考虑到另一面,历史上建奴皇太极多次绕道蒙古偷袭京师,现如今虽然被自己逼乳辽北,但是皇太极也非常人,其后就算不会如历史上一般入主中原,也定会在大明北方割据地方。;历史上的秦兵最是强悍,陕北的环境恶劣,更是最好的兵员储备,到时紧急征召,也免得又是勤王救驾劳师远征的。
  “建立屯垦民团,农闲时也训练训练。在天津卫周边布置几个屯垦民团,其余的就按爱卿的建议,移民辽东更好一些。”崇祯想了想,还是移民辽东更好一些,后世的生产建设兵团正好可以借鉴。京师三大营,兵院孙承宗已经开始整训,京师以北的边镇都在加强防备,新火器正在大批量生产装备;在有备算无备的情况下,应该能够抵挡得住皇太极偷袭了。
  “陛下,既是要组建屯垦民团,那这农民互助又该如何?”徐光启对这个互助的新形式,非常重视,如果因为战备而不实行,那就有些可惜了。
  自从崇祯皇帝提出成立农民互助组后,在农部内,徐光启就与众人讨论过多次,无不为之欢欣鼓舞。越想越觉着,“互助”形式深不可测,“互助”的前途光明远大;同时也就更加的奇怪,长在深宫的崇祯皇帝,又如何能够如此深入地了解农村现状,提出最现实地解决办法。在深切赞同崇祯皇帝的同时,有的人也有一些隐忧,农民成立互助组是极为危险的一件事,农民有了主心骨、有了领头人,如果万一起了叛乱谋反之心,这后果将更加不可收拾。
  “屯垦民团那里可以暂缓,但其它地方的移民要大力促进互助组的建立,对于老弱病残的农户,要劝导互助组把他们吸收进来,不要都没人管。不过,朕这里要着重说明的一点,就是成立互助组,一定不能强制,一定是自觉自愿才可以。”崇祯加重语气地说道。崇祯最担心地就是,农部的那些官吏做事简单粗暴,好心办坏事,反而给农民带来一场空难。
  “遵旨,微臣定当尽心竭力,不负陛下所托。”徐光启一躬到地,为皇帝能如何体贴农民,而深鞠一躬表示内心的谢意。
  “陛下,移民家乡的土地、家产等需要赎买,还有路途中的粮草食宿,今年就最少需要白银二十万两,以后几年怕是需要百万两以上。急需的这二十万两白银,还望陛下能马上调拨。”徐光启也知道朝廷财政紧张,但是没银子,这移民工作就没法开展,只得硬着头皮来要了。
  “啊……,朕会督促商部的,爱卿放心。”崇祯脸部地肌肉有些僵硬,笑得有些不太自然。现在一听到有人要银子,他就感觉到头大,感觉到头疼,真不知这大明朝的财政何时才能有所改善。
  “朕有一事,问问爱卿?”崇祯虚心请教道。
  “陛下有事尽管吩咐,臣定尽其所知。”徐光启不知道皇帝这是想起什么来了,不会是听到要银子,就开始打岔了吧。
  “宋时的沈括有本《梦溪笔谈》,说是延州产一种油,自地下冒出,可以燃烧的,不知爱卿是否知道。”崇祯早就想找石油了,未来的工业革命就全靠它了。然而黑龙江的大庆还不知道在哪里,后金建奴不灭,大庆石油就甭指望。最后崇祯想起延安是有石油的,当年红色旅游时,就听导游介绍过,大生产运动时的自力更生,就曾上过土法炼油;国共合作中,美蒋援助的飞机,就使用的是这些土制煤油。
  “臣倒是看过,记得此石油,又称‘延川石液’,燃烧后油烟甚浓,似乎可以用来做墨,只是至今未见那里产墨。”徐光启博闻强记,是当代最伟大的科学家,前人的科学著作《梦溪笔谈》自是通读研究过,只是对这种石油却是没太上心。
  “对,就是石油。”崇祯有些兴奋地说道,没想到这时就有了“石油”这个说法。有了石油,就有了一切。即使现在还没有汽车,但是做个煤油灯用用,总是不错的。
  “陛下,臣还是要劝谏一下,不要过多地沉迷于杂学,还应以社稷为重。”徐光启真是有些担心了。上次对火器研制时的建议,就可看出皇帝精通兵学,深知火器之缺陷;这倒也罢了,毕竟皇帝懂兵学是件好事,只是再深研火器制造,就显得有些不务正业了。这次又问起石油来了,不知又会弄出什么典故,千万别比前朝天启帝有过之而无不及呀。
  “爱卿言重了,朕不过是为了延州百姓找个活计。”崇祯顿了顿,接着说道:“石油燃烧起来,油烟浓重,朕以为是杂质太多了,如果能够干馏一下,应能分馏出油脂来,如果用来做个油灯什么的,岂不甚好。”
  崇祯见徐光启直皱眉,知道对自己关心杂学很是有意见,忙接着说道:“陕北土地贫瘠,即使移民也无法完全解决问题,如果这个石油能用起来,可就真正是造福当地百姓了。朕希望爱卿能明朕意!”
  “陛下爱民如子,臣不知陛下圣意,真是自愧不如。”徐光启没意识到石油会有什么用处,但是皇帝能时刻记着百姓,却是自己也没能做到,真是有些惭愧。
  “石油这是件大事,爱卿的农部会同工部共同办理,朕会另有旨意的。朕会拿出部分内帑银的,延州未来五年的石油获利,都用于农部移民屯垦,也能爱卿解决点困难。”
  对于石油的运营,崇祯不是没考虑过民间资本的参与,但想到后世“中石油、中石化”的高额垄断利润,想到这时极端困难的朝廷财政,就舍不得把这块肥肉放出去了。崇祯是不想与民争利的,因此传统行业就不去掺合了,但是未来的高新技术领域,却是不会轻易放弃的。
  崇祯现在的总方针,就是抓紧时间处理内政,首要是解决财政收入的难题;军事方面就交给了孙承宗与袁崇焕,孙承宗负责整训京师三大营与京师周边的防务,袁崇焕则负责辽东防务以及加紧训练关宁铁骑的野战能力。
  至于什么外交,这时还只是礼部下署的理蕃司,崇祯暂时还没什么心思去管。哪怕是非常重要的郑芝龙,崇祯也只是将其交归兵院,强调要加强对其水师的管理;唯一有些针对性的措施,就是除广州外另建立三大市舶司,加强海关税收的征管,进一步管理大明四海。
  辽东的袁崇焕现在正是意气风发,朝廷一鼓作气拿下沈阳城,将后金建奴驱逐辽北,此时袁重换正在督导民壮修缮沈锦防线。袁崇焕选任将官,指挥军民一一修缮城池,又招募流民充实各军部伍,仔细调配城头火炮,严阵以待来犯建奴之敌。同时,军令严传各处,各级将官均须听从调遣,互相配合,以克期复辽。
  在袁崇焕的严令整治下,辽东各城得以恢复,形成了坚强的防御体系,后金却是逃到辽北开始修养生息,不敢南下攻掠,边事一时安宁下来。
  就在修筑沈阳、锦州城、大小凌河等周边卫堡,加强训练关宁铁骑的野战能力时,朝廷秘密押运来一批新火器,袁崇焕感觉真是如虎添翼。
  原来的红夷大炮,虽然打击的距离与威力都令人满意,但炮弹的装填速度却是太慢了,前装炮是不可能快的,也就只能守城用用。
  然而这次的火龙炮野外演练,完美地解决了中距的火力连续覆盖问题,其车载发射形式,就是野战也可发挥作用。至于掌心雷,袁崇焕则是有些懊恼自己,这跟现在的火蒺藜差不太多,就是模样不一样,怎自己就没想到呢,听说这也是崇祯皇帝的发明;虽仅只是外观的改变,但作战应用却大大改观。
  袁崇焕的眼前,似乎展现出一片图景:建奴骑兵猛冲过来,火龙炮一排又一排地不间断发射覆盖,即使有漏网之鱼冲到近前,也会遭到如雨点般地投掷掌心雷,这时关宁铁骑再冲阵,已是不费吹灰之力。
  景象再换:双方野战偶遇,有掌心雷密集投掷以守住阵脚,随军的车载火龙炮覆盖发射,断其后续骑兵,最后再以关宁铁骑的冲锋陷阵,想是胜算不难了。
  与押运火器同行而来的太监,在宣读完对袁崇焕平息兵变的嘉奖后,见其对这些新火器的欣喜之情,不由得替崇祯皇帝吹嘘了一番,什么天人感应、神来之笔、妙手天成,简直就是真正的真龙天子。
  在替崇祯的吹嘘中,忍不住透露出,崇祯帝还打算改进鸟铳,听说是能够连续发射的。袁崇焕听得是将信将疑,如果再解决了鸟铳的连续发射,原来还有些含糊的“五年平辽”,还不是易如反掌之事。
  太监替崇祯帝吹嘘完后,屏退左右侍卫,传崇祯帝口谕:加紧练兵,掌握新火器,严守关宁锦沈防线,广派细作探查,重点关注建奴与蒙古间的关系,不急于出兵收复失地。
  皇帝的口谕,与袁崇焕心中所想完全一致,自是领旨遵从,只是奇怪为何要重点关注蒙古,难道担心会联合蒙古来攻?
  这道口谕的后半部分,锦衣卫北镇抚使吴孟明也收到过,但又增加了部分,同时还需关注关宁锦防线与毛文龙的觉华岛。
  袁崇焕这边严防死守,而皇太极这边却是有些耗不起。
  自立国以来,父汗努尔哈赤一生征战,百战百胜,唯一次失败就败在袁崇焕手下,最后落得伤重不治而亡。皇太极登临汗位,自是要为父报仇,更是要扬名立威以巩固汗位,而且皇太极素有大志,早就看出大明已是千疮百孔,在第一谋士范文程的劝说下,早有入主中原之志,那想到几次与大明交手都讨不到好,而且之前锦沈大战,更是丢了国都沈阳城。八旗精锐也是损失颇多,虽没伤了筋骨,却也损失惨重。